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新华网消息:5月19日,卫生部疾控局精神卫生处处长严俊、北大六院主任医师吕秋云做客新华网,就“加强心理疏导 度过心理危机”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 欢迎点击新华访谈。距离汶川地震的发生已经过去了160多个小时,救援依然继续,希望还在。灾难可能引发的次生危机非常值得我们关注!那些从灾难的恐慌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开始陷入了失去亲人的悲恸中,而我们的救援人员、记者亲身经历了大灾的场面之后,精神上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在医学上,把他们在精神上的这些不良反应和症状叫做应激心理障碍。

    今天的访谈我们将共同关注大灾后的心理健康,关注应激心理障碍。来到演播室做客的嘉宾是卫生部疾控局精神卫生处处长严俊、北大六院主任医师吕秋云。

    欢迎二位。

    吕大夫,我想知道重大的自然灾害会给经历过的人们带来怎样的一种心理创伤呢?有哪些症状?会有哪些不良后果?

    吕秋云:

    这么大的灾难可以说所有的人都会有反应,我们叫应激反应,比如说情绪上会觉得很不安,总觉得不安全了,焦虑不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等等,这些都是情绪上的反应,有的人亲人去世、房屋倒塌了会很抑郁,有些人行为也会有所改变,比如变得坐立不安,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目的,来回走动,或者回避,不愿意说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的行为上都会有所应。

    另外就是在认知方面,我们所说的认知就是记忆力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是干这个还是干那个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另外最主要的是安全感下降了,会不会还有余震等等,会变得很敏感,一惊一乍所有的人都会有反应,比如桌子动一下是不是地震啦?别人拍你一下就吓得一惊。

    这些反应我们都叫做应激反应,这是正常的,百分之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但是也有20%、30%会更加严重一些,变成病了,达到精神疾病诊断的标准了。

    所以我们要心理干预,告诉大家常识,及早地给他们帮助,变得更多的人变成精神分裂症,这是心理障碍的一部分,一个月内叫急性应激心理障碍,如果时间更长了一个月以后叫创伤性引起障碍,还有人会变成焦虑症或者抑郁症,70%、80%的人都会恢复,还有有些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比较严重,但是达不到病的程度,我们给他们及时干预就可以了。     

    主持人:

    根据您了解的资料,在这次汶川地震当中这些幸存者、目击者以及十多万的救援人员当中,他们在经历了这样的灾难之后包括救援之后他们有什么不良的心理反应吗?有哪些不同的症状?能不能跟大家介绍一下?

    吕秋云:

    因为我没有到现场,我还不好直接地说到底怎么样,今天我也和现场的同志们联系,知道有些心理问题。比如有一个小女孩,12岁,她目睹了她的老师、同学都被砸死了,然后她又跑回家看到她的弟弟和她其他的亲人也死了,她就变得很漠然,没有什么反应了。

    还有一个女同志是一个女工,她从瓦砾中爬出来后就说我再也不回这个地方了,这是一种回避的行为。

    主持人:

    这是两种不同的反应?

    吕秋云:

    对,有些孩子还会变得比较坚强,他积极地做事情,我觉得是一个亢奋的情况,是好的情况,是一种战斗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很积极,但是也要注意,也许他晚上会做恶梦,以后会过度地耗竭,也有可能有心理问题。

    不管什么情况,有些人的反应比较亢奋;有些人反应就是抑郁、焦虑;有些人生病了、不吃不喝也不说了;有些人会变得很混乱。根据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果比较严重我们叫急性应激障碍,持续地超过两天以上,而且比较严重的程度。

    如果比较轻的一般两天、一个星期就过去了,不用特别的处理。

    主持人:

    好的,那么严处长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刚才吕大夫说她通过和同事打听了解前方的情况,那您那里了解到前方受困人群包括救护人员以及媒体人员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数量有多少?

    严俊:

    现在救灾第七天,马上进入第八天了,其实大家都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的。现在具体地说有多少能够出现比较严重的影响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切的数字。

    刚才吕大夫讲到这么大的灾难以后大家有反应是正常的,如果国家遭了这么大的灾,包括现场灾区的人遭了这么大的灾如果没有反应反而是异常的了。

    从目前前方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大多数的人还是非常坚强地去面对这样的灾难,去重建家园。有一些,特别是比较重伤的病人,已经出现伤残或者截肢的在医院里面的病人目前是有一些情绪上的问题,但是从反应上的量来看还是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也要关注这样的问题。

    主持人:

    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就是我们一开始派往汶川地区的救援医护人员大部分是身体上的救护,这两天他们当中有很多这样的医护人员是负责在进行心理上的救助,是这样的吗?

    严俊:

    我们卫生部派往灾区的医护人员当中更多地关注到了心理救援人员的组成。比如在礼拜六的时候,北京市已经有50名精神科的大夫加入了北京市的医疗队;辽宁也有30位精神科大夫加入了辽宁省卫生厅的医疗队。同时我们还有很多省,像一开始先期派入的上海市的、河北的、解放军的等等都陆续有精神科大夫加入医疗队。卫生部也是在星期六派了六位大夫到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和绵阳市(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在绵阳)开展工作。同时卫生部部属医院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一开始就投入人员参加精神救助的工作。

    主持人:

    心理救助的人员一般都是精神科的大夫组成吗?还有什么人员吗?

    吕秋云:

    还有精神科护士。

    严俊:

    我们派出的精神救助的人员绝大部分是精神科医生,有一少部分是精神科护士。

    吕秋云:

    现在也有一部分志愿者加入了。

    严俊:

    对,也有志愿者加入了,但是不是卫生部派出的,是其他领域派出的。

    主持人:

    那卫生部是什么时候注意到心理救助的这项措施的呢?又是如何部署的呢?

  严俊:

    其实地震发生晚上我们就和地震局取得了联系,当天我们就组成了卫生部的心理救援专家技术支持组,我们的心理救援队也在当天组成起来了。在14号的时候,我们心理救援的互助宣传手册已经在专家们的努力下完成了,并且在15号在卫生部的网站上已经放出来了。

    主持人:

    那这个速度非常快。

    严俊:

    是的,我们的反应非常快。同时在15号的时候,在卫生部抗震救灾卫生防御方案中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案也已经在卫生部的网站上公布了。在这个星期六的晚上,我们又组织了全国精神科的专家和心理卫生方面的专家,根据我们派到地震灾区去的人员反馈回来的一些当地的信息和当地的组织安排,我们又对已经上网的卫生部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进行了修改。

    现在这个新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修订稿已经在卫生部的网站上公布了,我们现在也正在制定下一步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指导原则,也正在准备公布。

    主持人:

    那您觉得在重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我们国家能够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关注到人们的心理健康,这体现了什么?

    严俊:

    应该说现在经济发展了,大家的生活富裕了,这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仅仅是对身体健康的关注,更加体现了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同时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

    主持人:

    吕大夫,刚才您给我介绍说在灾情发生后一般人的不良反应可以叫做应激心理障碍?

    吕秋云:

    先是应激反应,然后是应激心理障碍,然后是创伤性心理障碍。

  主持人:

    您用了一个“干预”,这两天我听得也比较多,是不是这个干预越早进入越好?这个干预包括哪些内容?

    吕秋云:

    应该说灾难后所有人都会有心理反应,我们通过干预预防更严重的后果,如果早干预后果就会减轻一些,如果不干预的话后果可能更严重一些。

    比如有一次张北地震,调查之后研究发现,心理支持好的(心理支持包括物质的支持和心理支持)和心理支持不好但是震的程度比较轻的相对比,震得比较厉害的组支持好,但是发病率都低,都比相距十公里的村子发病率要低,所以我们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有急性期干预,也有慢的,长远的干预。

    急性期干预一个是和他(患者)建立关系,其次就是给他支持,还有干预的技术,干预的技术就是和他讨论如何应对,主要就是靠谈话和交流。

    主持人:

    我注意到很多专家说这种交流很讲究,有的说是抓住他们的手,主要听他(患者)来说?

    吕秋云:

    对,主要是倾听,有人听他们讲话他就感觉很好,他觉得不孤单了,另外也增加了自己的控制感,让他们觉得我是可以控制的,我没有发疯。另外通过交流再讨论如何积极地应对这个事情。我遇到了什么困难了,一个是进行评价,另外应对也是很重要的。

    干预的目的最低的目标就是让他恢复到常态,恢复到原来的心理水平,能够应对过去了的事情,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等,比较高的目标就是通过干预他能够成长,以后能够应对更大的困难,使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这就是我们干预的目的。

    主持人:

    严处长,在这次灾难发生后,我们的救援队伍干预这些心理问题都采取了哪些方式?有没有新的方式?

    严俊:

    在我们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修订版里面,我们要把需要干预的现在灾害人群分为四级目标人群:第一级人群就是灾难亲历的幸存者,就是那些死里逃生的人,还有死难者家属和伤员;第二级目标人群就是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人员,比如说我们的武警官兵、医疗人员,还有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比如他本身不是死里逃生逃出来的,但是他看见前面山体滑坡了,我看到电视里面报道说有一个跑出来的人说他看到前面两个山跨塌,一下子把前面的人压住了;第三级人群就是以第一级和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比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第四级人群是后方的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一共分为这四级目标人群。

    根据我们心理救援人员的力量和人数,我们干预的重点要从第一级人员开始逐步向其他人群扩展。

    在对这些人群进行干预的时候我们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状况评估,并不等于说第一级人群就会发生应激反应、应激障碍最严重的人群。为什么呢?像我们昨天在电视里看到的那几个小姑娘,尽管她们也是灾难中的幸存者,是从灾难堆里爬出来的人,但是她们的心理的这种应激能力还是很好的,所以我们也要进行分类。

    这样就要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他们分为普通人群和重点人群,普通人群就是相对来说心理健康状况还比较稳定的,应激能力比较强的这些人群,对普通人群开展危机管理,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危机援助。

    重点人群就是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稍微差一点的,或者应对能力相对差一点的这些人群,把他们作为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危机援助。

    当然,对普通人群和对重点人群进行干预的方法都不一样的,心理危机管理有一些方法,比如分成小组,在指导小组的动员下,让当地人员及时参与来及时发现里面可能存在的新的心理危机障碍的人员等等。

    对重点人群的方法主要是稳定情绪、放松训练和心理辅导等等,这方面吕大夫可能就比我更清楚该如何做了。

    主持人:

    我注意到吕大夫拿出了一个心理危机干预计划书,是这样吗?

    吕秋云:

    对,就是刚才严处长讲的计划书,就是前两天我们在成都工作了六个小时重新修改的。

    主持人:

    这次心理干预的工作做得非常的细?

    严俊:

    应该说我们过去还是有一些基础,这次反应还是比较快的,而且能够根据前方灾区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我们的方案,因为现在派往前方的人员都和我们保持密切的联系。

    主持人:

    是不是派往前方的人员在过去之前都要进行培训?

    严俊:

    对,我们18号对全国除了四川省以外的精神科大夫的300多人进行了培训,我们也希望他们回到省内以后再做更多的当地的精神科大夫和护士的培训,这样也就做好了人员的储备。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