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12月1日电(记者杨牧源、陈瑜、李倩)世界艾滋病日前夕,新华社记者随同卫生部官员及国家预防艾滋病宣传员,前往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昆明市戒毒所和美沙酮治疗门诊参与了以“遏制艾滋,履行承诺”为主题的艾滋病日活动,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接触,听他们诉说心中的隐痛与感激。
“化验结果出来后,医生把我全家赶出了医院”
我们见到云南省临沧市的杨女士时,她正在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特护病房里照顾五岁的小女儿琪琪,旁边病床上躺着她羸弱的丈夫。女儿这些天有些感冒,丈夫患了结核并发症——他们一家三口人都是艾滋病感染者。 杨女士说:“我们在省艾滋病关爱中心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心理疏导已有三年,从患病那天起,国家就免费为我们发放抗病毒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体质已逐渐好转。我们在关爱中心生活得很好,每天都受到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感觉特别温暖。”
可是,眼下平静的生活并没有让杨女士忘记三年前的那场噩梦。“2005年的一天,两岁的女儿突然发高烧,我带她去当地的医院检查,结果竟是感染了艾滋病毒!随后,我和孩子她爸也被检查出来,这简直是个晴天霹雳啊,一个家就这样完了!”
让杨女士没想到的是,医院对他们的态度竟比死亡还要寒冷。“化验结果出来了,显示为阳性。医生坚持要我拿自己的笔在化验单上签字,医院的任何东西不许再碰,签好字后,他把我们轰出了医院。”杨女士痛苦地说,“知道感染了这个病后,陷入绝望中,那一刻,生命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了意义。”
对于外面的世界,杨女士依然心存畏惧。她不敢走出关爱中心,不知该如何面对社会上种种歧视的目光,孩子能不能上学成了她的一个心病。“女儿有这种病的事,不知道能瞒多久,眼看就要上学了,万一被外人知道,哪个学校敢接收她?”杨女士陷入忧虑。我们看着五岁的琪琪,虽然她还不懂得世态炎凉,但从她清澈的眸子里,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种渴望,她在渴望什么呢?
“得知邻居感染了艾滋病后,我甚至考虑搬家”
杨女士的忧虑并不是无中生有。防艾宣传员、著名演员濮存昕告诉记者,他曾经亲眼看到一名适龄的艾滋病病毒携带儿童被学校拒之门外。“我找到学校的校长询问缘由,校长告诉我,不是他们不愿意接收,而是其他家长给学校施加的压力太大。”濮存昕说。
尽管我国十多年来一直都在宣传防艾知识,号召全社会关爱艾滋病感染者,但在现实生活中,谈“艾”色变的现象依然比比皆是。
据了解,目前仍有很多人认为艾滋病是一种“脏病”,而艾滋病感染者都是有“不良行为”的人。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9月份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中国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通过性交或吸毒感染上艾滋病的人是罪有应得。
昆明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在她得知邻居感染了艾滋病后就不再去串门了,昔日很好的邻里关系如今形同陌路。“我担心她传染到我,不敢和她有任何肢体上的接触,我甚至考虑搬家。”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尚红认为,公众的歧视不仅因为对“不良行为”的厌恶,还来自于对艾滋病的恐惧,而恐惧是由于对艾滋病缺乏应有的了解。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种: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尚红说,“在我国,很多人不愿与感染者共处一室或共同进食,甚至担心打喷嚏、握手、被蚊虫叮咬等也会感染上艾滋病。因此,大力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消除艾滋歧视,依然是国家防艾工作的重中之重。”
“艾滋病感染者需要真诚的信任和鼓励”
出于对羞辱和歧视的畏惧,许多艾滋病感染者不敢直面自己的症状。据了解,在我国被检测出的HIV阳性人群中,仅有五分之一的人接受了政府提供的免费治疗,其余的人则由于怕遭到歧视而拒绝接受治疗,这对于艾滋病防疫工作十分不利。
“谁都会有过错,他们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我们不应该再歧视他们。”多年来致力于防艾宣传的濮存昕说,“我时常请艾滋病感染者到家里做客,我与他们握手、拥抱、聊天、吃饭,从不担心自己会被感染。艾滋病感染者需要全社会真诚的信任和鼓励。”
在采访中,每当记者与艾滋病感染者握手时,手心碰触的刹那,感染者惊喜中带着感激的目光深深地触动了记者的心。“关艾”路上,他们期盼着与更多的人“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