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医院改革大船也破冰启航,时值今日,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回顾30年探索实践的历程,充分肯定和认真总结医院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医院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对于进一步深化医院改革,指导医院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医院改革的历史进程
中国医院改革30年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拨乱反正,提高服务效能(1979-1996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建立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加上“文革”十年动乱的影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普遍存在“独家办,大锅饭,一刀切,不核算”的弊端,医院越办越穷,医院环境和秩序脏、乱、差,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卫生部领导同志提出,卫生部门也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1979年4月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由此医院开始了以经济管理为重点的整顿和改革:改革医院药品"以存定销"的做法,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管理制度;整顿健全了医院收费制度,制 止了普遍存在的“跑票漏收”现象;建立了定额管理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设备使用率等。
1983~1988年,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开展了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单项到综合的改革。1989年~1995年,在继续深化医院内部改革的同时,开始对医疗制度改革进行系统改革,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行为开始规范,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受到重视。在继续贯彻医院改革的政策规定的同时,开始注重加强管理, 完善约束机制,将改革开放与科学管理密切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创新机制,完善配套措施(1996-2005年)。199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1997 年1月,发布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发展与改革的决定》,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2000 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体改委等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随后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下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1997~2003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改革也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深化。紧紧围绕“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要,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改革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和控制医疗费用。
2003年春夏之交,我国遭受了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在抗击SARS的同时,也引发了理论界对于医疗服务公平性的反思和讨论。与此同时,作为经济领域热点的产权制度改革,开始延伸到医疗卫生领域。一些地区和机构进行了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尝试。直至2004年底,有人明确提出 “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2005年,医院管办分离的模式开始在我国出现。
第三阶段:明确方向,深化体制改革(2006-2008年)。2006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是继往开来的一年,这一年,多年医改积累的矛盾相继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对医疗体制改革道路的争论也达到了高潮。随着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的进一步明确,新的医改方案已经开始孕育。2006年6月,中央正式批复成立多部委医改协调小组; 同年9月,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财政部等11个部委组成的小组成立。2006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35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强化政府责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8年4月,温家宝总理两次召开座谈会,征求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对改革方案的意见。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10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征求意见,坚持公立医院为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成为其中的一条主线。
二、医院改革30年取得的主要成就
1、医院办院方针、原则、目标和指导思想日益明确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卫生改革发展的六项基本原则,同时明确规定了新时期卫生工作的目标和指导思想。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做出了明确表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本质、方针、体制、保障、重点和目标,为医院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对医院公益性质认识日益深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医院性质的认识,经历了福利性、生产型、公益性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医院从单纯强调社会效益,不重视经济效益,转变为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同时,重视经济效益;通过推行多种形式技术经济责任制,重视经营效益分析和成本核算,使医院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医院改革落后于企业改革,诸多企业改革的措施被引入医院管理领域,忽视了医院自身的特殊性;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经营管理、资产使用和积累分配等权力行使不清晰,功能定位不明确,费用筹措存在严重问题,使医院具有创收的压力和冲动,公益性淡化。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发展与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医院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益性得到了进一步明确。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日益受到重视,医院基本建立了强调社会效益,注重社会责任,同时也不忽视经济效益的经营思想。经过30年的改革,医院管理的视角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内部,已从单纯考虑医院自身的发展转变为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在医院服务功能上,从不太重视预防保健的单纯医疗救治,转变为重视预防保健,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重视支援农村和基层,重视扶贫、支农、救灾,医院越来越注重履行其社会责任。
3、医院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医院医务人员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管理水平、硬件设施条件以及服务能力均有显著提升。经过医院分级管理、医院管理年活动,我国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善,患者安全得到广大医院管理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在医院服务形式方面,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发展为提供医疗服务、康复服务、家庭服务、心理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在学科建设方面,从过去单纯的医疗工作转变为重视科研、教育,重视人才建设,重视医院无形资产的管理;在服务质量方面,医院日益重视医疗质量、患者安全和医疗费用的控制,重视贯彻"以病人为中心" 的指导思想,重视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
4、医院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日益完善
医院从过去单一的全民或集体所有制,拓展为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体私有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医院领导管理体制从过去医院党政不分的领导体制,转变为院长负责制,有的医院已经开始尝试规范的医院法人治理。医院的人事制度,已从“铁饭碗”、“铁交椅”转变为多种形式的聘任制和聘用制,医院和员工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双向选择。多数医院实行了绩效考核,实行岗位管理。医院的分配制度已从平均主义“大锅饭”状况,转变为实行多种形式责任制和激励措施,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普遍提升。
5、医院经营意识日益增强
医院的经营管理,从不认识市场,不重视经营,不顾及成本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模式,转变为注重成本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模式。在重视医院的服务、技术和质量的同时,充分重视医院的经营、核算和效益,认识到医院必须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重视医疗市场的调查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医院服务效能,使医院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为医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医院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医院经过30年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我国医院改革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公平与效率问题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用世界大约3%的卫生资源,解决世界上22%的人口的医疗卫生健康问题。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承受能力,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水平、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应该是金字塔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应比较健全,条件应比较完善,收费应比较低廉。在此基础上,再发展一些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以适应不同人群、不同患者的实际需要。
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群众患病要到城市大医院,不仅加重了大医院工作压力,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医院的功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目前却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既造成看病难、看病贵,又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扭转这一局面,使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到大医院,轻微病人、常见病人在社区或基层医疗机构解决,既要制订相应的医疗卫生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健全相应的制度机制,又要更新群众就医观念,正确引导就医行为,形成合理的患者流向。总之,应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结合,保证医疗服务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责任与利益问题
近些年来,由于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水平过低,医院主要靠创收来实现自我发展,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公益性质淡化。医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不仅加重了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和卫生行业的社会形象。
建立与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健全相应的投入补偿机制、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既要促使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又要确保其应有的利益,以保障其健康良性发展,是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3、 监管与支撑问题
随着医院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如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监管不够有力;公立医院隶属关系复杂,条块分割增加了行业监管的难度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要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形成职能明确、定位清晰、综合协调、责权统一的管理体制。在建立规范的医院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和医院管理者的责任和权利,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和社会对医院的投入机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政府为主体社会多方面参与的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体制等。
4、结构与均衡问题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存在诸多结构性问题。目前就宏观来说,主要存在城市大医院与农村基层医院发展不均衡和公立医院与非公有医院发展不均衡问题。目前我国80%以上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大型医院集中了大量优势医疗资源,边远地区、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城市大医院拥挤不堪,农村基层和中小医院门庭冷落,这种情况又促使医疗资源配置和医疗机构畸形发展的恶性循环。目前,医疗资源总量中公立医疗机构占据绝大多数,非公有医院基本上没有与公立医院在同一平台竞争的实力。医疗领域内要素市场没有建立,医疗服务人员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人员难以流动,医院职业管理人员和队伍也没有形成。因此,促进非公有医院发展,也是医院改革的重要挑战。此外,还存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地域间医院发展的不均衡、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的差异发展的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多部门协作,建设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技术适宜、运转有序的医疗服务体系。党的十七大已经为我国医院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深化医院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明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一定能够探索出切合中国实际的医院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