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6月的资本市场,血液制品企业轮番唱戏,十分热闹。6月25日,天坛生物宣布定向增发融资15亿;6月23日,上海莱士登陆A股并融资6亿;6月5日,华兰生物宣布定向增发融资3亿。

  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的前三名争相扩张,竞争愈发激烈。 然而,原料血浆紧缺的严峻现状却又使各家的扩建工程可能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

  争相融资扩张

  在血液制品行业景气指数高涨的预期下,国内该领域的三巨头不约而同地宣布扩张。

  6月25日,天坛生物宣布将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15亿元,其中约2.5亿元将用于向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收购其持有的成都蓉生股权;对成都蓉生增资,金额约为2亿元;投资天坛生物大兴新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1.31亿元(其中国家投入5150万元)。而收购成都蓉生将使天坛生物一跃成为国内第一的血液制品生产商。

  6月23日,行业排名第三的上海莱士登陆A股,募集到6亿元左右资金,其中3.6亿元拟用于人血白蛋白和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制品生产线改扩建项目等。

  6月5日,华兰生物也宣布,定向增发募集资金不超过3亿元的方案获得证监会通过,其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新建两个单采血浆站,改扩建6个单采血浆站,以及年处理1000吨健康人血浆项目。

  6月26日,银河证券分析师刘彦明对记者表示,各企业争相扩大规模,新建生产线和采血浆站,一方面因为目前血液制品存在严重供不应求,行业前景良好,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在提高,扩大规模能够产生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

  产能已有闲置

  不过,在各家纷纷扩建的同时,血浆原料的缺口使各自的产能已经有所闲置,再新建无疑加剧了闲置的危险。

  上海莱士的招股说明书中显示,2007年以来,由于有关部门的整顿规范,血液制品全行业的原料血浆供应同比下降约40%,上海莱士的血浆采集量从2006年的379.9吨降到2007年的223.17吨。

  6月27日,中国生物集团资产管理部唐经理对记者介绍,规模稍大的血液制品企业的设计投浆量都大于其目前实际投浆量,各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产能闲置。

  此外,从2008年7月1日起实行的“检疫期制度”,也将延长各企业今年下半年的生产周期,进一步加剧产能闲置。根据要求,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料血浆必须是已放置90天,而此前只需放置30天。

  上海莱士表示,检疫期制度的实施将使公司下半年的投浆和生产受到制约,本年度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冒险启动扩建

  面对“无米之炊”的风险,各企业显然已经认识到,但为了在血浆供应充足时不落人后,依然选择了大胆的扩建。

  上海莱士在公告中表示,募集资金项目建成后对原材料血浆的需求将大幅增加,“根据可行性研究,对比上述投浆计划,结合目前生产能力,公司原材料血浆供应存在较大的缺口,募集资金使用项目存在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风险。”

  据了解,仅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两种产品,上海莱士目前生产经营场所、设备满负荷生产可以接受的年投浆量就达400吨,但实际投浆量远远低于此。新建项目完成后第5年才能利用87%的产能,此前几年闲置更加严重。

  对此,上海莱士证券部张小姐对记者表示,这确实是一种风险,会影响公司利润,但产能设计需要一步到位,而且公司对采浆范围作过测算,应该能达到采浆量。

  6月27日,华兰生物证券部的张小姐也表示,目前各家均面临较为严重的原材料血浆供应不足。但她表示,“新建采血浆站不代表就一定能够采集到血浆,但不新建采血浆站的话,一定采集不到。”

  据上海莱士招股说明书透露,目前新建一个30吨-50吨规模的单血浆站,投资成本约为700万元,成本不低。

  招商证券分析师李阳认为,各企业的认识恐怕是一致的:竞争已经来临,血浆不足是短暂的,而若是产能不足,对生产的制约是长期的,得不偿失。所以宁愿先闲置,也要把硬件设备建设得一步到位。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