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医学成像新技术和相关医学影像设备的生产和制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西方国家垄断,由于此类设备具有的技术先进、结构复杂、以及市场垄断等因素,医学影像设备成为市场上最昂贵的民用电子设备。在1949年以前,我们医学影像设备的产业开发和制造能力几乎为零,所有医疗机构所使用的X线设备都是依赖进口,经过近7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影像设备产业,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通过国家科技和产业政策的支持,医学影像产业诞生了无数具有创新能力的新生民营企业,使得我国开发的医学影像设备在品种、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可以说,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主要的医学影像设备制造基地,包括各类X线设备、B超设备、MRI、CT等中高档影像设备不但为国内卫生事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不少设备出口到世界各地,设备制造工艺和质量水平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其中X线设备的发展,更是成功实现国产对进口的全面替代,以万东医疗、安健科技为主的X线设备厂商聚焦X线,采用压强原则,持续对着一个城墙口冲锋,最终将国产DR普及到中国万千医院。

50~70年代,X线机起步阶段。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军事管理委员会接管了原来国民政府善后事业委员会基金保管委员会所属的上海医药器械修造厂和X线机修配所,改建成两家国营医疗器械工厂,它们分别叫做:上海医疗器械厂和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成为当时上海的骨干企业。

三年后,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当时的副厂长闻尧带领技术人员,通过近一年的技术攻关,试制成功了X线管灯丝电压稳定器、同步电动计时器、空间电荷补偿器等一系列X线机的关键部件,搭配上械厂的诊视床,在1952年的国庆前成功制造出中国首台国产200mA医用诊断X线机,作为国庆3周年礼物,这台设备也理所当然的被命名为:国庆号。

\

(中国第一台国产200mA X线机:国庆号)

随后,闻尧带领的技术人员又成功研制了增感屏刮刀涂屏工艺,成功研制出国产钨酸钙增感屏、后面又成功研制出首个透视用荧光屏。

1955年,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与复旦大学合作研发制成X光管、高压整流管,与上海玻璃厂合作研制成铅玻璃,与上海电缆厂研制成高压电缆。其中,周同庆院士领衔的一批高校专家成功解决了真空铸靶、阴极设计、铜与玻璃管壮封接等关键技术。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医用封闭式X光管,极大推动了X线机的产业发展,随后上海精密厂成功研制成30mA、100mA、200mA、400mA X线机(获得国家计委、经委、科委颁发的第一个国家级奖项:新产品二等奖)以及牙科X线机,奠定了我国X线产业发展的基础。

\

(周同庆院士)

上海之外,北京也是我国早期X线机研制的重要基地,其中北京永惠医疗器械厂作为最早的北京X线机厂,曾经研制出中国第一台50mA X线机,55年国家进行公私合营改造的时候,京门医疗器械厂合并永惠医疗器械厂组成了北京理工厂,北京理工厂当时由于反右运动的开展,一大批科技知识分子下放,极大增强了厂里的科研实力,先后生产了100mA、200mA机型,成为国内重要的北方X线生产基地,北理厂的小型轻便式X线机在基层医院广为销售。进入六七十年代,北京理工厂改名为:北京东方红医疗器械厂,首次开发出了300mA、125KV X线机,并且首次在这款机型里采用了双螺旋阳极球管配置,各项技术和质量指标都名列前茅。

\

(北京东方红生产的200mA X线机)

70~80年代,最早的X线机三足鼎立形成

根据统计,从1954年到1985年,国内累计生产X线机达14万台以上,年复合增长约为18%左右,并在1976年、77年达到顶峰,年产X线设备达到4000台,这个时候的厂家规模数量都很小,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和山东。70年以后,上海精密厂整体搬迁到四川内江市,改名为:西南医用设备厂,搬迁从70年的春天开始,2年后完成整体搬迁,由此在70年代~80年代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上海医疗器械厂、北京东方红医疗器械厂与四川内江西南医用设备厂。

这个阶段,随着周恩来、李先念关于医疗器械生产问题指示,相关部门组织进行大规模协作,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的速度加快,研制了很多新门类产品。X线设备也逐步从固定阳极球管200mA/100kv走向了旋转阳极30~50KW的机器。

其中,国产X线机历经艰难。当时为了让X线机能够装载国产旋转阳极球管,上械厂克服了轴承固定润滑、钨盘动平衡等关键工艺和核心技术,72年研制成功了RXD1-15.30/100型旋转阳极球管。

74年,上械厂又推出了500mA机器。

78年推出了XG10001000Ma/150KV X射线机组,这个设备高压发生器采用三相十二峰的整流方式,具有3床6管,配有高压注射器,快速换片机,影像增强电视系统,可以在明室条件下通过电视直接进行血管造影检查,这是国产最早的血管造影X线机,当时在上海新华医院进行临床试验,进行心导管手术。

80年北京医用射线厂研制出了1250mA心血管造影X线机,这款设备可以进行血管造影、胃肠造影和多轨迹断层诊断,四年后这款设备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国产X线机从追跑、并跑到赶超进口

进入80年代后,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商品经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政策一方面使我们看到自身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同时也看到了对外技术交往的大门,加快产业的升级步伐。

84年底,上海医械厂(第9厂)与南斯拉夫EI公司签约,引进了低速旋转阳极X射线管生产工艺及设备,其中包括X射线管专用动平衡仪、中频发生器、焊接与高真空等设备。

85年底,上海医械厂(第9厂)又与美国瓦里安公司签约,引进了X线影像增强管生产线,其中包括:蒸碘化铯镀膜机、自动喷镀台、可拆卸荧光屏检验台、氦气质谱检漏仪等设备。

对外开放政策既让我们获得了大量外国技术,同时也让外国大量的医疗产品大规模进入中国。当时由于国内外产品性能的巨大差别,只要有外汇,医院都愿意从国外直接采购先进医疗设备。以胃肠钡餐造影为例,当时主流国产设备仍然是使用荧光屏直接成像的暗室透视设备,医生需要穿着沉重的铅衣在黑暗的环境下直接面对射线机操作,影像效果质量非常差,同时医生和患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又非常高,而当时的日本使用的都是隔离室遥控电视透视机器。医生几乎不受辐射影响,电视透视影像也比荧光屏更清晰,片库式点片系统能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又能极大的降低劳动强度,因此当时有很多的医院想方设法采购进口设备,国内X线设备迅速在这个阶段退出大城市的大医院市场,因此也直接造成了三大医械厂的衰落。

为了应对这种市场局面,国产医械厂采用了引进国外设备部件,通过在国内组装的方式来掌握先进技术,比如84年上海医械厂从日本东芝引进的KXD-850 800mA X线机部件,通过组装方式进行生产,每台获得4万元的组装利润,这个过程加快了国产医疗设备厂技术模仿、仿制和研发的速度,在学习国外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多种核心部件的制程。

90年代初,北京医用X线厂与日本岛津公司合作,开发遥控胃肠检查设备,通过合作,北京医用X线厂获得了很多日本岛津公司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没多久,北京医用X线厂后面改名为万东医疗装备公司。

万东、安健聚焦X线压强冲锋,终成大器

进入2000年后,在南方的深圳有一家被誉为医疗器械黄埔军校的公司:安科高技术设备公司,由于体制对于高科技人才平台的限制,一大批高技术人才离开安科,开始了中国医疗器械版图的创业历程,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公司,诸如迈瑞、理邦、科曼、雷杜等一大批公司,其中也有一家X线机生产公司:安健科技。

2002年,安健科技成立,专注X线机的研发、制造和生产,耗费近十年时间最终生产出第一台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不同于模拟机时代的X射线技术,安健科技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不寻常的数字化之路。作为一家民营公司,安健科技清楚自己没办法走部件采购加工组装的发展路径,必须全面掌握数字化X线机的核心部件研制和生产能力,在重重技术封锁和难关之下,安健科技率先在国内推出了数字化X线机探测器,并在其后跟随日本岛津公司,专注于动态数字化X射线机(动态DR)的研发,终于在2013年,安健科技率先在国内推出了第一台动态数字化X射线摄影机,开创了中国X线机全新的技术发展路径,安健科技由此也成为了国内唯一的一家掌控X线机部件研制的整机厂商。

万东医疗在进入2000年以后,同样获得快速发展,开启了X线机的数字化普及浪潮,在这个阶段里,国内也诞生了大量数字化X线机公司,凭借着北京医疗器械厂的技术基础,万东迅速在数字化的建设浪潮中快速占领市场。而在2010年左右,万东随着自身经营问题和所有制问题,历经了所有制变革,并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份额一度快速下降,随后经过一系列调整最终还是稳住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如今,万东医疗和安健科技在各级医疗市场上占据了接近30%份额,并倒逼GPS等进口厂商在国内不到25%的市场份额。

\

细数万东、安健科技为代表的国产X线机等厂商的崛起之路,专注、专业与研发投入是关键。万东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浓缩了整个时代的风云进程,安健科技的发展则印证了民营公司的专注、专业和创新活力,掌握核心部件研制技术和生产能力,能有力的参与市场的全面竞争。

我们也期待,看到国产的医疗设备走向世界,全球的创新技术汇聚中国。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