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不但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让经历和目睹灾害的人群心理受到了严重创伤,尽快实施受灾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对心理的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保障公众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来自台湾亚洲大学,对地震灾害心理干预有着丰富经验的吴秀碧教授在5月份举行的中美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高峰论坛上介绍说,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主要包括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死难者家属及伤员;与上述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现场救护人员(武警官兵、消防、120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以幸存者;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的灾区以外的社会成员,以及对灾难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等人群。台湾的9.·21大地震已过去8年多了,很多人仍存在因地震造成的心理问题,心理专家对他们的心理危机干预始终没有间断。因此,汶川地震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做、细心做才好。
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主任柏晓利认为,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种经济、简捷、高效的手段,对受灾人员实施团体危机干预,更适合我国国情。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种为了某些共同的目的将成员集中起来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它是一种相对于个别心理治疗形式而言的治疗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接纳自我,改善和调整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通常情况下,团体治疗由1~2位治疗师主持,治疗对象6~20人不等,甚至更多。
柏大夫介绍,团体心理治疗最早可追溯到1905年,美国医生普拉特在波士顿首次采用集体教育和鼓励、讨论的方法,帮助久治不愈而又心情沮丧的结核病人克服抑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由于战争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骤增,面对一大批饱受战争创伤的士兵,数量有限的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无法满足社会需要,而普通士兵也无能力支付昂贵的诊费,团体心理治疗作为一种经济、简捷、高效的手段,用于治疗战后士兵中的精神病病人和心理障碍者,对团体心理治疗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柏大夫说,在团体治疗中,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治疗成功的因素,很多有价值的作用是组员自己创造的,或是大家互动的结果,不能确定谁是提供帮助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会在这个团体中获得帮助,也包括治疗师自己。每个成员依靠自我成长的力量帮助自己痊愈,同时也给予他人力量和希望。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