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我没那么厉害,只是对事敏感,处事尽良知而已”。“我不能看着花朵般的孩子死去”。刘晓琳说。

  正是她,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质控办主任、儿科主任医师,一个癌症病人,今年第一个上报“EV71” 疫情。 
 
 
 
4年前,也是她注意到“大头娃娃”与劣质奶粉有关并报告媒体。安徽省卫生厅新闻办副主任冯立中称:“没有她的敏感和汇报,病毒还不知道要害死多少儿童。”连卫生部部长陈竺也高度赞扬她“对这次疫情的控制是有贡献的!”刘晓琳的良知和担当,与同行乃至官府的怯懦浮躁,委实形成了巨大反差。(2008年5月6日现代快报)

  截至5月4日,安徽阜阳病例总数已达4496例,死亡仍为22人。广东报告925例,死亡3例。北京1482例,未接到死亡病例报告(5月6日中青报、北京晚报)--尽管疫情还在扩散,但由于信息公开,减少了公众的恐慌。捉住了病毒的元凶,救治有了效率。阜阳至今死亡仍为22人,未见增长,增强了公众对战胜疾病的信心。

  刘晓琳“没有想到,一次平常的交接班,竟无意间开启了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幕”。 儿童3例异常死亡病例,引起了她的警觉,并于3月29日零点多,连夜电话向领导汇报,清晨6点,又电话报市疾控中心。4月6日,在两家医院会诊时表达个人意见,认定就是手足口病。可直到4月23日,经卫生部、省、市专家诊判,才确定该病为手足口病(EV71病毒感染)。

  有专家解释,从采集标本送京培养、检测,到发现病毒需要一个过程。但从已公开的信息看,对这一疫情的确诊似乎时间过于漫长,甚至走了不该走的弯路,其中既有技术性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刘晓琳之所以能尽早做出正确判断,除了身在临床一线,职业的的敏感,更可贵的是纯正的良知。早在2004年初,她值班时发现患儿中有许多头比较大,营养不良,初步估计可能是奶粉引起,便动员并掏钱让患儿家属到质检机构去化验,随后并向新闻媒体做了反映,以至于揭开了劣质奶粉祸害百姓的黑幕,挽救了更多孩子的生命。

  用她的话说,“一个个花朵般的孩子痛苦地死去,从医20多年的我眼睁睁地看着却不能救他们,内心就如刀绞,好几次我都哭了。还有什么风险和压力能与孩子的生命相提并论呢?”上次举报带来的种种压力和麻烦,并没有把刘晓琳压倒,癌症同样不能把她击垮。此次的及时上报和独立思考,同样面临着同行及官方的不同考量。虽然,安徽省卫生厅当天就派了第一批专家到阜阳。但经过4天调查,没有确诊疾病的病因。随后,又派出了第二批和第三批专家,也都没定论(5月6日央视)。是缺乏科学的眼光,还是缺乏责任担当的勇气?是缺乏职业的敏感,还是缺乏做人的良知?当事者应该扪心自问。

  面对弥漫在阜城的“谣言”以及家长的惶恐与质疑,当地的日报、晚报、电台以及电视台,4月15日同时刊登播出《市医院儿科专家就出现呼吸道疾病问题答记者问》和《有关人士就近期阜城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较重患儿问题答记者问》。称,最近呼吸道感染症状比较重的患儿,有“几例”已死亡。与前几年比较,发病水平并没有增高。经疾控中心专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这几例病没有相互传染联系,至今未发现类似症状的患者(4月27日民主与法制时报)。而早在4月6日刘晓琳就认定为手足口病。有关方面却称,“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丝毫不了解的疾病去进行宣传”。无论是善意的隐瞒,还是恶意的欺骗,都造成了未能及时减少集体性活动,扩大传染的恶果。

  “无私无畏。心不偏,一杆秤”。刘晓琳的话字字千钧重。这可能正是她与一些同行与官方的最大区别。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