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个人信息屡屡遭到泄露,如今上海大部分有孕妇的家庭都养成了较强的信息自我保护意识,但这种防护似乎并不奏效:一旦孩子出生,各类推销电话就会接踵而至。到底是谁在“出卖”孕妇的信息资料?记者从多种途径了解到,孕产妇信息资料已经由一个“产业链”在进行运作,孕妇怀孕的每一个登记环节,都有可能成为泄露信息的源头。
2元钱一个孕产妇信息
王先生的女儿快满百日了,他昨天一天就接到4个推销儿童百日摄影的电话。他对着电话那头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电话的?”对方回答:“我们有自己的专业渠道。”
曾经经营过儿童摄影的C先生对记者透露了这条专业的渠道。“在行业内,孕产妇信息的"买卖"已经成为一个产业。”因为几乎就在他的摄影店开张的同时,就有许多相关电话打来,兜售孕产妇信息。出于市场开发的需要,他也常常花钱买下这些信息:“市场的标价是2元钱一个孕产妇信息,便宜点的,也有几毛钱的。”
但是,这些信息的准确性也要“碰运气”。
信息从哪里来?C先生说,有两个渠道,一条渠道是先前买过信息的人,再转手出售的;第二条则是专人前往“资料库”抄来的。
C先生曾经看到从“资料库”由数码相机翻拍的“原单”———这些原单也顺便拍下了出处。“有的是居委会,有的是卫生防疫站……”C先生说,“现在好像从医院抄资料的难度比较大,因为医院这些年查得紧。”
据记者了解,给孕妇或新生儿家庭打电话的陌生推销员涉及到保险、胎毛笔制作、奶粉、摄影等各个领域。
靠一家无法堵住源头
由于深圳出现了4万名孕产妇信息被泄露事件,上海市卫生局日前发出紧急通知,提出近期将组织专项检查,严格规范本市妇幼卫生信息数据管理,重点严管接触信息的U盘、光盘等移动存储介质,泄露病人隐私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紧急通知还强调,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同意,不得向任何单位提供孕产妇健康手册、儿童系统保健卡、病史、登记本内的孕产妇姓名、年龄、户口性质(流动、暂住、常住)、居住地址、联系电话及预产期、分娩记录等原始数据信息。
但C先生却认为,现在如果仅仅靠查医院,远远不能堵住信息泄露的源头。
王先生回忆了太太怀孕的过程:在将近10个月的时间里,他详细填写家庭资料只有2次,一次是在居委会建“小卡”,即孕产妇联系卡,通常在怀孕3个月内建立,这些资料将被汇总到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第二次是在产科医院建“大卡”,即产前病史卡,孕妇在产科检查的第一天就需要登记。等孩子出生后,各产科医院也会将所有的资料上报至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除了这2次外,新生儿注射疫苗的时候也需要有专门的登记渠道。因为孩子在产科医院注射第一针疫苗后,接下来就将转到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时,孩子也将建立一张防疫保健的“绿卡”。
据C先生了解到的情况,所有这些咨询环节都存在泄露信息的危险。
为孕产妇保密必须“升级”
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一位负责人昨天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自己怀孕的过程也被各式各样的推销员“骚扰”。她说:“我们医院2003年就开过大会,每个医生、护士都知道,泄露信息一旦查实,就会被开除。”《执业医师法》也严格规定了医生对于病人资料的保密义务。
这位负责人每天上班的时候,都会在医院门口遇到许多婴儿产品推销者。“我们是不允许他们进入医院的,但他们也会想办法溜进来。”
不幸的是,医院的管理并非无懈可击。杨先生的太太今年1月2日在本市某区妇幼保健院生下“千金”,当他抱着孩子去医院内的婴儿洗澡、按摩房时,就曾遇到一个推销宝宝金脚印制作的女推销员。
记者获悉,几乎所有产科医院都接到过大量投诉,怪罪医院泄露隐私。但C先生和国妇婴的负责人却向记者表达了同一个观点:“怀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孕产妇的信息要真正实现保密,首先得"升级"相关环节的保密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