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这已经是发改委第17次出手调低药价了。王锦霞介绍,降价的导火索是今年全国“两会”上委员、代表们对药价虚高再次提出批评,“看病贵”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发改委再度将治理药价提上议事日程。

  值得一提的是,发改委此次降低药价的目的是尽量挤压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这些中间环节的虚高价格,既保障医药企业的合理利润,又让老百姓从降价中获得更多实惠。因此,与以往历次药品降价不同,此次降低的药品价格是患者从医院拿到的终端药价,而非制药企业的药品出厂价。

  无独有偶,就在发改委紧锣密鼓确定降价方案的同时,5月下旬,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对外宣布,卫生部决心彻底改变以药养医机制,准备取消当前药品在医院的15%加价。

  两大主管部门联合出手打击药品暴利,长期居高不下的药品价格似乎“在劫难逃”,但过往十余次未果的药品降价潮又令人对此次的组合重拳出击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心存疑虑。

  降价幅度究竟多大?

  一向为人诊疾治病的医院,如今也轮到被人把脉开方了。更为尴尬的是,在人们眼中,高药费已成了一个难以治疗的疑难杂症。

  卫生部今年3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在2003年达到了108.2元,比1998年增长了57.5%;而每次住院费用达到了3910.7元,上涨了76.1%,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为此,我国约有48.9%的居民选择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治疗一次感冒用药动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让不少人特别是城乡低收入者看不起病。

  在探讨药价虚高问题时,人们逐渐将其主要原因归结为两点,即药品的政府定价过高和加价15%的“以药养医”体制。这次发改委和卫生部的两项降价措施,针对的正是这两个焦点,可谓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6月1日,上述24个协会聚首发改委,同发改委价格司进行了最后的沟通,一份6页长的报告由此诞生。这份题为《标本兼治,才能解决看病贵—对价格工作和22种药品降价的意见和建议》的报告集中表达了24个协会代表各地制药企业提出的建议,其主要内容为:60%的平均降价幅度过大,民族医药工业难以承受,建议将幅度控制在20%之内;三资企业药品和进口药为主的原研制药品不应该和民族工业药品区别对待,而应该保持同样降幅。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直言其忧虑:“2004年,医药工业利润率比全国工业利润率低了26.24%,医药商业利润率不到0.6%,18个省市的医药工业出现全省性亏损,再进行大幅度降价对于药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王锦霞看来,药品降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反而会给国内医药生产厂家带来生存危机。

  虽然此次降价的品种包括外资类药品和合资类药品,但其降价幅度却远远不及国产仿制药。那些享受单独定价政策的原研药下降幅度仅在三成左右,而国产同类产品最高降价幅度却达到了九成。以“头孢呋辛钠”注射剂为例,同为0.75g/支的规格,国产仿制药定价为33.6元/支,而葛兰素史克的“西力欣”和礼来的“力复乐”售价在49.6元/支,两者差价将拉大到21元以上。“要解决现在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就应该更多鼓励使用国产仿制药。”王锦霞说,“现在国产药和进口药的质量非常接近,单方面调低国产药价格,不但不能达到降价效果,还会使患者无所适从。”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