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编者按: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夺去生命、摧毁房屋,对于生者的心灵也是一次重创。

  他们可能见到流血都会恐惧的闭上眼睛,现在面临的却是自己的至亲被灾害夺去生命后干冷的尸体;他们是人民的盾牌祖国的钢铁支柱,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只是刚满二十岁的孩子,对他们战场更多的是课堂和训练中的模拟场面,面对残垣断壁、血肉模糊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是第一时间跟踪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是夜夜守候电视机、网络面前的亿万读者,灾害中的生离死别、不离不弃感动震撼着他们。 他们,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重创的心灵可能正急需要得到安慰,新华军事编辑特连线解放军总医院心理科的专家,讲解心理干预治疗是如何帮助这些受伤的心灵。

  崔红 博士,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任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军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心理治疗工作十余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著有《心理卫生学》等著作四部。

   何为危机心理干预?

  首先我们要说危机有几个构成要素,一是不可预测性,不可控制性。二,在这种情况下会引起急性的应急反应,情绪紊乱,或者出现应急行为方面的改变,有些躯体症状,这样一些我们看上去异常的表现,不符合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是正常的应急表现。三,人们用通常的解决办法暂时无法缓解这种状态。地震这种灾害具备这三种要素,对我们构成这种心理危机,经历这样一种灾难的人们面临这样重大精神打击的时候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的表现。

  危机干预就是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和策略,尽可能降低在灾害中出现的急性或剧烈的反应,还有预防在这种危机事件持续下去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比如说出现自杀、自伤的情况。最终要促进灾难中的人尽快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国外心理干预先进做法 我国特有社会支持优势

  1. 把心理救援作为灾后急救的一部分。非常及时展开而不是先救人再进行心理救援。根据资料的报告,911事件后,美国有超过一千个专家团队开始实施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不仅对灾民提供帮助,而且对抗灾救灾效率也有很多的提高。甚至相当多的救援人员都接受过感情的培训,在他们去执行救援任务之前就接受过如何缓解压力的指导。

  2. 有比较完整的对心理创伤评估诊断标准和干预方案,并且有以专业人员为主的社区人员为辅的援助立体网络,在方法上把一对一的个体治疗和团体的干预结合起来

  3. 把心理援助与心理干预治疗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这样的灾难对心理造成的冲击是一个长久的,心理干预是要长期进行下去的艰巨任务。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心理援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人员相当短缺,和美国派出一千个专业团队相比,在我国能派出一千个专业人员,并且在偏远的地区医疗资源相当较少。这是我们相对薄弱的环节。

  但是我国的优势是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灾难发生之后我们的军队指战员不惜一切代价的搜救,全国人民这种心系灾区万众一心的援助,包括在抗震指挥中心采取的科学化、人性化措施,比如为灾区人民提供免费的咨询热线、空投解放军报、赠送收音机、为官兵编写心理防护手册等等,这些行动为灾区人民不仅提供了实际的帮助同时构成了一个很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应急状态下,社会支持越多,就会更好的帮助应急状态的人民缓解高压的状态,最大程度的减少心理损伤。这些都能弥补我国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缺憾。

  大灾之后心理问题分为三个阶段 心理干预是长期过程

  第一个阶段:地震发生即刻到几周内,急性应急反应。

  受创者普遍处于麻木、茫然的状态,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是真实的。有恐怖、烦躁的情绪、夜间不敢入睡,还会有一些躯体症状,比如心慌发抖。老年人通常会出现木僵状态,不吃不喝不哭也不说话。

  这种反应通常是正常的,大多数人经过几周后症状会逐渐减弱或消失。

  第二个阶段:一个月以后,急性创伤后障碍。

  尽管创伤事故已经结束,按理说意味着人们已经脱离了危险,但是在这个时候,由于神经系统仍处于一个应急状态,头脑中还会反复出现地震中的片段,做梦也会出现创伤性的内容,不想想也没有办法去忘记。会出现过分担惊受怕,特别回避跟地震相似的情景。

  第三个阶段:地震三个月以后,慢性、延迟性创伤性障碍。

  还不由自主回想起地震的场面,声音和气味都记忆很深刻,挥之不去,出现噩梦、回避逃避和地震有关的时间地点。有的人当时没有什么过激的反应,在地震发生后几个月之后甚至是几年之后,也可能会出现上面这些反应。

  焦虑障碍症状:惊恐发作,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心慌、胸闷、心痛,呼吸困难伴有强烈恐惧感,持续5到20分钟,症状缓解。但过不了多久又反复出现这种状况,到医院检查发现心脏和呼吸系统也没发现有问题。这些人大多数不敢出门,拒绝参加活动,不敢坐车和到封闭的

  癔症的症状,比如表现为癔症心理遗忘,对地震发生前后的事情完全没有记忆或部分丧失记忆。还可能出现癔症心理疾病,像精神病,反复出现幻觉和幻想,这些内容都给地震的情景有关。癔症运动障碍,不能站不能走或者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音,不能说话,失明,突然看不到东西,失聪,突然听不到声音,这些都跟经受严重的精神刺激有关。

  抑郁状态:表现为悲观失望、对亲人的情感也比较淡漠,思维比较迟缓,语言少、声音低,有一种强烈的自责和自卑,会出现睡眠方面的障碍。往往会伴有自伤和自杀的行为。

  以上的情况从地震即刻到几个月几年几十年都有可能有,因此说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在急救的时候第一时间就应该进行,在早期主要针对急性应急反应症状比较突出的人缓解他们的应急反应的程度,在持续一个月以后也会经常出现与地震有关的回忆噩梦反复出现或者持续的睡眠障碍,没有食欲,一想起地震有关的事或物的时候会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日常生活很容易受惊吓、精神上的抑郁和悲伤。这种情况持续一个月以上,社会功能受到损害,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时就应该选择去求助专业的心理干预。

  如果没有条件接受心理援助,该如何自我调节?

  1. 倾诉

  及时表达,直面原始的创伤事件,不要去否认和回避。如果不愿意去面对创伤,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对今后的心理创伤产生较长久的影响。

  作为倾听者,要鼓励诉说,不要在倾听的时候试图转移话题、分散注意力。哪怕一个纸巾也在传递不要哭的信息。因为这个时候即使能够停止哭泣痛苦也不会因此减轻。不要试图改变他们的情感。通过诉说和回忆使情感得到宣泄,实际上可以减轻痛苦。而且哭泣并不意味着不坚强,把泪水化成行动会对恢复更有利。

  2. 寻求支持和帮助

  生活中有很多人习惯于万事不求人,不愿意去给他人添麻烦,或认为周围人不能理解自己,其实社会支持是很重要的。接受的社会支持越多,越能缓解压力。如果不能接受帮助承受的压力则更大,这样的受伤者通常会处于压抑或退缩的状态。最好不要一个人独处,尽可能的和家人特别是家人以外的同事同学邻居形成团体,大家经常交流各自有效的应当方法,不用担心别人怎样看我。

  3. 发展建设性的行为

  社会各界对幸存者的保护性支持是很必要的,但是幸存者还是不宜于保持在感触的层面,如果这样的话就会一直沉溺于悲痛中不能自拔。应该组织他们进行尽可能的自助、自述。他们当中有很多坚强者,可以让他们带动其他人积极的行动来代替一味的悲伤。行为方面的缺失也是不利于心理上的恢复的。

  媒体在当初为了让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确实有很多悲惨的场面激起了大家的同情和援助。而在现一个阶段,播发一些救援人员、指战员、新闻记者、医护人员他们的感人事迹,展现大家援助的热情给灾区人民传达力量。现在缺少的是采访和报道一些坚强的灾民自助、援助的事迹,前两天看到第一所希望小学正在上课,当你看到孩子露出天真的笑脸的时候,突然有种感觉,经历这一周的黑暗已经有了一缕阳光。在心理援助人员较少的地方可以组织那些比较坚强的当事人用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帮助恢复创伤。

  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和子弟兵也需进行后期心理干预治疗

  所以的亲历者应该都是心理维护的对象,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和救护工作人员他们是用急救行动替代了悲伤恐惧的情绪,当结束任务回来以后可能会出现延迟的心理应急反应,比如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出现"为什么我当时没有把他救活"的自责内疚情绪等。如果在当时看到灾区的惨不忍睹的情景时出现的悲伤是第一时间自发的反应,那么出现事后的回忆、自责、内疚,我们叫做二级情感。是经过回忆特别是思考加工对这个事件重新进行认识的时候出现的情绪,这种情绪并不是真实的,没有人认为你做的不够,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变这种负面情绪。

  心理干预治疗具体措施?

  1. 分类:将亲历灾难的人进行分类。哪些是急需干预的对象,丧失亲属的,亲历者、受伤者、目击者。

  2. 评估:对心理损伤程度进行评估。

  3. 实施:可采取一对一和团体治疗方式,对受创者进行心理教育,告诉他们可能的应对方式。

  判断心理干预治疗成功的标准

  受灾者基本稳定,社会功能恢复到灾前水平。能像震前一样工作生活。当然,也有可能有些人经过数月数年又有心理创伤反应,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些了解,出现情况及时就医。目前开通了很多咨询热线,可以经常向专业人士咨询。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