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先解决多数人的问题

  

  《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

  《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葛延风、贡森等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课题组历时4年完成的研究成果。 正如该书后记中所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事关13亿中国人的健康、生命与福袛。”这一关系民生问题的著作,值得所有关心医改的人士关注。

  这不是一本只谈问题的书,而是一份研究成果,提出了未来的改革道路和方向。这反映出著者是很有勇气的。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关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虽不易,但考验的不过是个人或团队的研究能力;而要作出价值判断,指出以往政策的得失,承受考验的则是学者的良知和勇气。这本书明确提出,政府不仅要承担起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也要承担基本保障责任,要向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只需要个人分担少量成本的基本医疗服务;要针对当前大部分人口缺乏基本卫生保健的现实,在现有体制中嵌入一个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或称之为国家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关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课题组并不是最早的批评者,但肯定是最下功夫的研究者之一。在该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之前,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对中国医改提出过批评性意见,国内也有一些研究者曾对卫生系统绩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但葛延风、贡森等人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卫生投入绩效、公共卫生建设、城镇医疗保障、农村医疗保障、医疗服务体系、医药体制、医疗卫生服务干预和监管等领域逐一研究,指出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体现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功力。

  《中国医改》一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反映课题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成果。同样分析问题,上篇较为感性,描述史实和数据的内容多;下篇更为理性,总结性、判断性和思辨性的内容居多。全书的编排方式可能让读者前后两次读到对同一领域问题的分析和政策建议,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该书作为一个整体的逻辑力量。这样也清晰地揭示出研究者在4年间的研究积累和变化,从形式上说明了这不是一项“书斋思考工程”。而且,这样的编排方式方便专题阅读,也方便一些只关心结果的读者,可以直接略过上篇实证分析部分,直接进入下篇的结论和判断部分。

  关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课题组是最有力的推动力量之一。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卫生保健体系,可以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但目前这是否是一个经济上可行的选择呢?《中国医改》一书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课题组在综合研究了国际经验后指出,不管是西欧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东亚新型工业化国家,将全民医疗保障提上政府议事日程时的人均GDP大致在2000~7000美元之间,正式实施时的人均GDP大体在5000~9000美元之间。按照汇率计算和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已经到了着手制定和推进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阶段。根据课题组的测算,按照2005年的价格水平,建立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需要年度资金在1500~2000亿元之间,我国政府财政有足够的能力承担。在这样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证明了建立保障全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制度不仅是一个可以得到广泛社会支持的政策选择,也是经济上完全可行的选择。

  关于改革的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课题组也许并不是保障水平最高方案的提出者,但肯定是最关注无保障群体的、务实的研究者之一。课题组研究指出,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的人口有不同形式的医疗保障,其中至少一半的参保者只有大病保障,而没有基本卫生保障。《中国医改》提出的改革建议认为,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现实,政府主导的基本保障的重点必须且只能定位于通过适宜技术保障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不是保大病。这一点也许与相当一部分人的期望相距甚远,不少人希望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来解决大病花费。课题组坚持认为,某些费用很高的医疗服务具有奢侈品性质,按照我国经济能力来看,如果将保障目标定位为保大病,不仅大病问题解决不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问题也无法得到保障,公平和效率问题都不能得到解决。课题组还对解决贫困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事实上,如能建立普惠的、均等的、人人享有的基本卫生保健,将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制度性突破,是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而保障水平的高低是可以随着国家经济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得到提高的。

  保障所有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是中国医改的目标与方向。正如葛延风、贡森等学者在书中指出的,实现这一改革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巨大。也许,医疗卫生领域将成为我国未来2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的改革重点。要一步一步推进改革,从问题的此岸抵达目标的彼岸,仍有许多问题是《中国医改》一书未能解决的。例如,《中国医改》提出的改革建议是一个起点时期保障水平并不高的方案,是否能得到各方的接受?如何有效引导人们对医改的期望,使之成为推动改革逐步深入的动力?如何合理制定服务包,确定合理的药品配备数量,管理好医改的财政资金,避免其成为“资金黑洞”?

  (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现任职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