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华兰生物、天坛生物和北生药业后,国内资本市场即将于近日迎来第四家血液制品上市公司,而已经上市的企业亦在谋求资本运作扩大产能,血液制品行业新一轮的募资正在资本市场上演。
6月2日,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已正式在证监会指定媒体刊载。 公告显示,上海莱士所募资金将用于公司血液制品生产线改扩建项目,以及研发和中试环节。
6月4日,华兰生物公告称,公司定向增发方案获得了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募集资金净额不超过拟投资项目资金需求量——30331万元,上述资金亦将被用于血液制品生产领域。
募资背后的扩产冲动
记者从华兰生物一位高管处获悉,华兰此次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新建2个单采血浆站,改扩建6个单采血浆站,以及年处理1000吨健康人血浆项目。这将有力保障公司产能进一步上量。
实际上,近年来血液制品供应趋紧,主因正是用于生产血液制品的原料血浆供不应求。平安证券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杜冬松向《医药经济报》记者表示,从全球来看,血液制品生产主要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公司手中,中国亦在向这方面发展,所以国内血液制品企业必须扩建原料基地,有计划地上量,以提升竞争力。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通过GMP认证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共有33家,2006年仅有20多家企业正常生产,其中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主要有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成都蓉生、上生所、四川蜀阳等少数几家企业。
作为国内主要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一,上海莱士首发募集资金用于扩产的意向十分明确。公告称,根据公司2006年度股东大会决议,本次首发募集资金拟用于人血白蛋白和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制品生产线改扩建项目、凝血因子类产品和特种免疫球蛋白产品生产线改扩建项目、研发质检中心项目和中试生产线项目。
卖方市场已经形成
针对上述企业募资扩产的动作,亦有专业人士指出,新近发生的江西博雅事件将促使国家进一步加强对血液制品管控,上述改扩建的血液制品项目能否获批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不过,机构对此还是保持了较为乐观的态度,多数认为:在血液制品供应趋紧的情况下,国家不会限制有资质的大型企业扩大产能。血液制品不良事件发生导致的政策紧缩,对作为行业龙头的上市公司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由于血液制品已经进入卖方市场,生产企业基本上已不用在销售环节进行投入,扩产将帮助企业突破产能瓶颈,进而提升业绩。”杜冬松说。
来自国都证券研究所的报告同时指出,深圳中小板医药类上市公司2008年的动态市盈率的均值为40倍左右;而血液制品类上市公司,由于其稀缺性,市场给予了更高的市盈率,2008年动态市盈率为53倍左右。上海莱士股东结构简单、没有小非,在36个月内没有股东减持压力,有利于股价的二级市场表现,国都证券研究所建议积极申购。该研究所同时预计,上海莱士2008~2010年的每股收益有望分别达到0.60、0.87和1.11元。
据悉,上海莱士此次登陆深圳中小板,首发将采用网下向询价对象配售和网上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定价发行相结合的方式,拟首次发行不超过4,0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为1.6亿股。
原料定成败
记者调查过往资料发现,即便受到国家价格管控,血液制品企业的净利润还是颇为可观,年净利润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而就在去年,国家物价部门还适当提高了部分血液制品的最高限价。目前业内较为一致的担忧主要来自原料血浆供应不足导致的投浆量下降。
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有关监管部门对浆站进行大力整顿规范,血液制品全行业出现采浆量较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国供浆量为4687吨,2007年预计不超过2000吨,同比下降约40%。而上述两家公司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随着募股资金投资项目的建成达产,上述两家公司对健康人血浆的需求量相对于目前公司投浆量将显著增加。公司能否获得充足的血浆供应将对公司业绩增长造成直接影响。
不过,市场人士认为,上述两家企业专注血液制品领域多年,对上述风险具备一定的化解能力。根据投浆规模来看,华兰生物和上海莱士在国内排名分列第一、三名。此次华兰新建、改建单采血浆站项目都旨在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而上海莱士同样拥有部分抵消上述不利因素的优势,其血浆综合利用率相对较高,目前下属浆站GMP改造完成后血浆采集量已呈现逐月增长态势,从2007年9月~2008年1月月均增长率为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