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消息:5月22日中科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时勘做客中国政府网,与网友谈“灾后心理援助相关问题”。

  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大灾发生后,与生命救助同等重要的是精神安抚和心理援助。2008年5月22日9时30分,中科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时勘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灾后心理援助相关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中国政府网 张龙 摄)

  主持人:在抗震救灾宣传中,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请问在影响和引导网民情绪、帮助网民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上,您认为媒体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时勘:我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者,首先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真诚地感谢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包括今天的主持人以及在中国政府网工作的同志,以及现在协助我们做一些工作的新闻工作者。其实这次事件,不仅这次,包括前一次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但还要感谢我们政府,我们政府在新闻报道这方面来讲,得到了全世界所有国家人民、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就是新闻的透明性,信息来源还是主要靠新闻工作者,包括网络系统、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等。我们怎么进行正确的引导呢?首先讲一个概念,灾害事件最主要的就是风险认知,同样是一个事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报道它时,对于各种受众,实际上反映是不一样的。举个简单例子,大家看到这是一个杯子,杯子的水正好是一半的时候,这同样是一种信息,我们在灾害事件过程中,还是要适度地向正面信息转移。比如说我报道抢救100个人,死亡了5个人,抢救出95个人,那我们更希望报道的是救活了95个人,这个在人的心理反映过程中,并不是我们回避事实,在灾害报道中,对信息的方向性是很关键的。

  第二,谣言。比如说在SARS期间,当时在广州就出现过说打个照面就会把SARS传染过来了。5.12下午也有人传说晚上北京也有地震,但政府马上出来辟谣。新闻媒体在这里起到很好的作用,就是没有传这个谣言。针对这种情况,记者最大的责任就是用强有力的事实依据去公布,这样有些谣言就不攻自破了。所以记者朋友们在这次过程中,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发挥新闻工作者的能动性,加强新闻的透明。总的来讲,在谣言控制里有一个从众效应,有个教授叫阿西,他找了7个人来看一个线段,这个线段和对比线段当中最短的一个是相同长度的,安排他在第五个进行对比,前面四个人都是认为是和第二短的线段同样长度的时候,他会觉得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了,他最后就照着大家的意思讲了。这就是谣言的传播效应。

  给救援军人、医护人员及志愿者的心理防护建议

  在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概念叫PTSD,就是创伤后的心理障碍。在经历一种大的灾难引发的时候,一个是亲历者,一个是旁观者,都可能引发一种焦虑状态,它的特征体现为痛苦的回忆、梦境、幻觉等,这种状况是大家要注意的,这种情况也包括救援人员。

  时勘:震后对灾区孤儿心理援助的六点建议

  作为儿童来讲,他跟成人相比较,因为他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比成人不太成熟些,特别是年龄小,他可能表现的更加明确,他无法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能通过转移的方式,比如说转移到生理和行为上,比如说睡眠不好、神情呆滞、做恶梦、不说话,这个时候要尊重孩子的情绪宣泄,按照孩子的心理规律进行心理辅导和援助。

  时勘:给普通老百姓的四点心理防护建议

  地震灾害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去世、受难,心理学研究了一个人,不管是旁观者还是亲身经历人,我们要了解一个“沮丧反应”。第一个阶段或者出现麻木或者出现敏感,其实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或者第三个阶段,容易出现埋怨、自责、后悔的情况,再严重一些就回转到抑郁症状,它不是抑郁症。

  时勘:心理援助不光靠热情 更要强调科学性

  从心理学学会和心理卫生学会的总体人数和13亿人相比,我们的人数还很不够。我认为心理援助不光靠热情,更要强调科学性。我觉得通过这次地震的心理学应对,我们中国心理学也会逐渐走上成熟,来适应发展要求。

  时勘:进行心理干预有一对一、团体培训等办法

  团体辅导,比如对失去子女的家长们,大家同病相怜,甚至都是一个中学失去孩子的家长,这是同质性团体的培训,有助于家长重新去亲近社会,这种同质亲人在一起会得到相互支持。

  对伤残者给予心理援助 帮组他们树立生活信心

  我们不仅要对死难者寄托哀思,对存活下来的伤残者,我们一定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这个时候,我们的护士、医生在护理过程中,尽量减少不良的残疾,减轻他的恐惧心理,要有耐心的劝导。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