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深圳市人民医院的骨关节科主治医师陈蓟有些沮丧,因为体重略超标,失去了一次深入到地下六七米的地震废墟为受困90个小时的李科做截肢手术的机会,“我医术很精湛呀!如果那个洞口再大几公分,我是可以钻进去的。 ”天性豁达、被同事们笑称为“大忽悠”的陈医生痛心疾首,下决心返回深圳即开始减肥

   或许他暂时不需要减肥了,说话的第二天,他就主动请缨从驻扎了近8 天的汶川县映秀镇下到被称为“生命孤岛”的耿达乡村寨巡医去了。他知道,那些乡与乡、村与村相隔几十公里的重灾区,仅仅徒步就足以让他们这支医疗突击队“脱下一层皮”。一同下村的还有孙孟达医生,共有9位医护人员组成广东医疗队的下村突击队。

   在映秀镇驻扎的广东医疗队,在十几支军地医疗队中堪称“明星队”——是地震后第一支进入映秀镇的医疗“地方军”;两起地震废墟截肢手术均是广东医疗队的深圳医生做的;也是最早直接下到村寨的医疗队之一。在地震废墟的清理现场,那几支进行挖掘救援的部队与公安消防救援队,已经一致认同,如需现场手术的话,第一时间肯定找广东队!

   杨欣建:她的眼神让我压力很大

   5月18日20时10分, 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职工虞锦华在废墟中被埋了150小时,经过56小时的抢救终于被成功救出!

   地震发生后的6天多时间里,虞锦华和她的同伴们被埋在了映电办公楼的3层楼梯上。“虞锦华在废墟里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劣, 前面有一具遇难者的尸体。”参与救援的山东公安消防总队的领队说。

   为了防止引起坍塌,救援队不敢使用大型电钻。虞锦华的双腿被厚厚的水泥板压住,“从现场情况看,她的双腿已被压得坏死,同时挖开腿部上方水泥板耗时会很长,而且极有可能引发探洞塌陷。”

   17日晚11时30分,营救负责人、医护人员紧急商量,决定了对虞锦华进行现场截肢手术的方案。18日18时许,挡在虞锦华上方的遇难者遗体终于被完整挖出,早已等候在旁的广东医疗队开始对虞锦华施行现场截肢手术。

   广东医疗队决定,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杨欣建、深圳市人民医院手显微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杜冬被选为下到现场施行截肢术。从医学上说,这场手术为“双膝关节离断术”,难度并不大。杨欣建事后详细地描摹了手术现场,从顶层下到虞锦华被埋处,要从东向北,拐两次弯,虞锦华本人在倒下的工字形横梁两端的空档处,其中一根横梁压住了她的双腿,前后都有大堆倒塌的水泥预制板。

   40出头的杨欣建认为自己的体力难以完成压力如此大的手术,建议自己做上半场手术,杜冬做下半场。

   压力之大,在于心理。当时抢救虞锦华已集合了300多警民力量,成为全国关注的新闻;虞锦华弟弟一直在现场守候,情绪激动;而且虞锦华在地下被压了150多小时,身体极度衰竭,“手术会碰到骨动脉,手术中即使出50—100毫升的血也足以要她的命。”杨欣建自己掂量。

   杨欣建下到地下,一边做准备,一边安慰虞锦华:“我来看看你,不要紧张,不要消耗太多体力,两天前已经有人给你递水喝,这就好。”此时的虞锦华神智清醒,她要求“不要锯我腿”!

   杨欣建半跪着,侧位对着虞锦华,离她很近,“她的手几乎抓到了我的脸”,“我看到她的眼睛,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眼神,恐惧、绝望的眼神,当时我感到气都出不来。”杨欣建对虞说:“我是广东专家,你要相信我,听我的话,做了截肢我们才能赶快出去。”

   杨欣建与其说是安抚虞锦华,不如说是想让自己放松下来,“这辈子也不想做这样的手术了,体力与心理因素太重要了,”但杨欣建还是不断与虞锦华聊天,“以后安假肢不影响生活的,有运动员用假肢跑100米只用了十五六秒。这是世界纪录吧?”渐渐地,虞安静下来。

   进到废墟现场之前,杨欣建与杜冬商量好,“两侧离断”,一人完成一半手术,“事后证明这个决定太重要了。”

   在当时情况下,不可能按正常消毒程序。杨欣建将碘伏倒在虞锦华腿上,开始从前面打一圈麻药(约四管麻药),病人大叫,“外科医生不怕叫,”杨说。虞的手术部位有膝盖腘动脉、腘颈脉,正常情况下手术刀片只断一块,此次断了四块。

   杨欣建认为,这一例手术难点之一是医生的体位是侧身,旁边另有一具死难者遗体已有异味;第二是病人手术部位,由于横梁所压位置,必须从她的小腿颈骨从后往前推,一冒血就把血钳住,并在大腿处扎了止血带。“尽管这样还是冒了10毫升血。”

   左腿手术完成,缝线后把膝关节创面敷料加压包扎,防止出血。

   杨欣建用30分钟完成了手术,比设想的要快十几分钟——原先预计2小时完成整体手术,最后是1小时20分完成的。但杨已体力不支,他实在没有力量弯腰出来。最后,让消防队员把他从洞口拖了出来。

   “我第一次觉得这么无力!”

   杜冬:刀柄断在里面,心里一惊

   “后来上场的杜冬比我好多了,他比我年轻七八岁!”杨欣建事后的叙述表明,他与杜冬的组合堪称“梦之队”。

   杜冬一下到废墟,就听到在虞锦华处下面一层有人轻轻说:“医生,救我!”那是被压在废墟更下层的虞的同事马元江(一天后被救出)发出呼救。杜冬让虞锦华与马元江保持对话,“这样我知道她的身体状况。”

   虞锦华的右腿已经坏死,而且腿底下紧紧压着石板,没有办法扎止血带。杜冬在虞腿部打了两管麻药,虽然杜做了十六年的血管外科,找血管不成问题,但他碰到的问题更棘手,虞的膝关节是半曲位,很紧,正常做此种手术需一位助手牵拉病人大腿,而此次则需要杜冬自己用一只手牵拉,另一只手切割。

   杜冬身体强壮,但他还是觉得这一手术难度在平时是难以预见的。切到膝合分离血管结扎、离断,到后面的坐骨神经较粗,需要较准判断。由于已给虞锦华打了局麻,神经阻滞,并没有很重的疼痛感。“但是离断神经后,”杜冬说,“老杨还看了病人的眼神,我都没空看她。不得已,把纱布压迫创口,休息了一分钟。当时,手都软了。”

   稍作歇息,一鼓作气,杜冬从后面切断了虞的筋膜及肌肉组织,“这是难度最大的”,“由于肌肉变性坏死已没有弹性。”此时,杜冬深深地为虞锦华坚强的生命力所打动。

   在切割后面时,手术刀柄很短,断在里面了,必须用手把断柄摸出来。此时杜冬心里一惊,怕手被划破,怕有感染。“如果手被划破了,就要坐飞机回去了。”尽管杜冬已戴了三副手套,手术结束时,他随即把外面一层脱下扔掉时,还是发现第二层有个小裂口。

   在离断的一刹那,杜冬松了一口气。在每做一步时,他始终与虞锦华说话,“你现在痛不痛?”“不痛了。”“是啊,我从根上扎住了神经。咱们就要结束了,你配合一下,要与我说话。”

   此时,虞锦华提出“尿涨得很厉害”,杜冬安慰她:“出去后,马上就可以解决了。”

   由于右腿受压时间太长,已形成血栓,没有扎止血带,即用纱布做完包扎。之后杜冬对外面的救护队员及深圳医疗队领队周汉新说,“你们给我两分钟时间,要休息一会儿。”

   为完成此例地震废墟的现场手术,深圳人民医院脑外科的陈建良、急诊室护士卢琳琳等做了大量配合工作。深圳领队周汉新说:安排每人做一半手术,是一个漂亮的决定!

   虞锦华被抬出来后,由第三军医大学接手原地抢救,当时虞的血压为60/40,经过动脉、静脉穿刺,以补液、白蛋白打通“生命线”,以代血浆维持,待第二天以直升机运送至成都军区总医院。

   此时,广东医疗队的医护人员百感交集,有些女护士不禁哭出声了。

   马伟文、陈建良:以胎儿姿势缩成一团

   广东医疗队的明星医生,均是在此次大灾的救援现场诞生的。

   在5月16日16日上午10时许,被困在映秀映电宾馆废墟中长达90多小时的李科的救援故事,同样有广东医疗队深圳医生的身影。

   除了由于右脚趾被一块巨大的楼板压住不能运动外,李科的双手和左脚均功能完好。在等待救援期间,他以右脚为圆心,寻找食物与水。李科获救时,困住他的地方还剩下两块面包。

   给李科脚掌做切割手术,是惟一选择。由于被山东消防总队挖掘出来的废墟洞口只有20公分高、50公分宽,且要爬行四五米才能钻到李科旁边,所以对手术医生的选择的第一条件是身高与体重。

   身高1.7米、体重为50.5公斤的深圳南山医院麻醉科医师马伟文第一个下场,他以俯冲姿势给李科做了“距跖关节离断术”,以手术刀加上消防救援所用的电工刀、鹰嘴钳剪断肌腱组织。因为李科的骨头已断,处理起来相对容易,以一般剪刀解决即可。

   马伟文提到李科是一个很乐观的小伙子,此时,医生与病人的一段对话感人至深:

   “是不是医生来了?”

   “是的,你痛不痛?”

   “我顶得住。需要我做什么吗?医生!”

   “不需要。空间不够大,你也没办法。”

   由于体力消耗过大,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陈建良接手做下半场手术。陈建良以肘关节撑地,两手摸清病人创面情况,最后剪断肌腱、筋膜。在陈剪第一下时,李科很痛,叫了一声,但他对医生说“我坚持得了,你大胆做。”

   经过半小时的手术及处理,陈建良力气竭尽,努力了多次,都难以从废墟爬出去。此时,李科对他的救命医生说:“你的手术这么成功,你一定能出去的,你能爬出去的。”

   在绝望中,陈建良对两次余震的威胁也感觉不到了。

   陈建良略作休息,将自己缩成一团,抱住膝盖,以胎儿状,重新换了一个方向,挪动十米左右,再一点点挪动,在洞口由武警及消防队员拖出来。

   见到医疗队同事,嗅到刚下过雨的清凉空气,陈建良忍不住热泪长流。

   此时,广东医疗队的总领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几天后,与医疗队一直驻守在映秀重灾区的廖新波对本报记者说:“医生救死扶伤看似平常,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大灾面前,他们的奉献更显可贵!”

   映秀行医,对于广东医疗队员们来说,一定是一段挥之不去的纪念。

   第三军医大的校长称“广东医疗队是抗震救灾的医疗‘铁军’”。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