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凌晨2点15分,在四川省绵阳市北的绵竹酒店后庭院中,进驻了一队喧嚷的人马。
院子里停了四辆车窗上挂红色“紧急救灾”字样的大巴车,车上满载乘客。紧随巴士的,是两辆载重10吨的拖车。下楼避险的旅客的川腔,立刻被一股浓郁的东北口音盖过。
“我们辽宁省卫生厅,根据国家卫生部的要求组织了医疗救援小组,赶来支援四川地震中的同仁,救助地震伤患。”辽宁省卫生厅厅长姜潮向本报记者介绍说。
记者同时获悉,目前抵达绵阳的省级医疗救援队已经包括湖北、内蒙、浙江、上海、北京、吉林。
凌晨3点30分,绵阳市委卫生监督支队队长带领的接待人员,已经赶了过来。“你们有3个小时的时间,赶紧睡一觉。”姜潮对118名辽宁籍医护人员喊话说。
凌晨4点时分,118名队员在庭院中心的水泥地面上摊开了地铺。“我们在飞机降落前,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我们有最充分的准备,到情况最差的前线。”姜潮关掉腰间的扩音器,跟记者在绵阳安静的星空下聊天,“我们带了13吨的设备和药品,足够支撑我们在两周的时间里,深入灾区,独立工作”。
6点30分,队员们打点起床;7点开始,绵阳本地各个对口医院,开始前来接人。
待命入川
记者获悉,汶川地震消息传出之后,当日下午国家卫生部就要求各省、直辖市卫生部门组织入川的医疗救援队伍。
“我们在当天晚上12点,就已经组建队伍。”姜潮跟记者说。今天15日凌晨抵达四川的是这支救援队伍的第一批118人。“在辽宁省内还有组建的220人待命。”
目前入川的这支队伍中,有75名医生,30名护士,和13名服务工作人员组成,他们来自辽宁省内13家大医院。“每家医院都是三甲以上。”一位领队向本报介绍,来自医药新闻网。
这个名单,主要挑选了骨科、胸外科、麻醉科、脑神经科等人员。
姜潮自信地告诉本报,我们携带了13吨医疗设备和药品,在可能的限度内携带了充足的血浆,“我经历过(1975年)海城地震的救援”,姜潮说。
在13日上午,组建完毕的辽宁医疗救援队等待卫生部出发的命令——他们接到卫生部的通知,在北京集合各个地方的队伍,再统一入川。
这种等待持续到14日,卫生部再度表态,各个地方的医疗队自行前往,由四川方面统一在成都接洽沟通安排。
“这让我们入川的时间拖后了一些。”一位身着迷彩服的队员,躺在睡袋里告诉记者。
该队员同时向本报透露,15日,辽宁省政府方面为救援队伍协调了专机,但是装载设备到一半时才意识到,设备太多而飞机太小。南方航空公司方面又紧急为救援队调换了飞机,重新装运人员设备。
在15日中午15时集结完毕的队伍,在18时登上飞往成都的飞机,21时10分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来自医药新闻网。
姜潮坦言,他自己曾经有救治地震伤患的经验,掩埋的生命在前48个小时内,生还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如果这之后,就需要有足够的水分支撑生命延续。
抢救设备是“短板”
记者向姜潮转述绵阳市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教育组负责人、绵阳市药监局局长王涛的话:“医疗设备,特别是抢救设备是目前整个绵阳救助地震伤患的短板”。姜潮直言,在这一点上,辽宁医疗救援队在人员和设备上都已经有所准备。
本报了解到,辽宁救援队的集结方式,是以人员来自13个不同单位为纵向结构。而横向结构上,是按照不同的救治科目。
凌晨3点30分,前来协调的绵阳市委工作人员送来的通知说,需要按照绵阳方面的要求,把队伍划分成三个方队,一个50人的分队到绵阳市中心医院,一个50人的分队到绵阳市中医医院,其他的到市人民医院,来自医药新闻网。
这多少让包括姜潮在内的救援队领导小组有些措手不及。一方面是,确切的医护人员只有105名,这样算下来到市人民医院的可能只有5人;另外一方面是,怎样按照当地要求组建3个分队,“每个医院需要怎样的针对性的科目?还是,每个分队都是一个综合分队?”
截至凌晨5点,队伍的方案最终确定下来。此时,队员们已经在绵竹宾馆北楼前的水泥地上露宿熟睡。
“来的时候,省长给我下的死命令是,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伤的再把大伙带回去。”姜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