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农村防疫如何应对春节返乡潮?如何面对更大挑战?

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出台《关于印发依托县域医共体提升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保障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在疫情蔓延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服务工作,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明确指示。

就农村地区如何精准防疫,国家卫健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13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

农村地区面临更大挑战

通知指出,制定这份方案的背景,是为做好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服务工作,保障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重症风险较高的感染者及时救治,在农村地区,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提升县级医院重症救治能力,发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健康监测作用,最大可能降低重症率、病亡率。

国家卫健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吴浩13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防控“新十条”出台之后,大家的关注点更加集中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型城市,事实上大城市因为医疗资源相对丰富,民众的健康基础更好,获取防治新冠科普信息的渠道更多,因此,对于大城市应对疫情冲击的能力我们还是有信心的,面对疫情高峰可能两周到三周就能挺过去。

在吴浩看来,更让人担心的其实是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在1月份后,由于春节到来,广大农村地区可能会迎来返乡潮,大批在外务工和求学的民众会回到家乡,这势必对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基层的防疫组织能力带来挑战”。

“县级医院需加快升级”

此次出台的通知要求,为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形势,加强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要发挥县域医共体牵头的县级医院,包括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在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指导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做好对辖区内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等特殊人员实施健康监测,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医疗资源,按照分区包片原则,建立健全城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与县级医院帮扶机制,畅通市县两级转诊机制,提升农村地区重症救治能力,全力保障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通知明确指出,县级医院是三级医院的,应当加快完成综合ICU监护单元建设和升级改造,确保用于感染新冠病毒的各类重症患者治疗的综合ICU床位数量不少于本院实际开放床位总数的4%,且各重症监护单元可随时使用。县级医院是二级医院的,应当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按照综合ICU标准建设和改造重症监护单元,确保各重症监护单元随时可使用。12月底前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开设发热诊室、门诊,并具备24小时内启用、正常运行的能力。加快推进发热门诊建设,力争到2023年3月底覆盖率提高到90%左右。发热诊室门诊医护人员应相对固定,原则上发热门诊要24小时开放,发热诊室配备至少1名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医师,并作好应急预案。

吴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根据这份通知,乡镇一级的卫生院要配备足够的基础治疗床位,县级医院则要加快升级,配备足够的ICU病床。此外要发挥好医共体的作用,做好医疗下乡“预备队”的建设工作。“我认为当大型城市平稳度过疫情高峰后,就应该让医疗人才更多地支援广大农村地区。”

当下,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老年人和儿童这样的脆弱人群规模不小。吴浩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未来一个月的时间内加快推进这部分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我们应该能在春节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全面铺开加强针的接种工作”。

国家卫健委正制定防疫知识手册

此外,吴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下要加强加快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药品和医疗物资储备。通知明确指出,各地要按照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口的15%-20%配齐配足中药、解热、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盒。

通知还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地区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工作,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完善县域医共体网格化布局,制定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方案,明确分级分类转诊流程。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树立科学就医理念,促进形成有序就医格局。

吴浩表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眼下要做到以村为单位,加强乡村医疗从业人员和基层行政组织工作人员的紧急培训,并加大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科普教育。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国家卫健委以及相关宣传部门正在制定‘百问百答’这样的防疫知识手册,力争用最通俗的语言和形式,向农村地区群众传递正确的防疫知识,向农村地区群众讲清楚疫情该如何防治,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