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上市近8年的制药企业,拥有国家驰名商标,时时强调它的社会责任,却为何频频生产劣质药品流通各地?为何大肆虚假宣传,违法发布广告?企业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安徽的唐先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连连发问。
对此,羚锐制药董事长办公室吴小姐的答复是:“(这些事)领导已批示,不参与”。 那么,这又卖的是什么“药”呢?
控股公司劣药频出
8月12日,记者再次来到中国最大的药品批发集散地——安徽省太和县,业界称之为“太和市场”,即: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直等候在这里的唐先生告诉记者,他的朋友一直在经销郑州羚锐的针剂产品,几年来确实遇到了不少麻烦,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声誉。
他说,随着国家对药品市场“严管”政策的深入,“太和市场”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出现了劣药还好说,现在就没那么好说了,最重要的是,经常出劣药很多下游客户就不再来了。”
“出劣药一般都是小企业、小品牌,像羚锐这样的上市公司也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很不正常。不明白的是,它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都这样?”唐先生疑惑不解。
据了解,郑州羚锐制药有限公司是由上市公司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2003年投资组建的控股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针剂生产经营企业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公司,自2005年以来,频频生产劣药(不合格产品),并流通到全国各地,达数十个品种,尤以针剂居多。
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质检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说:“像这种(指劣药)情况出来后,我们就把化验单(各地药监部门出具)直接转给厂家,由他们自己去处理这些事情。”
为了解原因,记者曾发采访提纲至郑州羚锐公司,接收传真的卢先生表示将把传真件转给王董事长,但始终未见答复。
主业公司违法宣传
易先生是羚锐的“老人”了,他告诉记者,羚锐股份(600285行情,爱股,资讯)的主业——制药,生产基地仍在新县。对于公司的“违法宣传”,他笑称,“搞营销的,卖产品的,哪有不打擦边球的呢?”
那么,这家自称为“国内橡胶膏剂药业中首个驰名商标”的“羚锐”公司,是如何打“擦边球”的呢?
来自相关部门的信息显示:
2005年,在国家药监局第3期《违法药品广告公告汇总》中,羚锐制药的培元通脑胶囊,出现违法药品广告次数就达29次。
2006年3月至12月,该企业的通络祛痛膏、骨质增生一贴灵,均因“未经审批擅自发布、擅自篡改审批内容虚假宣传、夸大虚假宣传”被安徽、武汉的药监、工商部门多次查处。
2007年3月至11月,该企业的辣椒风湿膏、通络祛痛膏,均因“擅自篡改审批内容虚假宣传、未经批准擅自发布”被安徽的药监、工商部门多次查处。
2008年1月28日,该企业的羚锐杜仲茶,因“未经审批、夸大保健食品功效和适宜人群”被兰州工商部门查处。
2008年1月15日至25日,该企业的壮骨麝香止痛膏,因“未经批准擅自发布”被安徽药监、工商查处达10次。
另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仅该企业的参蛇偏瘫胶囊在河南、烟台、南京、重庆、沈阳、兰州6地的违法宣传、广告就达100次之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处方药禁止在大众媒体发布广告、篡改审批内容、夸大宣传”。
为了证实这些信息,记者发采访提纲至该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办公室的吴小姐在收到记者的传真件后,质问记者:“谁让你发的?”
业绩平平,管理之痛
今年以来,羚锐股份的股价一路走低,从年初的高点18.69元,跌至9月23日的最低价5.81元。此前,在4月和5月份,公司第二大股东上海复星医药(600196行情,爱股,资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减持了其所持的羚锐股份股票,占总股本的2%。
有评论说,该股的市场价值不被投资者接受,机构认为其投资前景一般。
“企业的人际关系很复杂,很多管理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更非专业人士。真正的市场营销人才很缺乏,维持企业现状的都是企业多年累积的那点客户。而且销售队伍内部也是各种利益纠葛在一起,盘根错节。”曾任该公司省级经理的李方(化名)说。
杨志飞(化名)曾是羚锐制药的高管,他告诉记者,公司曾经吸引过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没有合理的机制而又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其中,有从外企空降过来的高管,因为要提升企业管理档次,而最终被当初的创业者们“联名”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