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在洞庭水殖公布的2007年年报中,公司主业不主、副业不强的弱点暴露无遗。而在财务数据、利润分配方案等方面,洞庭水殖也存在诸多疑点。同时,《财经时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洞庭水殖旗下子公司还存在重大诉讼隐患。

  号称全球水面积最大的淡水养殖上市公司——洞庭水殖(600257.SH),继续呈现着微薄的赢利,全年净利润1571万元,每股收益仅为0.0502元。

  但《财经时报》记者透过洞庭水殖2007年年报发现,公司在主副业搭配上、财务技法的使用上、利润分配预案上等,似乎还存在很多说不清、道不明之处。

  主业不主

  洞庭水殖2007年合并利润表显示,公司总营业收入36750.2万元,营业总成本却高达37412.6万元。在成本覆盖收入后,洞庭水殖亏损662.4万元。

  洞庭水殖对外宣传“以淡水养殖为主业”,但实际上公司仍是多产业发展,这或许是造成其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洞庭水殖旗下绝对控股公司(持股50%以上)中,有多家非水产养殖企业。除掉2007年已被转让的常德金德贸易有限公司、常德桃林酒店有限公司外,还有持股99%的湖南德山酒业营销有限公司(下称“德山酒业”)、持股97.5%的湖南德海制药有限公司(下称“德海制药”),以及持股60%的深圳金晟安智能系统有限公司(下称“深圳金晟安”)。

  在洞庭水殖绝对控股公司中,深圳金晟安的净利润无从可知,但德山酒业与德海制药的净利润可从年报中找到。具体来说,2007年,德山酒业净利润只有5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德海制药一家的净亏损高达766.6万元。

  766.6万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2007年,洞庭水殖绝对控股的四家水产养殖公司(详见附表)净利润总计不过705.3万元。德海制药一家的亏损完全侵蚀掉了水产养殖业务所产生的利润。

  然而对于德海制药出现的巨亏,洞庭水殖内部口径似乎并不统一。

  一位洞庭水殖财务人员称,洞庭水殖旗下德海制药的亏损,主要原因是2007年公司按新会计准则计提了几百万坏账准备。

  但洞庭水殖董事会秘书杨明却给出了另一个理由。“主要原因并不是计提坏账准备,而是去年有数千万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费,结果德海制药去年折旧费就有好几百万。”

  财务乱象

  除了经营业务混乱,洞庭水殖的财务也有诸多令人难以理解之处。

  报表显示,洞庭水殖2007年每股收益为0.0502元,但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为0.0259元。

  洞庭水殖报表中,非经常性损益科目的净额为693.1万元,占上市公司净利润的48.4%。其非经常性损益科目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1729.8万元,加上政府补助和其他营业外收支净额,非经常性损益中的收益总额为1901.7万元,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的会计估计变更造成损失1208.6万元,使得非经常性损益总金额急剧下降。

  而上一个会计年度,洞庭水殖每股收益0.0402元,但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为0.0213元。非经常性损益连续两年都成为洞庭水殖报表收益的大头。

  与非经常性损益畸高相应,投资收益成为洞庭水殖的“救世主”。

  据洞庭水殖2007年报显示,公司年度内实现投资收益1912万元,在摊销德海制药766.6万元亏损、计提坏账准备等之后,最终使公司的营业利润出现正值。

  《财经时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洞庭水殖1900多万元的投资收益主要包括非主营业务不良资产处理、股票基金出卖及持股量50%以下的参股公司收益。

  其中洞庭水殖所持常德金德贸易公司95%的股权,转让金额为1773.38 万元。所持常德桃林酒店有限公司93.5%的股权转让金额为2506.03 万元。在刨除转让成本后,洞庭水殖上述两项转让共取得投资收益1328.71万元。

  异常分配

  洞庭水殖的乱象还表现在它的利润分配预案(尚需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上。

  据洞庭水殖2007年年度报告显示,洞庭水殖目前账面有未分配利润总计1.18亿元。

  针对这笔数目可观的利润,洞庭水殖董事会提议,在未分配利润中,拿出6320万元用于对全体股东进行分配,具体是送股和现金结合的方式:每10股送红股2股,同时派发现金红利0.22元(含税),同时还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10送3.表面上看来,洞庭水殖的利润分配方案十分大气,但实则不然。

  截至2007年年末,洞庭水殖总股本为2.847亿股。按预案中的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22元计算,此次洞庭水殖利润分配共需要拿出现金626万元。

  由于大股东湖南泓鑫控股有限公司持有洞庭水殖6686.12万股股权,占总股本的23.48%,因此洞庭水殖利润分配中先要拿出147万元现金送给大股东。

  与此同时,通过“每10股送红股2股”的送股方案,洞庭水殖大股东湖南泓鑫控股有限公司将再获1337.224万股新股。然后再通过资本公积转增,大股东还可以得到2005.8万股。大股东合计获得3343.06万股。

  以截至4月17日收盘价8.07元计算。若该分配方案通过,大股东湖南泓鑫控股有限公司账面收益将近2.7亿元。

  职工股遭暗地转让 洞庭水殖面临诉讼

  洞庭水殖旗下控股子公司德海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海制药”)的亏损似乎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德海制药可能将为洞庭水殖带来更大的麻烦。

  《财经时报》记者获悉,曾经在德海制药占有20%股权的职工股持有者已准备起诉德海制药,原因是职工股持有者应享有的股权被神秘的“转让”了。

  暗地转让

  1997年4月10日,德海制药有限公司在常德市工商局登记成立,发起方为湖南德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德海实业有限”)、常德中药厂及其内部职工。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德海实业集团董事长、德海实业有限董事长及德海制药第一任董事长皆为今天洞庭水殖的董事长罗祖亮。

  当时德海制药的具体出资情况是:德海实业有限出资200.75万元,持股55%;常德中药厂以生产经营性资产等折价91.25万元,持股25%;常德中药厂职工持股会(共365位内部职工)出资73万元,持股20%。

  1998年6月26日,德海制药召开股东会议,通过了股权转让事项,职工持股会将其在德海制药的20%股权转让给常德中药厂。查看当时的股东会议纪要,代表职工持股签署转让协议的名字是职工持股会代表、时任海德制药董事的龚方伦。

  但对于这次股权转让,职工持股会的其他持股人表示完全不知晓。“当我们知道自己的股权被转让时,已经是2000年以后了,而且当时持股凭证还在我们自己的手上。”王先生对《财经时报》记者说。

  王先生是德海制药365位持股员工之一,但出于种种考虑,他拒绝公开自己的名字。

  据王先生称,当得知自己的股权早已“不翼而飞”之后,德海制药职工持股会曾多次要求公司对相关转让作出回答,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应。

  矛盾激化

  2002年初,德海制药公司与职工持股会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据另一位职工持股会代表称,由于365位持股职工人事关系仍然归属于常德中药厂(德海制药股东),德海制药便以此施加压力,“要么交出职工持股会的持股凭证,要么下岗。”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职工迫于下岗“威胁”,上交了持股凭证,并获得德海制药发给每位职工的2500多元钱。但在被收回持股凭证后,大部分职工并未签字,甚至有6位职工仍然将持股凭证留在自己手中,“我们为的就是坚守自己的权益。”

  据悉,目前,德海制药持股职工已经委托律师,准备就消失的股权起诉德海制药。

  “按1997年的《公司法》,以职工持股会的名义入股注册公司是可行的,但职工持股会并无权处置(包括转让)职工所有的股份,而龚方伦代表职工股东就股权处置作表决、代表自然人将股权转让给中药厂的行为都是违法的。”持股职工委托的刘律师对《财经时报》记者说。

  但令刘律师感到疑惑不解的是,德海制药所在的常德市武陵区人民法院并不受理该案件。“据说上面打了‘招呼’。”

  “不给立案是违法的。”刘律师表示,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如果不受理就应裁定,原告可以根据裁定结果上诉。“但现在法院既不受理,也不裁定,明显违法。”

  目前,刘律师和职工持股成员正在准备应对办法。

  德海制药职工股权转入洞庭水殖的路线图:

  德海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海制药”)职工股变成常德中药厂股权后,一路经历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变更,最后万渠归海,都纳入了洞庭水殖(600257.SH)。因此,诸多职工股持有者认为自己的股权一事目前与洞庭水殖也有关联。

  ●1999年1月,德海西湖渔场联合安乡县珊泊湖渔场、泓鑫水殖、常德桥南市场开发总公司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共同发起设立洞庭水殖。

  ●1999年5月17日,德海制药申请变更登记,洞庭水殖成为德海制药股东之一。

  ●2000年11月20日,德海制药股东会议通过将注册资本金由365万元增加至1465万元。其中洞庭水殖出资额由328.5万元增加至1318.5万元,持股德海制药90%。

  ●2001年12月20日,德海制药股东会议通过决议再次将注册资本金由1465万元增至4000万元,其中,洞庭水殖增资2481.5万元。增资后,洞庭水殖出资额达到3800万元,持股德海制药95%。

  ●2003年11月3日,德海制药召开股东大会,又一次通过增资扩股4000万元,注册资本增加至8000万元。此次4000万元增资全部为洞庭水殖货币出资,洞庭水殖出资额增至7800万元人民币,持股比例增至97.5%。

  至此,洞庭水殖已前后现金注入德海制药共计6568万元,房屋、设备及土地使用权注入903.5万元,并与母公司一道持有德海制药100%股权。德海制药职工持股会原本拥有的20%彻底“蒸发”。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