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今明两年是医药企业还贷的高峰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将全面凸显。”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磊对记者说。此前,李磊前往安徽亳州,准备收购一家医药企业。而令他吃惊的是,闻风而来、希望能够被收购的医药企业居然多达十几家。

  产能过剩对医药行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谓常提常新。近几年来大部分靠借贷扩大的产能不但未能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还让其不得不背负巨额债务。当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利润交付给银行还贷时,行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解决产能过剩主要依靠市场基本规则;一些政策性手段也至关重要。”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说。

  生产能力放空近半

  在于明德看来,医药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是正常状况。“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几乎所有行业的产能都过剩。尤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医药行业的效益还不错”。

  据统计,1998年到2003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年递增18.8%,利润递增达到28.8%,连续5年创造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大量资本涌入医药行业,不少地方政府甚至把医药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国家抬高门槛,本意是“死掉一批企业”的GMP认证中,不少企业为了实现一步到位,纷纷扩充产能,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医药行业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其中片剂、胶囊、水针剂的生产利用率分别为45%、40%、50%。粉针剂的生产利用率最低,仅为27%。即使是统计中生产利用率最高的大输液,其生产利用率也不过70%。

  “这说明医药行业中有近一半的生产线在闲置。这不仅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极大地增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于明德说。

  而在李磊看来,以前业内人士关注产能过剩问题,还只是从市场容量、产品低水平重复等角度来考虑;现在产能过剩问题还直接导致了企业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有报道称,在GMP认证过程中的几年中,制药企业在全国银行的借贷总额约为2000亿~4000亿元。而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医药行业利润突破400亿元。

  “即使2007年医药行业利润因投资收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我们在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制药企业基本上在为银行打工,整个行业所得利润中的绝大部分给了金融机构。”李磊说。

  委托加工有利引流

  事实上,在很多企业“吃不饱”的同时,一些资质优良的企业却出现了“吃不了”的情况。2005年11月初,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递交了一份申请报告,建议国家适度放宽药品委托生产政策,允许药厂接受保健品企业的委托生产,允许药厂利用其他药企的生产条件获得生产批件等。

  “我还是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够放开委托加工业务。”于明德说。在他看来,允许委托加工可以解决企业设备闲置率过高的问题,提高资源共享度,减少无效投资,节约社会资源。

  此外,放开委托加工可以盘活企业现有的有形(车间、设备)和无形(药品批准文号)资产,委托双方都可以通过合作获益。

  而在山东罗欣制药集团副总裁栾远东看来,由于国家已经允许同一集团内部进行委托加工,很多大型医药集团已根据自己的产业布局,在全国范围内布点。以科伦集团为例,该集团计划在每个省、区都拥自己的有生产企业。现在他们不再是简单地通过重新建厂进行布局,而是在考察当地企业的运送能力、产品结构、经营实力后,通过兼并重组来完成布点。

  “医药行业必然会进入兼并重组的快车道,集团化运作将成为主流。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竞争会进一步白热化。”栾远东说。

  对于企业应如何提高产能利用率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企业来说,产能过剩意味着厂房空置、生产线空闲,这将大幅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对此,北京百思力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恒建议,企业在全力推销主要产品的同时,不妨加大新普药的生产和销售。

  “新普药的生产、销售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主要是以价格取胜,凭借低价占有市场份额。这些产品虽然可能对公司来说不赚钱,但会摊薄企业的管理费用和机器折旧。只要稍微控制一下成本,企业或许能不亏反赚。”在王恒看来,四川蜀中药业就是这方面成功的典型。这家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生产的药品,就是凭借着相对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国内市场,在短时间内让同行刮目相看。

  王恒表示,那些在研发、营销上都缺乏优势的企业也可以考虑充分发挥自己在生产上的优势,转型为纯粹的加工基地。“从表面上看,企业这样做获利不高,当一旦形成规模,他们不仅能够解决产能问题,也能获得一定的利润。”王恒说。山西普德药业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由大同普华领先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与美国纽约商业贸易公司合资建立的山西普德药业,“生产做得比很多企业都好”。由于具有采购优势,并能提供相对完善的市场服务,该企业在业内已有了一定的口碑。

  不过王恒也强调,企业获得这种业态的关键是,具有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且有较好的品种与委托企业进行嫁接。

  当然,无论企业如何想方设法提高生产利用率,国内市场毕竟有限。因此,要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国内企业必须实现“向外走”,这已成为业内人士的一致看法。

  于明德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国内制药企业亟待解决让制剂走出去的问题。他认为,国内企业目前并不是硬件跟不上,而是意识跟不上。“哪怕我们最开始是为跨国企业进行委托加工。但只要走出去第一步,就一定会有第二步,制剂产品终能被送到国际市场。”

  事实上,在此方面业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先导企业,像海正、天平、民生、华海、复星、康恩贝、石四药、美罗等企业相继通过了国际认证。一位与海正、天平关系密切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通过国际认证花钱不菲,手续繁琐,但是这些企业接受海外订单的数量远远超过其最初的预想。“尤其是国外订单给某家企业后就不会轻易变化——如果要更换委托加工商,国外企业还须对被委托企业进行重新考察。这样相对稳定的合作,与企业自己在国内销售制剂相比,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该人士强调。

  在“向外走”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选择的是欧美主流市场。但是在栾远东看来,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出口,也是一条捷径。成都某制药企业就在非洲某国兴建了合资物流企业,其产品销售势头喜人。“因为那些国家有很多都是欧洲某国的前殖民地,习惯使用欧盟生产的药品。而与欧盟药品相比,中国产品价格优势明显。当然,非洲国家药品进口也有门槛,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栾远东说。

  兼并重组优化结构

  早在2006年3月,国家发改委列出产能过剩的十大行业,其中包括钢铁、水泥、煤炭、电力、纺织、汽车等。但是到了2007年,人们发现2006年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6%,钢铁行业达到85%,煤炭行业则达到105%。

  雷曼兄弟公司高级中国经济学家孙明春分析认为,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自200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通过压缩规模较小、效率较低、污染较高的生产设施,削减过剩产能。2005年下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全国大约有8000家小煤矿被强制关闭。到2007年底前,政府已关停大约8.5%的炼铁产能、6.6%的炼钢产能、4.6%的水泥产能,以及3%的发电产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磊表示,国家出台措施提高门槛,促使医药企业关停并转,是减轻医药行业产能过剩的最有效的办法。

  事实上,医药行业的敏感人士早就嗅到了宏观调控“从高从严”的气息。以GMP认证为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7年公布了新修订的《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重点强调软件管理内容,并公开表示随着新版GMP规范的出台,这些认证标准将会被再次修改。

  2008年1月30日,SFDA邵明立局长在全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将加快实施“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SFDA将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对2000个品种的药品质量标准进行修订,药品的国家标准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医药行业的退出机制。

  此外,环保问题也日益成为悬在医药行业头顶的一柄利剑。有分析人士指出,2008年可能实施的《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将大幅增加医药企业的环保成本。3年过渡期满后,企业的环保投入可能翻番。“这一标准实施后产业集中度将大大提高,行业竞争格局有望获得较大改善。”某证券分析师表示。

  在政策的引导下,医药行业会再现兼并重组热潮,一些小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李磊表示,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小企业必须有自己的优势才能获得大企业的青睐。如有好的领导班底、有好的产品、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等。

  杭州民生药业副总经理王伟对此也表示赞同。他强调,在解决行业产能过剩的过程中,小型医药企业“死而被淘汰”在所难免。“尽管这样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但是企业不得不为自己当年盲目投资和扩张而付出代价。企业要活下来,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