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小传:肖丹,博士后,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或健康合作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烟草控制、分子流行病学,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5月1日起,《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以下简称“禁烟令”)开始实施。 能吸烟的地方少了,帮人戒烟的地方却多了,北京市的戒烟门诊从去年的3家悄悄增加到现在的6家,一些门诊的出诊时间也从原来的每周1次增至每周5次。
来戒烟门诊的人多了
其实,戒烟门诊并不是近年才有的,早在1996年,它就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只是多年来一直“门庭冷落车马稀”,有些门诊甚至最终不得不“关张”了事。那么,戒烟门诊的现状如何呢?近日,《生命时报》记者带着疑问,走访了最早开设戒烟门诊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我想是因为现在对‘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越来越多,再加上禁烟令和奥运会,最近来我们门诊的人比以前多了不少。”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主任、朝阳医院戒烟门诊负责人肖丹说。
52岁的杨先生从17岁就开始吸烟,以前曾试着凭毅力戒烟,但不到一天就受不了了。这次因为要帮女儿照顾孩子,在其他方法屡试不灵的情况下,他来到门诊求援。
杨先生进门后,坐诊医生褚水莲先让他填了调查问卷并做了一系列测试,以了解他对尼古丁的依赖程度。测试后,褚水莲发现他属于尼古丁“重度依赖”,因此建议服用盐酸安非他酮进行治疗。一段时间后,拥有30年烟龄的杨先生果然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咳嗽停了,气色好了,饭量也见长了,人比以前胖了不少。”
病人还有家庭作业
肖丹介绍,治疗烟瘾还可以使用尼古丁替代类产品,例如尼古丁贴片,这种贴片会在24小时之内缓慢释放尼古丁,削弱戒烟者对烟草的强烈需求。之后随着用量逐步减少,最终帮烟民摆脱尼古丁依赖。
“据统计,烟民如果单凭个人意志力戒烟,成功率只有3%—5%,而采用药物治疗,则可以使成功率加倍,”肖丹说,“如果再加上心理治疗,效果会更好。用药可以解决生理上的瘾,心理的瘾却解决不了,所以心理咨询非常重要。”每个人的戒烟意愿强弱不同,医生要通过谈话不断强化这种意愿。“而且戒烟过程中还要不断接受挑战,参加聚会被别人敬烟,电视上的吸烟镜头会诱导其吸烟,这都会让戒烟者前功尽弃。所以我们要帮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了解怎么应对类似局面。”
肖丹还喜欢给戒烟者“布置作业”,比如回家后把所有与烟有关的东西都扔掉,甭管有多贵;向身边的亲友大声宣布自己的戒烟计划,请他们监督;号召同事一起戒烟等。等到戒烟者来复诊时,肖丹一定会问他“作业完成了没有?”
医务人员控烟势在必行
此外,肖丹和同事们正在发起一场全国性的“医务人员控烟活动”,这也正是发达国家控烟的成功经验之一。具体内容是,医生首先戒烟,然后带动病人戒烟;无论什么科室的医生,都要有一定的戒烟知识,如果发现前来就诊的患者是烟民,要主动建议和帮助他们戒烟,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则介绍他们去戒烟门诊。
至于市面上那些宣传得神乎奇神的戒烟用品,肖丹提醒,切不可轻信。一方面,有些产品没有经过临床试验,不能证明其科学性;另一方面,很多产品和吸烟的道理一样,都是满足人体对尼古丁的需求,很难达到戒烟的效果。“没有戒烟门诊的地方可以拨打咨询热线,让专业人士制订科学的戒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