今日是:

    地球仍在变暖!这个论断出自美国18日(北京时间19日)举行的“地球物理学会年度会议”上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而16日,世界气象组织、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冰雪数据中心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发布了类似的结论。

    祸不单行

    全球变暖的巨大危害绝不是学术界在故弄玄虚,也不是环保组织在危言耸听。躲在这些学术发现和环保口号背后的是残酷的现实。2008年气候灾难频频:持续的干旱,暴雪,热浪和寒流,每一次都要夺去数百人,甚至数千人的生命。缅甸有7.8万人在今年5月的纳尔吉斯飓风中丧生。仅在大西洋西部和加勒比海地区,今年一年就发生16次剧烈的热带风暴。美国今年遭遇了6次热带风暴的轮番轰炸,这在有历史记录以来还是第一次。今年年初冻雨在中国造成了重大损失,而同样的灾害在本月12日也打了美国一个措手不及。如果说十几年前,环保组织担心的还是无法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无法参观大堡礁那种浪漫的事,那么现在全球变暖问题的严重性完全可以用“生死攸关”来形容。

 钱关难过

    阻止气候变暖的关键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是减排问题谈了十几年,国际社会上呈现的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态势。原本让人寄予厚望的波兹南气候大会最终也只能在12月12日草草收场,不了了之。反观大会中的种种波折,人们不难发现减排难行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字:钱。

    在为期两周的会议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都认同减排势在必行,然而这些国家多数技术落后,经济体制不成熟,其经济发展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很高。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会议上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减排所需的技术和经济支持置若罔闻,另一方面又不断要求这些国家量化减排目标,这显然是在强人所难。另外,马尔代夫等一些岛国今年惨遭自然灾害的蹂躏,他们希望排放大国能够对其经济损失进行补偿,可是美国等国家对此毫不理会,这令他们感到心寒。

    但是发达国家同样牢骚满腹。美国是世界上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缓解全球变暖本是义不容辞。但是其利润巨大的石油经济和关系重大的汽车工业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慎重考虑减排问题。即便是在“生意兴隆”的1997年,美国政府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何况这段时间的美国经济风雨飘摇: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开始向实体经济扩散,汽车业面临生死关头。考虑目前经济状况,波兹南会议无果而终也并非意料之外的事情。原本在减排问题上十分积极的欧盟,也因经济衰退出现了内部分歧。德国、波兰和意大利等欧盟国家在会前便担心减排可能会危及就业和经济发展。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在这个时候谈减排,就像“得了肺炎,却想找个理发师看病”。

 曙光初现

    全球减排的前景虽然令人担忧却也并非黯淡无光。

    就在波兹南会议结束的4天后,好消息便从布鲁塞尔传来:欧洲议会在16日通过了针对重型卡车和公共汽车的“欧6”汽车排放新标准并批准了到2020年将欧盟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20%的减排标准。虽然这些决定还需等待欧盟成员国的批准,欧洲议会的态度还是让人对未来多了一份期待。

    而15日澳大利亚公布的5%到15%的减排标准,虽被一些环保组织批评为“耻辱”,仍不失为是一次值得赞赏的举动。用陆克文自己的话说,考虑到目前的经济状况,这个数值算得上是“既合时宜又负责任”。

    而全球减排最大的砝码还是奥巴马即将“掌舵”的美国。早在竞选阶段,奥巴马就把新的环境和能源策略作为自己未来施政的重中之重。15日奥巴马在宣布新政府环境政策团队名单时,又一次亮出了自己解决环境与经济矛盾的利器:新能源——即通过开发新能源创造就业岗位,通过推广新能源阻止全球变暖和环境恶化。其10年内1500亿美元的新能源开发投资一旦落实,不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稳定经济形势,还有可能将美国从排放大国转变为减排大国。

    欧洲环境委员斯达夫洛斯·迪马斯在欧洲议会通过“欧6”标准之后,表达了他对奥巴马政府的期待:“我很高兴布什要走了。谁都知道奥巴马最重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如果奥巴马能够兑现承诺,如果欧盟可以解决内部分歧,如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相互信任相互理解,那么2009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环境峰会很可能将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