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四周,人福科技也许会觉得自己的运气并不是最差的。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本土安全套生产企业大部分处于微利状态,而且缺乏品牌运作能力,产品利润大部分被经销商、贴牌商和终端瓜分。
与本土品牌日益消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杜蕾斯、杰士邦等洋品牌在中国市场志得意满,“数钱数到手发软。”
★定点采购企业 微利维系生存
本土安全套企业中资格最老、生产能力最强的,恐怕要数政府多年进行定点采购的企业,但即使是手捧铁饭碗,他们的日子也过得并不宽裕。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政府对安全套实行定点采购后免费发放,定点的安全套企业已从7家增加至9家,而目前的采购量约为17亿只,平均每家分得了不到2亿只。
不过,在这令人羡慕的铁饭碗背后,由于政府所给予的利润空间微小和自身市场运作上的缺陷,定点企业的利润并不高,甚至少数还出现了亏损。
4月25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乳胶分会理事长陶然介绍,政府统一采购的价格为0.162元每只,而国产普通质量安全套连包装的最终成本为每只0.15元-0.25元,所以政府即使从一家采购两亿只,净利润也只有不到200万元,甚至有一些定点采购企业由于自身经营不善而亏损。9家企业中也有一些在积极将自己的安全套进行品牌运作,打入自由销售市场,但由于长期依赖政府采购,思维上已经慢人一步,所以效果并不明显。
★本土非定点企业 受制“有工厂无品牌”
除去吃“皇粮”的定点企业,我国还有约20家的安全套生产企业,但受制”有工厂无品牌”的枷锁,业绩大多不稳定。
4月22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乳胶分会秘书长甘金生表示,目前我国安全套总产量60亿只,其中政府向9家企业采购后免费发放的为17亿只、出口12亿只,剩余30多亿只流入市场上自由销售。虽然总共只有约30家生产企业,市场已经供大于求,不少企业的产能并未完全利用。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乳胶分会理事长陶然介绍,30家里面有五六家亏损,最多的一年亏1000多万,而净利润每年能达到几百万元的屈指可数,例如桂林乳胶厂净利润最好时,也只有916万元。
他表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国内很多安全套生产企业处于“有工厂无品牌”局面,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强势品牌,只是简单地将成品以便宜的价格卖给贴牌商,获得的利润很微薄。目前贴牌商已达200多家、品牌1000多个,他们注册品牌后进行包装,价格就高出几个档次。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除了贴牌商,经销商和终端的利润也不可小视,其中终端至少占去30%的利润。
不仅如此,记者走访后发现,在传统渠道如超市、商场,国产品牌常常难觅身影。据陶然介绍,国产的几个大品牌如高邦、双蝶的定价区间也在20至30多元,但能进入大型终端的少之又少,“卖不上价”。
★两大洋品牌 卖得不多利润丰厚
与本土企业的弱势不同的是,杰士邦、杜蕾斯这两大洋品牌牢牢占据了高端市场,当初进不了政府采购的遗憾早已被利润冲淡。
4月25日,记者在超市看到,杰士邦高端产品建议零售价已达到68元/12只,此外还有30多元一只的震动套,而杜蕾斯系列的建议零售价在30至50元之间,这个价位是国产品牌难以企及的。据了解,天津中生的康乐品牌,一盒还不到10元。
公开资料显示,杰士邦在中国市场早在2005年就实现净利润3100万元,而杜蕾斯从当年与青岛双蝶合资时的分红状况来看,净利润更高,以致于外方不惜花费3亿元人民币买回50%股权。
4月25日,陶然对记者介绍,根据协会的统计数据,在市场自由销售的30多亿只安全套中,这两家去年的合计销售数量占1/10左右,他们的生产成本、推广成本相对比国内企业高得多,但定价更高。由于高定价和掌握了市场运作的整个链条,在每一只上面所赚的净利润,杜蕾斯在5毛钱左右,杰士邦也不相上下,“所以销售1亿只就能赚约5000万,这是国产品牌不能企及的。”
4月25日,杰士邦市场部刘翔经理也对记者承认,“杰士邦的销售数量占比不大,但我们销售的金额很高,虽然不能透露杰士邦在中国销售的具体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杰士邦去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创了新高,而且实现了很大比例的增长”。
刘翔透露,杜蕾斯在中国的销售额高于杰士邦,而且也有很高的增长。
记者同时致电杜蕾斯在国内的母公司——SSL上海办公室,被告知该公司负责媒体事务的人员正处在休假中。公开资料显示,杜蕾斯年销量在1.4亿只左右,且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已经基本占据了中国安全套市场的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