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作为灾后重建专项规划的子项目,地震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重建已快速启动。据悉,卫生部作为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的成员单位,目前正配合有关部门编制灾后重建的相关专项规划。此外,世界卫生组织驻华总代表韩卓升也表示,从6月11日起已向中国灾区派出一支由5人组成的专家组,帮助中国重建灾区的卫生服务系统,并与当地医疗行政部门商讨,如何确保这些基础医疗设施能够抵御未来的自然灾害。

  保证医疗防疫体系完整性

  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属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内容,是灾后重建一系列专项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在过渡期受灾群众安置点活动板房中建设卫生院及有关卫生机构的规划和建设标准,卫生部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符合灾区实际,因地制宜,简易实用,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四川省灾后重建方案提出,重建的时间暂定为8年。规划实施的时序分两个阶段:近三年(2008~2010年)以恢复重建为主,后五年(2011~2015年)以发展提高为主。目前,灾后重建的第一阶段已基本完成,即临时安置的避难阶段;开始着手过渡安置的第二阶段,谋划长期安置的第三规划阶段。

  据了解,现在不少灾区已着手建设过渡性卫生院。位于重灾区映秀镇,由广东省对口支援的“粤秀友好医院”已于近日正式投入运营。广东省援川抗震救灾医疗队领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介绍了医院由设想到建立的经过。

  在抗震救灾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后,当地医疗卫生体系如何尽快恢复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廖新波认为,不管是救灾时还是救灾后,建立完整的医疗防疫体系都应该放在第一位。救灾如果没有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及早参与,从瓦砾中救出来的人就只能等残、等死,也不可能及时救治危重的伤病员;没有防疫队伍的跟进,次生灾害会马上出现;另外,长途的伤员运输除了带来沉重的经济成本、行政成本和其他后遗症外,更重要的是中、重伤员经不起长途转送的折磨,使伤情加重。因此在前期救灾后,当地医院的重建也同样重要。

  廖新波的思路得到了广东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在当地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省卫生厅的支持下,相关部门积极筹集资金,边设计、边施工、边布局、边筹办,建立起了一座在活动板房内,集医疗、防疫等“六位一体”的百床卫生院,这就是“粤秀友好医院”。

  廖新波认为,灾区卫生机构的重建不仅要整合医疗和防疫两方面资源,还要以建立和恢复原来卫生院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和社区康复“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为重建目的。建设周期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板房医院,使用周期在3~5年,实现战地医院与卫生院的功能相结合,满足指挥部建100床医院的需要,同时立即将原来卫生院的人员重新集合起来进入常态的工作,尽快达到震前水平。第二步是永久医院,配合映秀总体规划,按照实地的医疗卫生规划,按2万人的服务半径和人群建设,努力超出震前水平。

  兴建康复机构意义重大

  在这次地震灾害中,数以千计的幸存者成为遗留永久性残疾(如截瘫)的伤残人士,需要长期的康复医疗服务,而幸存者在震后也会出现许多新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抑郁症、心脑血管病等),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因此,中国康复医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康复医学教授卓大宏建议,应把康复机构和长期护养机构及其服务列入灾区重建或兴建的总体计划内。

  卓大宏认为,卫生机构及卫生服务的重建对持续地救助地震中伤残人士,满足震区人民劫后余生特殊的保健医疗的需求,有重大的意义。台湾学者和有关部门在总结1999年的9·21大地震的救援经验和重建问题时,就曾提到卫生机构的重建应包括紧急医疗体系、防疫体系、心理卫生体系、资讯(信息)体系及康复体系等的重建。

  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提出,灾区卫生机构及其服务的重建应体现出灵活的、可靠的和可及的或可得到的三个原则。上述原则可以理解为,机构及其服务可以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但必需保证服务的质量;能提供可靠的、有效的医疗卫生和康复的服务,而且地点分布适中,收费低廉或有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群众用得上、用得起。康复医学属新兴学科,汶川地区尚未设有现代化规范的康复机构,因此卓大宏表示,康复机构对灾区来说,不属重建而是兴建,而这类康复机构的兴建又是十分必要的,应按机动的、可靠的、可及的原则制订可行计划。

  卓大宏建议,在四川地震灾区重建或兴建康复医疗机构,并使之能有效地促进伤残人士全面康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必要利用政策支持、国内外支援的优势,采取新的思路和模式,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可采取以下途径:首先是对口援建。中国残联已表示将援建一个四川省级的康复中心,一些省市也正在计划对口支持灾区的县市建设康复中心或相关的机构,在器材、技术、人员培训上给予支持。其次是国际支援。特别是一些康复项目的配套支援,例如教育康复(残疾儿童特殊教育)、职业康复(青壮年的伤残人士职业培训)等。另外需要统筹协作。国内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统筹安排、分工协作,能更好地促进灾区社区康复网络的建设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开展,康复医学界也应积极参与灾区康复医疗体系的重建。

  卫生人才直接考核聘用

  地震发生后,各重灾区如绵阳市、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汶川县等地区遭受了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尤其是教育和卫生系统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甚为严重,医疗卫生机构人才也成为重建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需要马上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分两个途径,一是利用现在救灾医生的优秀资源,实行战地培养;二是送到其他地方进行系统培养。在医院的建设中人是最重要的,救灾的医学专家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替代之。”廖新波说。

  记者从成都市人事局、成都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为了支持灾区灾后重建,恢复家园,成都市人事局近期印发了《关于抗震救灾期间区(市)县教育和卫生事业单位直接考核聘用工作人员的通知》,文件规定,都江堰市、彭州市和崇州市所属教育和卫生事业单位今年在编制内补充教育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时,对取得普通高等院校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可以采取直接考核聘用的方式进行。对工作急需或紧缺的专业可放宽到普通高等院校大专毕业生,参加我省“三支一扶”计划或我市“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且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志愿者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直接考核聘用。

  此外,在抗震救灾中事迹突出并受到市级及以上表彰、符合事业单位招聘岗位资格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经各区(市)县人事局审核同意,区(市)县所属教育和卫生事业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在编制内采取直接考核的方法聘用。

  该办公室在制定倾斜政策的同时,强调各区(市)县在按照上述规定直接考核聘用工作人员时,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努力为灾区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人事人才保障。

  “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很关心这个文件,但怎么个去法,会不会有专门的招聘会,或者上门去应聘还不太清楚。”成都中医药大学应届毕业生小胡说,如果有机会,她会选择到灾区的医疗机构工作,间接支援灾区,期望有组织的招聘。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