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汶川地震受伤孩子的母亲22日在北京伊美尔医院接受了心理专家的指导,旨在通过家庭的力量帮助受伤孩子逐步走出心理阴影。
在汶川地震中受重伤的14岁女孩朱春燕和蒲虹学及5岁的女孩李荣荣21日从绵阳飞抵北京,进入北京伊美尔医院接受抗感染、瘢痕修复、功能恢复和心理辅导等治疗。此前,她们已经在绵阳520医院进行了初期治疗,5岁的李荣荣右臂截肢,左手拇指坏死,14岁的蒲虹学失去了一条腿和一只胳膊,朱春燕双腿截肢。
为了帮助孩子早日恢复身体机能、抹平心理创伤,伊美尔医院安排北京今雨来心理研究中心的心理专家慧心、林松和伊凡三位老师分别对这些孩子的妈妈进行心理指导。
心理专家认为,这种情况下,父母的爱和力量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良药,只有父母学习了心理治疗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面对孩子的不同心理阶段,帮助孩子走出灾难的阴影。
心理专家帮妈妈们分析了人经历突发性灾难后会经历的四个心理阶段:一是否认期,很多人会拒绝接受事实,缺乏安全感,更多地表现在身体方面,如惊恐、神情麻木、昏厥等。二是对抗期,会努力挣扎,怨天尤人,这时候更多表现在情绪和行为的宣泄上。第三为衰退期,开始慢慢接受现实,但会变得非常自卑自闭悲伤,这时候情况极不稳定,需要慢慢接受自己的情绪。第四是恢复期,情绪稳定逐渐能接受现实。
现在,这几个孩子还都处在否认期,她们还不能完全接受自己身体的异样状态,这时候最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由家长给予爱、陪伴、拉手、拥抱,给她们安全感。在接下来的对抗期中,要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适时鼓励她们哭泣和倾诉,不要总希望孩子能坚强,这时候更重要的是倾听和陪伴。抑郁时期重要的是给孩子支持的力量,多给孩子正面的、积极的信息,可以引导她们画积极放松的画、听轻快的音乐、做一些互动游戏等。在恢复期时心理救助者和家长同等重要,要帮助她们重新树立起信心、找到生活的意义。
心理指导期间,林松老师用一种有效的潜意识情绪疏导法,帮助朱春燕的妈妈调整了几天来一直胸闷、背痛、气短的情绪反应。林松告诉她,通过深呼吸和想像美好画面的方法,可以疏导沉积的不良情绪,妈妈使用熟练后可以指导孩子练习。而蒲虹学的妈妈几天来只要听到汽车驶过发出的震动声,她都会觉得在地震,这种认知上的错觉使她依然处于恐惧中,并且经常在梦中惊醒,“母亲的这种恐惧无疑会影响孩子。”慧心老师说。针对这种恐惧心理,慧心老师运用艺术疗法--画左右手,其中左手代表过去的恐惧,右手代表着现在的力量和援助,通过心与手的连接帮助她整合了负面情绪和正面力量,处理了被放大的恐惧。
听完心理专家的介绍,两位母亲都表示心里轻松了许多,这段时间来的沉重和抑郁都得到缓解,她们都认为心理疏导很重要,表示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心理专家表示,这3个孩子的心理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每周一至二次给她们及孩子做心理疏导。
据悉,3个孩子将在伊美尔医院治疗2个月左右,医院目前已经为孩子们进行了基础检查、血液化验、换药等工作,给每个孩子配备了一名主治医师,全院二十多名医生、护士24小时不间断地为孩子们提供一级护理。全院专家经过会诊,已经为每个孩子制定了治疗恢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