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重的地震灾情,我们在电视画面上看到有些人表情冷漠麻木,有些人表现得过于理性冷静,更多人则出现了恐惧、悲伤、自责、重复回忆、易怒等心理不良反应和发抖抽筋、呼吸困难、肠胃不适等躯体反应。专家建议,由于当前需要心理援助的人群众多,而可提供援助的心理专家及志愿者人数十分有限,灾区群众及参加抗震救灾的各方人员可通过有意识的自我心理调适,来避免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长时间留存,进而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灾难噩梦缠身
据当年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回忆,有些人会到灾后10天甚至更长时间后才知道哭泣。从事唐山大地震30年心理创伤研究的专业人士介绍,研究显示,目前仍有75%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存在拒绝看、听与地震相关的场景和事件,拒绝回忆或讲述与地震相关情节和过程等心理回避行为。这正是地震留给人们的心理创伤未能及时有效愈合而造成的。
据专家介绍,人们在面对如此重大地震灾难后,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心理反应,例如灾后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与困惑,将亲人遇难或受伤归结到自己在地震时没有做出更好的反应,从而产生强烈的内疚感;生理不适反应主要表现为晕眩、呼吸困难、肠胃不适、无法放松等。在灾区参与求援的人员、新闻工作者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心理或生理方面的不良反应,如说着“我还能再多救一个人”而不肯离开有险情救援地点的那位战士。在各种媒体报道上我们看到了不少这样的画面。
寻找发泄“自救”
虽然地震发生后已有多支心理专家或志愿者队伍前往灾区,但相对于数量庞大的需要心理援助的人群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专家提醒无论是受灾群众还是参与救援、采访的人员,均可通过一些心理自我调适,避免因逃避、压抑造成身心不适而延长复原时间甚至产生严重心理问题。最为重要的是,应尽量将内心的伤心、自责、愤怒等情绪表达出来,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听音乐、写日记、做运动、帮助别人等能让自己放松的活动。有专家还推荐了一种仅需几分钟的放松方法:闭上眼睛进行深呼吸,努力去体验“有关地震的所有情绪和思维在随着深度的呼、吸,而在流出和流入自己大脑”的感觉,体验到自己心理活动的节奏,体验到情绪渐渐平静、放松下来。
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心理卫生协会联合公布的《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中也建议,在灾区的所有人尽量保证睡眠与休息,保证基本饮食,尽量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说服自己把情绪、感受说出来,将不良情绪有效渲泄;不要阻止亲友对伤痛的诉说,做一个好听众;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去遗忘痛苦,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这是正常的灾后心理状态。
相关新闻
让爱抚平受伤儿童的心
本报讯 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的111名学生19日在成都医学院博爱学校复课,本周课程以心理恢复为主。专家指出,目前阶段对地震中心灵受伤的儿童的心理援助,应强调以爱为基础,给予其更多安全感。
全国联合抗震救灾心理救援专家组编写的《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抗震救灾中儿童心理应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中强调,面对经历了地震的儿童,首先需要特别留意他们出现的异常情绪和行为反应:感到恐惧、害怕、不停哭泣,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有的逃生出来的孩子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而自责;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出现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紧张焦虑带来的躯体问题;怕独处、发脾气、出现攻击行为;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幼稚行为等。其次,需要更多地关注以下可能在灾害中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儿童:在地震中身体受伤的儿童;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女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儿童;或者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在灾后儿童心理保护方面,专家建议:一要促进表达。给儿童多一些拥抱、微笑,鼓励并倾听他们说话,允许他们哭泣、表达,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出勇敢或镇静。二要多做解释。不要批评那些出现“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幼稚行为”的儿童,这些行为可能是暂时出现,也是儿童面对突发灾难时常见的心理生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耐心解释,同时要给予其对未来的希望,比如告诉他们地震就会过去,一切都会好。三要尽快安排幼儿园、学校恢复正常上课,可以让儿童们在一起玩耍、做游戏、唱歌、画画,令其感受到一切都在恢复正常。四是提醒成年人应尽量避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并调整情绪。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令儿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作者:胡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