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禁毒日。 6月1日,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禁毒工作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正式实施。
《禁毒法》出台的背后,是严峻的禁毒斗争形势。今年一季度以来,本市侦破的毒品大宗案件缴获的毒品数量显著增长,单起贩毒案件毒品数量增长较大,本市吸毒人数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
《禁毒法》的实施对打击毒品犯罪、遏制毒品蔓延趋势将起什么作用?
吸毒人数不断上升
市公安部门透露的数字表明,今年一季度以来,本市侦破毒品大宗案件缴获的毒品数量显著增长,单起贩毒案件毒品数量增长较大。在今年一季度侦破的24起千克以上毒品案件中,缴获的毒品数量达90.89千克,占一季度缴获总数的73.2%。此外,新型毒品蔓延迅速,一季度全市缴获传统毒品海洛因17.96千克,仅占缴获总量的14.46%;而缴获的冰毒、氯胺酮、摇头丸等新型毒品比重则达到74.19%。
近日本市检察机关开展禁毒专项行动中也发现,中心城区“零包”贩毒案件有上升趋势,此次专项打击的39起贩毒案件中,毒品数量不足10克的“零包”贩毒案件有27起,占69.2%,其中黄浦、卢湾、静安等中心城区的发案比例较高,占“零包”贩毒案件总数一半以上。
今年一季度,全市共新滋生吸毒人员411人。截至3月底,全市共有吸毒人员34429人,现有吸毒人员超过1000人的区县有15个。
本市涉毒案件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为何禁毒形势依然严峻,吸毒人数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
市禁毒委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公安部门加大对新型毒品的打击力度,吸食新型毒品人员被大量查处并登记在册;
同时外省籍吸毒人员不断流入和隐性吸毒人员被陆续发现,从而导致吸毒人员统计数据逐年增加。
让防范打击更严密有力
“《禁毒法》的实施,让有关部门对毒品的防范更严密,打击更有力。”据禁毒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禁毒法》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非法持有、种植毒品,引诱、教唆、欺骗、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明确了严格的处罚措施。
“《禁毒法》规定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禁毒工作方针,让奋战在缉毒一线的人员更加明确方向。”记者获悉,上海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监管运输环节,堵住毒品进入上海的通道。市禁毒委、公安、海关、邮政、交通、民航安检等口岸缉毒单位正在联手,从上海陆、海、航、邮全方位堵源截流,以减少毒品对上海的渗透。
“打击制贩毒集团和网络是重点,但‘抓大’绝不意味着‘放小’。”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获悉,本市将随时收集零包贩毒活动信息,对“高危”区域、场所重点整治和监督检查,采取“铲、打、控、挤、管”等手段,遏制零包贩毒活动的发展蔓延,净化社会环境。
娱乐场所是毒品犯罪高发地,《禁毒法》明确要求此类场所建立毒品巡查制度。本市已将严打娱乐休闲场所涉毒违法犯罪列为今年上海市平安建设实事项目重点突破。一套日常监管、信息交流、执法保障和打击查处的长效机制正在成形。
全社会共同担起责任
这两天,打浦路街道禁毒社工站站长周兴亚正忙着筹备针对社区戒毒人员的“帮教小组”。
这样的帮教小组由属地派出所民警、街道工作人员、居委干部、社工和戒毒人员家属联手,对社区戒毒人员进行“齐抓共管”。社工们除日常为社区戒毒人员提供长期服务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进行帮教和关怀,努力让他们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明确自愿戒毒的法律地位,引入社区戒毒,被不少专家认为是《戒毒法》的一大亮点。原来以强制戒毒、劳教戒毒为主的戒毒体系,转变为以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为主的戒毒体系。
“戒毒人员不仅是违法者,也是病人、受害者,是需要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据了解,对于海洛因成瘾者,完整的戒毒过程包括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和重返社会三个必不可缺又互相衔接的阶段。而过去,强制性戒毒制度往往只注重了生理脱毒。但因找不到工作、得不到社会认同,不少吸毒人员戒毒之后仍然不得不回到原来的“毒友圈”,开始复吸。
周兴亚表示,“帮教小组”将着力于吸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及今后的生活和发展。他认为,“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紧密衔接的完整过程,有利于戒毒人员戒断毒瘾,回归社会。”
《禁毒法》明确规定,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有关专家表示,禁毒法明确对戒毒人员进行社会化救助,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县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对无职业且缺乏就业能力的戒毒人员,应当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援助,不少条文充满了人文关怀,体现了对戒毒者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