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12”地震后的医疗救援工作已经持续半个多月了,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无论是前方还是后方,广大医务人员表现出的勇敢、爱心、坚毅与执著都是那么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生命的接力在继续,奇迹也在继续。
这些天来,广州、深圳等地机场高速公路上不时响起救护车的警笛声,一辆辆救护车风驰电掣般地从机场驶向附近各大医院。
5月27日,广东开始接收四川地震灾区伤病员以来的第八天。 截至当日晚间,广东省累计接收533名四川地震灾区伤病员,分布在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中山、佛山、江门、肇庆等45家医院接受治疗。按预计,广东将陆续接收灾区伤病员1000人。据悉,广东省卫生厅已落实数十家三甲医院的1000张病床,并抽调精锐医务人员,做好了接收准备。
通宵等待
5月21日晚上21时,深圳市山厦医院医务科陈为民来电告诉记者,深圳市卫生局组织了数十辆救护车正在深圳宝安机场迎接灾区伤病员。
其实,早在5月18日下午,深圳市卫生局就接到广东省卫生厅的通知,知道深圳将要接收来自四川灾区的伤病员。尽管当时还不清楚具体时间,深圳市卫生局立即组织制定接收方案,将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北大深圳医院和深圳市中医院4家三甲医院定为首批接收伤病员的医院,并安排各医院迅速调配人员、腾出床位,为接收伤员作好准备。
5月21日下午,深圳市卫生局正式接到通知,准备接收67名灾区伤病员。为此,深圳市急救中心从深圳各医院共调派了75辆救护车及200多名医护人员到机场接收伤病员。
按照原计划,两架运送伤员的航班将分别于21日晚21时30分和22时整到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陈为民说,当晚20时,救护车已在机场集结完毕。但后来接到通知,由于各种原因原定计划有所改变,原定21时30分到达深圳的第一架专机延时到22时16分才从成都双流机场起飞,而原定运送的36名伤员中,有两人因伤情太重无法登机。
飞机预期到达时间延后,接机的医务人员并没有因此影响情绪,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在随时都会展开的运送伤员的细化工作上了。5月22日凌晨0时5分,深圳迎来了首批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34名伤员及家属;0时16分,第一位伤员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下飞机,随后,其他伤员或是被抬、或是搀扶着平安踏上了深圳的土地。此刻停机坪上,医务人员开始为转送伤者忙碌起来,各救护车按照既定的方案依次将伤员转移到自己车上。每辆救护车配备了两名医生和两名护士,医护人员一路陪同将伤病员护送到定点医院,然后折返至机场迎接第二批伤员的到来。
类似通宵等待、接收四川伤病员的情形,还发生在广州的各大医院。
5月22日晚上22时,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十二楼神经外科。此刻,6个医生,8个护士把办公室塞得满满当当,他们都在焦急等待从灾区送过来的第二批伤员。在平时,这会儿办公室只有一人值班。
按照原计划,第二批从灾区送过来的伤员此时本该已经抵达医院,但因为成都地区天气恶劣,飞机一再推迟起飞……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谁都不知道会等到何时。“不如其他的同事先回去休息吧?等来时再通知。”于是,值班医生罗唯师和另外几个同事留下驻守。
5月23日凌晨1时,伤员终于抵达医院!通过急诊科的紧急通道到达早已各就各位的神经外科。
全科加班
据了解,深圳市首批接收的67名伤员大部分为四川广元市青川县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6岁,全部由四川省广元市人民医院转送来,多数是骨折伤和外伤。因为伤病员所在的广元人民医院有在余震中倒塌的危险,所以伤员被紧急转往成都,后再运往深圳。
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第二批伤员中,5名伤员同样来自青川,其中最小的只有13岁。医院外科医护人员很快就发现,与第一批来自都江堰的5名重伤病人相比,这5位病人伤势较轻,表现为软组织挫伤和不同程度的骨折,更让人欣喜的是,在经历漫长的等待和飞行之后,这5位病人的精神依然较好。
虽然如此,罗唯师和他的同事们不敢疏忽半分,各项检查工作随即展开。在专门为伤员准备的病房内,B超、心电图、小型X光机都已经在一旁待命。考虑到伤员行动不便,医院专门把这些仪器都推到了病房,让伤员们可以躺在病床上完成相关检查。检查结束已是23日凌晨3时。顾不上休息,6名医生马不停蹄开会讨论治疗方案……直到凌晨4时。
5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时候,这些只睡了两三个小时的医护人员还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记者问起通宵的劳顿,罗唯师这位年轻医生说了一句极简单的话:“本来是我一个人值班,结果变成了全科加班。”
“从灾区送过来的病人都已经得到初步的救治,虽然都是在缺医少药的危急时刻进行,但我们检查都没有发现疏漏,伤口已有新鲜的肉芽在长,我们这些检查主要是为了排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12个小时以内就可以明确。经过骨科医生会诊,目前我们对这批病人采取保守治疗,择期手术。”罗唯师告诉记者。
贴心照顾
据了解,为做好灾区伤病员收治工作,5月23日,广东省卫生厅专门下发了相关文件,对灾区伤病员收治的组织、治疗、后勤服务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收治情况报告制度,及时掌握伤病员的动态。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林志雄告诉记者:“现在,各大医院都抢着收治灾区伤病员。为了让更多的地震伤员得到更好的救治,我们医院专门腾出了30张病床。”
截至5月27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接收了36名灾区伤病员。该医院接收第一批伤病员中,38岁的查桂英到达医院时,医生发现其左足部皮肤坏死发黑、感染,医院烧伤科主任陈华德马上为其主刀进行了足部坏死皮肤切痂、清创手术,由于该病例的临床症状不能排除坏疽,院方随后将其先隔离在感染科,相关病理材料送实验室做细菌培养。现在,查桂英的病情已经稳定。
在5月21日第二批达到广东的252名伤员中,多为骨外伤重伤员,已在成都接受了简单治疗,然后送到广东接受进一步治疗。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定点医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第二批伤员中的重伤员比第一批多,伤情也更重,其中就有因胸椎骨折、颈椎骨折引起截瘫或高位截肢的病例。21日当晚,中山一院就为一位胸椎骨折引起截瘫、有生命危险的伤员紧急组织了手术。
在实施紧急治疗的同时,各定点医院对伤病员也进行了心理评估。而伤病员中尚未成年的孩子们尤为引人关注。
5岁的小女孩曾敬怡是首批来广东治疗的伤员中最小的一个,现在正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与小敬怡一同到达广州的,还有都江堰中学的17岁高中生罗佳。据医生介绍,罗佳从地震的废墟中被救出来,已经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在到广州之前,成都的余震不断,只要一晃,她就以为又地震了,惊恐不安。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尹平说,这些小伤员在接受身体治疗的同时,心理医生会给他们心理治疗。孩子们面对灾难、面对躯体的残缺,或不能接受现实一味逃避,或对未来有着深深的担忧;而成年人在灾难中虽然幸存下来,但弥漫于心的可能是深深的内疚,比如,老师内疚没有救出他的学生,父母内疚没有救出他们的孩子。经受了灾难的创伤,又千里迢迢来到异乡求医,这些伤员更需要安全感。
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特别安排的爱心病房里,记者还看到第二批伤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位:13岁的金超。此刻,这位被医护人员一致评定为“开朗,勇敢”的孩子一直在酣睡之中。据了解,金超是青川县木鱼镇初一的学生,因为地震之前要求上厕所从而躲过一劫。
医院为金超安排了两人一间,配备电话的特殊病房。因为知道他爱看武侠小说,医院宣传科的工作人员特意为金超买来一叠故事书。主管护师胡燕霞告诉记者,在床位紧张的情况下,院方还是将病房由四人间改成了三人间,并给病人家属统一安排食宿,提供生活用品。因为床位紧张,护士服务台的咨询电话不时响起。胡燕霞告诉记者,ICU重症病房都已经着手安排普通病人入住,而更多伤势较轻、本来可以出院的病人则建议他们回家休息,还有一些本来打算从其他科室转过来的病人,如果病情允许,只能暂时不转。为了集中安置灾区病人,神经外科对一些病人的床位进行了调整,有些病人家属有意见,作为护士只能先道歉,然后对其进行安抚。“其实只要解释清楚,病人都是很愿意的。”胡燕霞说。
虽然接治灾区病人让手头工作一时更加紧张和繁重,但胡燕霞还是从一共13人的护士队伍中抽出5名护士,为5位病人安排了一对一的护士。“来自灾区的病人需要心理的疏导,但护士和病人之间需要相互熟悉了解,我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护士对病人多一点安慰,关心和沟通。”
爱心蔓延
王异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五官科的一名医生,第一批灾区伤员入住骨科病房时,王异就自发为这位病人送去了五个生日蛋糕;超声科一位医生考取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知道第一批伤员入院,他第一时间请求为病人提供心理帮助;连医院的病人也自发带着水果前来看望灾区的伤员,医院所在赤岗街道的居民还热心地为病人和家属送来了衣服和各类生活用品。
据了解,截至5月23日下午4时,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一家就接到130多个热心市民的电话要求到医院做志愿者,还有许多热心市民自发来到医院给地震伤员送来衣服和钱。
对此,某定点医院一位负责人指出,由于不排除灾区伤员患有隐蔽的传染病的可能,同时也为了给他们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对于到医院探望灾区伤员的市民或团体,应让其先到医院办公室进行登记,再由医院统一作出安排。
事实上,不仅普通市民在积极的帮助地震伤员,记者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发现,许多正在排队等候检查的患者知道四川地震伤员要来检查,都纷纷主动让他们先做检查。正在等候做CT的黄先生说,多等一会没什么要紧,这次四川遭了这么大的难,自己除了捐了点款,也帮不上什么忙,让他们先做检查,也是表达一种支援灾区人民的心情和愿望。
“来自灾区的病人需要心理的疏导,但护士和病人之间需要相互熟悉了解,我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护士对病人多一点安慰,关心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