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到底是“毒药”还是“补药”?自去年此时南方一家周报抛出这一疑问后,有关维生素是否可能伤害身体的争论一直不断。只是我们除了看见几篇摘自海外的科研文章外,还没有发现身边的人因食用维生素发生意外。
有关专家认为,人体健康讲究膳食平衡,维生素是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已为科学广泛认同,并且能够有效抗氧化。维生素过量可能影响健康,但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说明,我国大量居民还处于维生素缺乏的状态,远远到达不了过量的地步。
维生素是“毒药”?
今年3月中旬,国内多家媒体以《健康成年人服用多种维生素可能对身体有害》为题,报道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最近发现,健康成年人服用多种维生素补充剂不仅起不到健身防病的作用,反而可能会对身体有害”。
这篇文章认为,对健康成年人来说,服用多种维生素制剂“不会起到防止罹患心脏病或癌症的作用”,“一些研究甚至认为,过量服用某些维生素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比如说维生素E被认为与肺癌有关”。
这是继去年3月媒体报道“维生素从补药变毒药”后,维生素有害论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去年3月8日,南方某周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题为《维生素:从补药变毒药?》的文章。该文对刊登在去年2月28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详细描述,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一个研究小组的最新医学研究证明,长期服用维生素A、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等维生素补充剂可能提高服用者的死亡率。
此文一出,大量寄望依靠维生素补充营养的上班族一时懵了——原来一直奉为“绝佳补品”的维生素竟然可能伤害身体。此后,有关维生素可能伤害身体的报道被连续转载,不仅令消费者无所适从,也令大量维生素厂家遭遇质疑和销售萎缩。
论证有误?
大量质疑维生素的文章见诸媒体后,也令一些专家坐立不安。4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研究院研究员陈君石在北京约见部分媒体,披露了上述研究成果的漏洞,力挺维生素。
陈君石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有关维生素可能增加死亡率的分析报告存在着若干缺陷,如这一报告的大量试验对象来源于重病缠身的老人。“一个重病缠身的人,靠吃维生素痊愈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陈君石说,维生素可以补充人体多种微量元素、预防多种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但不可能作为救命之药,“说维生素致人死亡更是无稽之谈”。
此外,陈君石还列举了这一报告的不可靠之处,如:
这份报告只是分析一些随机对照试验,而对于数量同等、甚至更多的有关抗氧化补充剂的观察实验却丝毫没有被提到。因此,由于这份报告只是部分证据,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全面的。
这份报告的研究人员最初确定了748项临床研究,但是,后来他们又认定只有409项为合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而在这些试验中,他们最后仅保留了其中67项。因此,他们是根据不到9%的有关抗氧化补充剂的随机对照试验得出这些结论,并且没有研究其他的试验成果,而随机对照试验实际上是临床治疗试验。
在随机对照试验筛选的过程中,他们排除了没有死亡的试验。这不得让人提出疑问,如果得出无害结论的研究都被自动排除了,他们又怎么去评估某些物质可以预防死亡。
实际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科研人员得出的“健康成年人服用多种维生素补充剂可能会对身体有害”结论一出炉,就遭到一些学者对其研究方法和结论提出质疑。例如,美国俄勒冈州国立自然疗法医学院临床教育系主任克里斯·马雷提斯博士在其出版的《维生素研究新闻》中指出,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方法存在缺陷,在论证叶酸摄入过量可能诱发结肠癌的时候,没有测量受试者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忽视了结肠癌的另一个可能的诱因——维生素D缺乏。
多吃维生素是否会过量?
“当前中国,在普遍的情况下,如果经济条件可以负担,每人每天一片富含多种维生素的矿物质,是有益无害的”。陈君石说,相对于美国人一把一把地吃维生素,中国人的维生素吸收量并不算多,况且中国人普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的状况。
但陈君石也承认,人体健康讲究营养均衡,理论上说,维生素过多也可能影响身体健康,但“那是一种理想状况,目前人们再怎么吃也不会发生维生素过量”。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检测中心主任王珏则认为,中国人与美国人在对待维生素营养补充剂的态度和饮食习惯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因此不能盲目相信美国的研究成果。
在西方许多国家,维生素补充剂是最主要的营养保健品,消费量很大。例如,美国保健品市场中,维生素产品的市场规模为70亿—80亿美元。在我国,维生素营养补充剂的习惯性消费群体相对还是很少的,人均摄入量也较低,超剂量服用的情况更是非常少见。
从营养状况上看,中国人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和不均衡的现象很严重,最近一次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显示,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维生素B2平均摄入量不到推荐摄入量的70%,维生素C摄入量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