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7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九院著名骨科专家戴尅戎教授奔赴灾区第一线;来自卫监、疾控的防疫员、基层医院的血透护士请求为灾区人民贡献一技之长……他们在灾区第一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通过短信传递,或通过专题调研报告,记录下“前线战地日记”。

  应将“灾害医学”作为医学院重要课程

  (戴尅戎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九院著名骨科专家)

  我和北京肾内科专家王海燕教授、北京重症监护专家刘大为教授等组成卫生部抗震救灾专家组,自5月26日起赴四川灾区,9天来辗转成都、绵竹、广元等6个城镇。同时在成都建立了两个危重伤员救治中心和一个后备中心,完成了重危病人的集中与救治组织工作。

  我所在的专家组就下一步危重病人救治提出6点建议: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重点要做好多器官衰竭和感染的控制;主要抢救医疗单位中均应建立感染防治专家组;按需要不断调整各地赴川的医疗队人员组成;按一定的标准向各地转送伤员;要关心第一线医院的经费和后勤支持;着手进行康复中心的建立。我深深感到发展我国“灾害医学”的重要性。建议应将“灾害医学”能够作为医学院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包括组织整体反应、技术反应和动态反馈等方面。

  感觉是回到了久别的故土

  (周洲 闸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和单宁属于上海市第三支卫生防疫救援队,面对的是海拔1100至2000米的山区,村民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山腰上。我所在的第九分队负责的是一个叫“黑土坡”的村庄。每天我们要背着喷药罐,拿着消毒灭菌的药粉、药片和粘蝇板、粘鼠板跋涉三公里山路,来到村民的居住地为他们的帐篷、厕所和饮用水源消毒。由于海拔较高,太阳辐射相当强烈,很多人在脱去上衣后感觉身上依然穿着一件无袖的 “肉色坎肩”。面部大块褪皮,脚掌上磨出水泡,都是所有救援队员必须经受的考验。尽管环境如此恶劣,没有人会因此而退却。

  尽管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他们会随时招呼你进家坐坐,他们会全家招呼你共进晚餐。他们的乐观、感恩和无私的心态,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学习。

  一天连续走上9个村

  (仇伟 市卫生监督所)

  皂角镇常住人口1.7万人,受灾较轻,接收了周边的灾民,目前设有两个集中灾民安置点。

  我和6名队员在一天之内走遍了皂角镇的一个城区、四个社区和五个村。在皂角镇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陪同下,上午还走访了城区、双泉村和义桥村,下午走访了城东、太安、农科、白果、鼓林、土桥、木枋等7个村。每到一个村,队员们都查看村卫生站,进行防病指导,对农户进行健康教育,查看农户自制土井,指导饮用水处理和传染病防治。目前,皂角全镇除白果村大部、鼓林村部分为什邡市自来水厂集中供水,其他区域村民均饮用自制土井打的浅层水。

  父女同在德阳不相见

  (许晨 同济医院)

  当被告知灾区需要血透医生后,为了避免年迈的母亲担心,我悄悄地出发了。生怕惊动母亲还另有原因:此时70多岁的老父亲正在德阳。老人缺少基本食物,根本无法做饭,急需救助,但所幸的是,毕竟人还是安全的。

  “在灾区,有太多比我父亲更需要救助的人!”作为第二批医疗队队员,赶到德阳后,我迅速投入了医疗救援,根本没顾上告诉父亲自己已在德阳。

  今年春节,我从美国学成归来。我热爱自己的肾脏专业,这次能把学到的新知识融入到现实医疗中,我为自己能为同胞尽一份救死扶伤的天职,感到无尚荣耀。

  “老三样”已成可口美味

  (吴秀琴 黄浦区中心医院)

  在灾区,这几天的菜都是 “老三样”——黄瓜、刀豆、卷心菜。下午16点25分,我们在医院感到又有一次明显的余震,幸好大家都没事。

  昨天还在 “抱怨”这里的菜都是 “老三样”,今天早上看到医院门口围着另外一大群医生和护士。原来他们在打饭。就一个大饭桶,每人一碗饭,一点咸菜,一碗汤。这就是他们的伙食!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昨天的 “老三样”真是美味可口了。我们太幸福了,再不应该觉得辛苦了。

  爱心梦圆“寻亲路”

  (方玉明 第三人民医院)

  最近,我和陈佩华、胡春两位医生在德阳进行医疗救援任务,收到在汶川草坡乡执行医疗救援的茆勇医生发来的一条寻亲求助短信:一位在汶川工作的乡医余医生自从5月12日地震发生后,便失去了与德阳岳父岳母的联系,希望通过在德阳的医疗队帮助他找寻失散的亲人。

  在安排好当天工作后,我们一行三人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来到罗江县金山镇。经过多方巡查,最后辗转来到余医生岳父黄胜宝家。老人说,自从大地震后,就再也没能和女儿打通电话。老两口整日忧心忡忡。虽然汶川相隔数百公里,却是杳无音信,生死两茫茫。老人正打算明天徒步去汶川寻亲,没想到今天上海医疗队给他带来了这么好的喜讯,因此异常激动。看到老人家高兴的样子,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