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上海:廉价药紧缺

  据了解,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几家大医院面临环磷酰胺告急的困境。肿瘤医院的环磷酰胺备货也不足,目前全院医生都在控制用药。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汤静燕主任透露,目前治疗白血病不是技术缺乏,而是缺少基本有效的药品,环磷酰胺就是其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药品。尽管此药有替代品异环磷酰胺,但价格是环磷酰胺的六十几倍,这对于原本就面临重重经济压力的肿瘤病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除了“环磷酰胺”,在儿童医学中心的药库中,更生霉素、氨甲喋啶5毫升、长效青霉素、6-MP等都面临紧缺的局面。陆晓彤透露,更生霉素已经不再生产,上海用的氨甲喋啶5毫升装必须从外地进货,而这些药品正是白血病治疗方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药品,无可替代。

  “这些药物都很重要。”汤静燕打了个很简单的比方,如果每年有100名白血病患儿,其中70名患儿属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必须靠以上药品治疗。

  记者还获悉,近两三年内,药品紧缺现象在医院中时常出现。2004年6月,预防破伤风的TAT、抢救心脏骤停的异丙肾上腺素、用于癫痫发作的苯妥因钠等救命药就紧缺过;去年7月,治疗心脏房颤的硫酸奎尼丁等药物都曾短缺过。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部分紧缺的药物都是廉价药物。很多廉价的传统药物使用十几年了,但是它们的价格仍然是十几年前的定价,原料价格提高后,生产成本也提高了,为何药价依然不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药品涨价必须进行再次核价,而核价是需要有特殊原因的,另外核价要经过很多的程序。为避免繁琐的程序,药商索性纷纷放弃了生产。

  另外,医院使用的药品必须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药品招标。而被招标的药商由于廉价药品的低利润而拒绝生产此类药品。医院就得不到所需用药,病人也因此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国家发改委下发的药品降价令施行后,许多已经使用了多年,并已被证实确有实效的廉价药品在经历降价战役后销声匿迹,这使医院和老百姓都面临着“用药难”的困境。

  一名药厂负责人直言:调价极大地降低了代理商的利润,大型药厂有很多代理商,药厂不得不考虑代理商的利益。当利润大幅下降的时候,在流通渠道,一个惯用手法就是停止进货,逼着制药企业生产档次更高、价格更贵、利润更大的产品。当然,厂家觉得产品利润接近“底线”后,也会自动进行“药品重生行动”,这就是许多廉价药品销声匿迹的原因。

  “生产药品就像生产手机,手机价格一直在降,但总有高价新产品推出。你降低我这个药的价格,我就推出一个新药。”一位长期在医药界摸爬滚打者告诉记者,药品出厂后,要经过医药销售公司、医药销售代表、医院或药店最后才到达患者手中,这本是一个正常的程序,我国绝大部分药品是通过这个渠道流通的,问题在于各个环节雁过拔毛,层层剥皮。因此,一换包装、一改名称、摇身一变,价格就又上去了。一种药品原来只卖5角钱,一改包装,一换名称,便堂而皇之卖到10元。

  廉价救命药紧缺加重了病人的负担,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事实上,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定价虚高、层层加价等体制问题,尽管价格一降再降,也还会出现要么连续降价、要么改头换面成新药等换汤不换药的事情。

  回扣法由明转暗

  11月13日-14日,第17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医药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7.3%,比GDP的平均增长高出一倍。但从今年1月~9月份统计数据来看,企业的亏损在增长,亏损额为27.62亿元,同比增长17.59%,亏损面还在扩大。

  而由此引发的一些产业结构“变脸”,也正在悄然上演。

  根据统计,今年1月~9月,化学制药利润增长幅度为9.4%,比去年下跌2.34个百分点。

  根据2004年度全国主要城市化学药品零售物价指数测算结果显示:药价总体下降了4.98%,理论的降价水平达到300多亿元,涉及1100多个药品品种。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