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火线出发

  5月12日下午4时许,刚开完手足口病救治工作会议,广东省卫生厅就接到了卫生部做好灾区紧急救助准备的通知。当时,大家才刚刚获知,四川汶川县在14时28分发生了7.8级(后修订为8.0级)的大地震,灾区形势严峻。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卫生部门肩负的任务,一是全力抢救伤员,减少人员伤亡;二是做好灾区防疫工作,严防传染病的流行。 为此,在震灾发生以后的数个小时,卫生部立即启动一级卫生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了抗震救灾工作领导机构,明确提出“时间就是生命”,把抢救灾区受伤人员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紧急调动医疗卫生人员赶赴灾区,全力实施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

  这个时候,各个省的卫生厅厅长都在给卫生部抗震救灾工作组领导打电话,强烈要求派所在省的医疗队上一线救人。与此同时,各个省卫生部门迅速向各大医院调集一批医疗人员和医疗物资。

  此时此刻,汶川紧紧牵动医疗界的心,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都在积极争取让自己的医护人员去前线。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林曙光,一边发出“省人民医院的全部人都可以去灾区”的豪言,一边紧急成立医院抗震救灾小组,调集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在听到媒体对于地震的报道之后,就主动请缨,先后多次向省卫生厅请示:“一旦需要,省中医随时可以派出专家支援抗灾!”同时,马上组织召开抗震救灾紧急工作会议,并作出随时支援灾区的准备。

  到了5月13日中午,广东省基本确立了首批前往灾区实施医疗救援的医护人员数量,首批医疗物资也在当天下午募集完毕。广东对于前往灾区医护人员的要求,必须是各个科室的技术骨干,而且身强力壮。

  5月13日晚9点,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灯火通明。广东首批支援灾区的医疗队一行111人,整装待发,斗志昂扬。然而每个人都知道,此去前路未卜,充满艰险。广东省人民医院医疗队队长陈盛是四川绵阳人,家乡就是灾区,他把对家人的担忧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乐观地说自己是广东队的“翻译”。

  原定晚上10点起飞的专机,因为要装大量的救灾物品,推迟到12点才起飞。14日凌晨2时许,飞机平安降落成都机场。当时成都风还在刮,雨下得很大。但是外省医疗队的火线到达,亦给了灾区人民新的希望。

  挺进震中

  “我们正准备入汶川。”14日下午3点,广东省中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孔畅给记者发来短信,这意味着广东医疗队刚去到灾区,稍作休整之后,就被派往震中汶川。

  原来,5月14日下午1点半,广东医疗队前线指挥、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突然接到了正在四川救灾的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的电话:国务院下了命令,下午3时之前,一定要在汶川映秀镇建立第一个医疗点。希望就落在最早赶到成都的广东医疗队身上!

  下午2点半,经过紧张的协调,广东队终于乘车赶到紫坪铺大坝,准备先坐冲锋舟,然后跋涉5公里山路进入映秀。但这时,后面两大卡车的964大箱药品、医疗器械、食物怎么办?

  廖新波当机立断:就地卸货!每人拿上3天干粮和急需药物,分批走!剩下的人在大坝上设帐篷守着物资,就地救治伤员。

  下午5点,廖新波带领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珠江医院组成的首批医疗队9人,跳上了冲锋舟。50分钟的劈波斩浪,漂浮着大量树枝杂物的浑浊河水、两岸因泥石流而光秃秃的山头、途中两座倒塌的大桥,让人触目惊心。

  到了临时码头,接应的附近村民告知:前面路塌方,得从河边的悬崖过去,估计最快要1个多小时,才能到映秀。

  “红军长征的路,恐怕也不过如此。”队员们趟泥泞、爬山尖、过悬崖。脚下就是轰隆隆的黄浊岷江。

  随后赶来的第二支省直分队更险,由于担心灾区缺药,他们尽量减少自己的食物,扛了4大箱急救消炎药物,最重一箱有80多斤。走悬崖的时候,只能手脚并用,慢慢挪动,一不小心就有掉下岷江喂鱼的危险。

  等两支小分队到达映秀的时候,广东队另外还有90多人由于冲锋舟没油了而夜宿大坝,在15日早上才跋涉到映秀。

  先前到达映秀的两支小分队,15日一大早便开始四处救治伤员。四川本地的第三军医大学、解放军42医院之前已经到达,开展了抢救。村民紧握着广东医疗队员的手:“广东老乡真好!你们是最早赶到的外省医疗队!太多人等着救了!”

  “医”在前方

  卫生部开展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目标,是做到“三覆盖”:即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医用物资要全面覆盖到每一个受灾严重的县乡,即使道路中断,也要争取空运或步行,把医疗救治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和医疗物资送到灾情严重的每一个角落。

  就在15日早上广东医疗队在映秀展开救治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人员数量已经达到5000多名,并被救灾指挥部迅速派往灾区不同的地方,成都、都江堰、北川、青川、德阳、绵阳、绵竹。时间就是生命,广大医护人员和解放军战士、国际救援队一道,分秒必争地守护着灾区人民的生命。

  在灾区救治一线的白衣战士中,人们会发现一位带着助听器、拄着拐杖的长者。他就是7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卢世璧。卢世璧是主动请战来到灾区的,这是这位中国著名的骨科专家第4次走上抗震救灾之路,也是此次四川抗震救灾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

  14日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医疗队一抵达成都,卢世璧直奔成都军区总医院。

  “这个病人可以继续观察,这个需要马上实施手术。”病情确定轻重缓急,伤员分类分级,准确的伤情评估是大规模救治的第一步。接着,他向医院提出了唯一的一个要求:给全院医生讲一课。

  卢世璧迫不及待。他要把用鲜血换来的经验传授给每一个医生,因为他们的肩上,寄托着无数生命得以延续的希望。

  19日上午,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的一层,同时开着18间手术室,卢院士几乎一直小跑着穿梭其间,指导救治,亲自手术。

  不仅如此,老院士还拄着拐杖亲自到青川、都江堰等重灾区巡治,在余震不断的一线灾区展开了救治。“我参加过3次抗震救灾的医疗救援工作,对医治地震伤员有经验。这个时候,我必须到一线去。”老院士含着热泪告诉采访他的媒体记者。

  至记者发稿时止,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十万名医疗防疫人员仍战斗在灾区一线……

  卫生部将对灾区医疗队进行结构调整

  本报讯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在5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卫生部将对地震灾区的医疗队进行适当的结构调整,计划调回部分外科医生,增加重症和护理方面的医护力量。

  王羽说,随着医疗救治任务的变化,卫生部将适当调回部分外科医生,包括胸外科、骨外科、腹部外科等;进一步加强ICU、肾脏内科、感染性疾病医师的力量,进一步加强ICU专科护士的力量;同时兼顾往灾区增派普通内科、皮肤科和传染病科的医生。王强调,要使医疗队人员结构结合当地救治任务的若干变化,更趋于合理,并能够提供综合全面的医疗服务,深入到乡、村,深入到居民的安置点。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卫生部随即紧急组织动员全国卫生系统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已有13,9642名医疗卫生人员参加了抗震救灾工作,其中投入四川灾区的达到91,298人。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