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唐山大地震发生时,董惠娟只有15 岁。那场灾难夺走了她的父母兄嫂。劫后余生的她,后来选择了灾后心理干预作为研究方向,成为这个专业的中国第一位博士。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这位年近五旬的心理学家第一时间赶到灾区, 并接受了《外滩画报》专访。

  “孩子们,你们都在扒什么?”

  5月15日,董惠娟一来到地震灾区,就发现很多小孩都在废墟里去扒东西。

  “书包!”孩子们的回答让她差点落泪。她意识到:“开学复课,就是对孩子们最好的心理抚慰——人是需要归宿感的。”

  21日,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在绵竹复课,第一堂课是董惠娟上的心理疏导。

  “孩子们,请和我一起深深地呼气。先让气流传遍全身,再顺着指尖流出去。”接着,董惠娟还让大家一起举起双手,大声鼓掌。

  “孩子们需要这种方式,把自己释放出来。小小年纪,他们承受的太多了。”她低声对记者说。

  灾后一月是心理疗伤的最好时机

  董惠娟印象最深的一个孩子,是10岁男孩姜卫(化名)。

  “他是个孤儿。我第一见到他时,小家伙正在不停地哭。无论周围大人怎么哄,他谁都不理。”董惠娟发现,姜卫呼吸急促、浑身抽搐,看起来筋疲力尽。

  董惠娟走上前去,两手轻轻抚摩孩子,接着把他慢慢抱到草地上,用头罩盖住他的眼睛。

  “想象一下,我们要去湖边玩啦。”她用轻柔的语调安慰道。渐渐地,孩子睡去了。“等到我再见到他的时候,小姜卫已经会笑了。”

  “这种方法属于专业心理治疗中的催眠。我最反对在心理治疗中用药。”董惠娟说。

  和她一起赶赴灾区的还有唐山心理学专家组的14名专家。领队程淑英医生介绍,他们做得最多的还是心理疏导。

  程淑英见到一个年轻的母亲,12 岁儿子的遇难使她十分难过,连续几天米水不沾牙。“她一直说要和孩子一起走。”

  夜晚来临,在尸体成堆的废墟旁,其他人纷纷离去,只有这位母亲不走。她说:“我的孩子又没死。”

  “我们要做的是让她承认现实。”程淑英过去抱着她,一句话也不说。过了很久,年轻的妈妈清醒了。

  “我告诉她,你自己也有妈妈啊。”那位母亲听了,缓缓地点了点头。

  “由于遭遇不同,每个孩子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冷漠不理人、有的会突然激动起来乱砸东西。”董惠娟说。

  碰到这些情况,她会和志愿者一起发糖果给小朋友们,然后用轻柔的语调向他们描绘美好未来:“想象一下,自己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最关键的是要给孩子们一个希望。”董惠娟说。在小朋友想象时,她给他们作轻度催眠。“让孩子们好好睡一觉很重要。我们给40 多个灾区孩子进行了催眠,大多数是孤儿。”她还会和孩子们一起作集体游戏。在她看来,灾后一个月是抚慰受伤心灵的最好时机。

  军人也是心理治疗重点人群

  除了学校和幼儿园,董惠娟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部队。“军人也是心理治疗重点人群。”她说。这几天,董惠娟一直跟着河南消防总队和一些武警战士。“有的武警战士20岁都不到,整天要抬尸体,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由于连续作战,尤其在救援后期,各种碎尸的惨状常常让一些战士无法入睡。“有个战士告诉我,无论他走到哪里、吃什么东西,都觉得有很浓很重的尸臭。”很多人一到深夜,脑海里就不停闪回惨象。

  “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董惠娟说,“在现场,你会很容易觉得,一个人就这么没了。这样惨烈的场景,对谁的打击都是巨大的。”

  董惠娟建议实行轮换制,“国家地震救援队的做法很专业。他们一周轮换一次人员,这样能让救援人员在心理上有个舒缓。如果人手紧张,半个月轮换一次也行。”

  董惠娟为战士们作的是“脱敏”训练。“这个心理训练的意思是,我承认我自己受到了伤害,但我可以象蜕皮一样把它脱掉。这样可以避免有人受到长时间的心理伤害而不自知,最后造成创伤性应急障碍。””她说。

  为了鼓舞孩子,董惠娟曾在课堂上带领700名灾区学生用尽全身力气大喊三声:“坚强、坚强、坚强。”因为“孩子们感受的恐惧,应该用呐喊声来击碎”。

  这种恐惧感对董惠娟来说并不陌生。2004年12月30日,她曾为一对4天前刚从印度洋海啸中脱险的新婚夫妇作心理干预。“当时他们的眼里充满了恐惧。”

  “人活着就是要充满希望,”董惠娟和小两口一起憧憬未来的幸福生活,最终使他们恢复了平静。

  灾害心理学在国外也属新兴学科,大概发轫于1970年代;而中国1990年代才起步,学科水平较弱。

  作为全国第一位灾害心理学女博士,董惠娟钻研异常刻苦。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第四天,她就在中国几个城市分别与32名海啸受灾者进行晤谈,面对面对他们实施心理救助,同时也收集了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灾害造成的心理伤害及其救助措施。

  董惠娟发现,唐山大地震虽然已事隔多年,但很多人心中的创伤仍未愈合。这类创伤会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应激障碍,其主要症状有:病理性重现、梦魇连连、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和回避,以及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对未来失去信心。

  “建立、健全灾后心理卫生救援制度,是作好灾后心理救助的根本。”董惠娟这样告诉记者。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