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5·12”汶川大地震后,震区伤员中很多是骨折。在救治的现场,有一件“老古董”——骨折复位固定器格外起眼,这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疗队带来的专用于治疗骨折的器械。据该院医疗队队长张兴平说,就是这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的器械,在灾区挽救了一位80多岁骨折老人的生命。

  骨折复位固定器又称孟式架,是张兴平的导师、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孟和教授与同事们的发明,因其简便易廉的特点,被卫生部纳入适宜在基层推广的“十年百项”技术中。记者日前就该器械的设计与使用采访了孟和教授。

  唐山大地震引发治疗骨折新设想

  记者:听说骨折复位固定器的产生与唐山大地震有关,您当初为什么想要设计出这样一种器械?

  孟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参加医疗队到唐山。当时,幸存者中以骨伤病人居多,其中大部分为四肢长骨骨折。在这些骨折病人救治的过程中,西医治疗骨折主要是切开复位再上钢板内固定,这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环境,加上伤员太多,医务人员和设备不足,且余震不断、阴雨连绵、天气湿热,导致骨伤救治无法在地震现场进行。而传统的中医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的同时,还需要配合重力牵引加以维持,这得要求病人卧床,治疗时间一般要4~6周,伤员还不能随便搬动和转移。

  当时余震不断,伤员都心有余悸,纷纷提出中断治疗,有的伤员甚至自己将牵引拆除,而宁愿选择截肢。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以机械牵引代替中医的重力牵引,让病人在恢复过程中可以离开床,还便于搬迁。带着这个想法,我找到原中医研究院维修室的工程师吴玉升等同志,几个人一起研制了骨折复位固定器。1976年9月,用于治疗骨折的孟式架制造出来了,经过30多项改进后趋于完善。

  记者:骨折复位固定器是如何构造的?在治疗骨折时如何使用?

  孟和:骨折复位固定器是在改重力牵引为机械牵引的基础上,进而将中医的单纯手法复位改为手法与器械结合复位,设计出“整复-固定-活动”融为一体的器械。

  骨折复位固定器主要由上下端半环形托板组成,在每半环托板上设有不同形锁针器及相应的滑动槽,再以可伸缩螺杆形成一个整体,并配有各形压板或顶骨针。在治疗骨折时,靠穿在受伤肢体的克式针、压板、顶骨针与伤肢形成完整的几何不变形体,构成一种内外结合的整复与固定系统。由于在骨折复位固定器上采用的各部件都是相对独立的自锁结构,调整灵活,故在整复与固定时,可根据需要很方便地调整各部件的功能,从而很好地发挥手法与器械结合之长。

  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的治疗方法是,在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让患者仰卧位,两个助手牵拉患肢纠正成角和旋转畸形,调整固定器两端的穿针与膝、踝关节面。选用2.5~3.5mm直径克氏针从外侧向内侧分别穿入胫骨近端及远端。安装好复位固定器后,同时调节两支撑杆上可调螺母以纠正骨折移位。复位时要有一些轻微过牵。残余移位可通过揣、提、挤、按等手法予以矫正,并根据骨折移位的倾向放置压板以防止再移位。对于横断骨折可稍加轴向压缩,但斜形和粉碎性骨折不可加压。骨折复位后,可鼓励患者尽早做患肢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

  孟式架体现“三原则四结合”

  记者: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有哪些特点,在治疗骨折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有哪些改进之处?

  孟和: 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其特点在于体现了三个原则:无损伤或少损伤的正确复位;非侵入或少侵入的弹性立体固定;无痛性生理活动。

  传统的中医治疗骨折与单纯的西医治疗骨折相比,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还体现正骨方法的四结合:

  一是整复时,要手法和器械相结合,即手法-器械-手法-器械。在整复中主张手法与器械结合,既可以提高骨折的解剖学对位,又避免切开复位造成的医源性损伤。

  二是固定时,要将穿针和压板相结合,即内固定与外固定兼用。中医治疗骨折采用夹板外固定,但稳定性较差;西医治疗稳定骨折采用石膏外固定,对移位较大的骨折采用钉板或髓针内固定,这样做较稳定,但是给骨折端增加了异物,也造成了周围的组织与血运的损伤。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以内固定与外固定结合,既可以提高骨折端固定的稳定性,又可以减少对骨折端周围组织的医源性损伤。由于穿针在远离骨折端的干骺端部位,通过骨干的截面核心,还可以减少钉板固定的偏心作用。此外,由于针径较细,用针较少(一般为1~2枚),使固定具有弹性,骨折端得到生理性应力刺激,减少了刚性固定的应力遮挡作用。这种固定也称为三维立体固定。

  三是活动时,要主动与被动结合,即伤员自身锻炼与医护指导按摩相互配合。中医治疗骨折不固定关节,主张早期的关节活动;西医治疗骨折应用石膏固定时,主张固定范围超过上下两个关节,待骨折愈合后再行功能训练。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对骨干骨折一般均不必固定两端关节,在复位固定后10天左右即可进行上下关节的活动,股骨干与胫腓骨等下肢骨折,还可下床拄拐杖步行活动。必要时也可做些按摩治疗。这有利于患者血循环的改善,可以提高骨折的愈合速度,提高骨痂的质量。

  四是在用药上,要内服与外敷相结合。中医治疗骨折主张全身用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的药,除内服药物外,局部采用中药外敷熏洗;西医主张内服抗生素、维生素、镇痛剂等,很少用外敷药。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采用内服与外敷中西药,以减少伤员的疼痛、出血、感染,促进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应用使肢体大部分裸露,为外敷药物与观察伤口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可以对骨折局部或全身用中药或西药,以缩短骨愈合与功能恢复期。

  微创绿色疗法在基层有空间

  记者:治疗骨折病人,中医多用小夹板,西医则要求上钢板。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相比较前两种方法而言,有哪些优势呢?

  孟和:使用孟式架的好处在于手术简捷,损伤少,关节活动早,骨愈合快,疗程短,能降低治疗成本,减少病人的痛苦。

  孟式架采用了中医的压板与西医的穿针结合,加上手法与器械的结合,不需要在病人的骨折部位切开口子上钢板,避免了二次手术,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采用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疗程大大缩短,拆了架子,病人就能下地,愈合的时间比传统疗法缩短1/3,且降低了医疗费用,被称为微创的绿色疗法,因此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很适用。

  它还可使肢体大部分裸露在外,以利于肢体皮肤的呼吸与清洁,也利于对伤口和创面的观察及敷药的应用。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有500多家医院用孟式架治疗过2万余名骨伤病人。其中应用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的4000名新鲜与陈旧骨折病人中,无一再发生骨折。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赴川医疗救援队,在地震灾区接诊到一位81岁的女患者。这位老人在“5·12”地震中受伤,左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左尺骨、桡骨双骨折。医疗队利用携带来的骨折复位固定器(即孟式架)在四川德阳旌阳区中医院的6楼手术室,冒着6.4级的余震为老人进行骨折治疗,手术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