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5月12日,一个让世界震惊的日子: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截至26日12时,地震造成65080人死亡,360058人受伤,23150人失踪,成为国家灾难。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职业的敏感告诉我,这是当今中国最大的突发性灾难事件,去灾区一线,刻不容缓。

  13日上午,我立即到总社找军分社领导请战,领到了海事卫星和发稿手机,做好了去灾区采访的必要准备。

  在这个非常时期,乘军用飞机去灾区,是最佳选择。

  下午5时05分,我满身大汗的赶到良乡机场。不料,由于情况变化,一直等到深夜12点,原计划运送海军医疗队的"雅克"专机还没能起飞。

  5月14日上午7时30分,我按照总参作战部的通知,准时到达首都南苑空军专用机场,搭乘空军"伊尔-76"运输机于11时飞赴灾区。

  13时30分,运输机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我随着海军医疗队的车队,马不停蹄,连夜向地震中心的汶川进发。

  徒步进入震中映秀

  由于余震不断,道路不通,救援车队根据成都军区救灾总指挥部的指令,在深夜里走走停停。

  15日凌晨3时,车队抵达距都江堰大坝紫坪埔库区约3公里的地方待命。天亮时,不时有救灾部队急匆匆从我身边经过,官兵们神情庄重,就如同上战场一样。

  我搭乘一辆志愿者的车来到紫坪埔码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激动人心的壮观画面:解放军和武警战士驾驶着一艘艘冲锋舟,疾驶在库区水面,运进去的是救灾部队官兵,运出来的是从映秀镇逃出的灾民和伤员,我及时用相机纪录了眼前官兵们在码头抢运伤员的场景。

  我当机立断,决定先乘冲锋舟走水路,再走山路进入映秀!这时,一位从映秀镇护送伤员的医生对我说:上游的堰塞湖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去映秀的山路塌方不断,今天就有四人被塌方夺去生命。她劝我不要进去,太危险!对于她的好心,我没有产生动摇,我只能对她说声"谢谢!"

  9时许,我终于挤上了一艘运送食品的冲锋舟,驶向深山中的映秀,奔赴我这次抗灾报道的第一个主战场。

  高速行驶的冲锋舟激起的水花打湿了身上的迷彩服,我急忙用身体护住了相机、笔记本电脑和海事卫星。

  经过冲锋舟1个多小时的行程,在一个距离映秀镇约10公里的铝厂浅滩靠岸。在这个不大的浅滩岸边,聚集着上千名从映秀走出的灾民,有老人和抱着孩子的女人,还有拄着棍子的伤员,尽管他们身上和脸上的血迹已经变干,还能看到地震给他们造成的创伤。

  我发现,从死神身边逃出来的人,眼神都是一样的:恐惧、呆滞和求助。因为,灾难来得太突然,身边亲人瞬间离去,让他们来不及有任何思想准备。

  通往映秀的路,原本是一条伴随着岷江还可以通汽车的山路,如今已被地震塌方毁的不成样子,面目全非,70%的道路已经毁坏。滑坡、巨石、泥泞挡住了我通往映秀的去路,有的地方只有一只脚的宽度,头上是塌方巨石,下面是碎石悬崖,稍不小心就会掉进奔腾的岷江。我只好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才能爬过这些危险地带,惊心动魄,不感停留。

  在攀越山路的途中,我拍到这样一张照片:一边是向映秀开进的救灾部队官兵,迎面是从映秀镇逃出的灾民,两支的队伍正在塌方的碎石上攀越,场景悲壮,非常感人。

  在映秀"孤岛",用海事卫星发回照片

  不到10公里的山路,我竟跌跌撞撞走了3个多小时。在当地两位志愿者帮助下,我终于到达了映秀镇。如果没有他们帮我背器材,我还不知道要走多久,因为海事卫星、笔记本电脑和摄影器材加在一起,实在太重了。因此,我会永远记住他们。

  映秀,是汶川大地震的中心。地震发生后,这里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中断,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岛",时时刻刻牵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的心。

  疲惫不堪的我一踏上映秀镇,看到的只是群山中的一片废墟,漩口中学倒塌的楼房最为明显。在废墟前面的空地上,躺着数不清的等待救援的伤员,还有救援部队官兵奔波的身影,紧张的气氛就像一部战争影片的场景。

  前来救援的直升机轰鸣声在山谷里回荡,这片空地可以同时降落三架直升机。每当直升机一落地,官兵们就冒着弥漫的尘土,抬起担架向直升机冲去,快速抢运受伤群众。

  为了更多地挽救地震中受伤灾民的生命,成都军区每天派往映秀的直升机多达几十个架次,使大批的伤员得到及时治疗。直升机还为徒步进入的先期部队送来了食品和淡水。我顶着直升机搅起弥眼的沙尘,举起相机拼命地抢拍着这些感人的场面,一组《灾区"生命之鹰"》定格在瞬间之中。

  一位正在进行救援的部队军官告诉我,映秀城镇和村庄常住人口12000人。目前包括沿途群众、旅游者只生存了3000余人,其余人员伤亡情况尚不明确。这里的桥梁全部倒塌,车辆无法通行,大量人员被埋,伤员急需救助,最为短缺的是食品和饮用水。

  在映秀镇的废墟旁,我见到了济南军区"铁军"127师师长杨剑,得知济南军区已有4万多名将士开赴灾区,他亲自率领着800名"铁军先遣队"连夜徒步从都江堰出发,急行军来到受灾严重的映秀镇,50多公里山路他们走了9个小时。

  手中的相机始终没有歇息

  在映秀镇,遭受损失最严重的要属两所学校,一所是映秀中心小学,另一所是漩口中学,因为地震时学生们都在教室里上课,绝大多数学生没来得及跑出来。

  我穿过小山一样的瓦砾,来到位于镇子里面的映秀中心小学。这里静的出奇,校舍全部倒塌,只有飘有五星红旗的旗杆没有倒,孤独地立在废墟中,空旷的操场上摆满了遇难学生的遗体。一位老乡告诉我,当时有300多名孩子在这里上课,全被压在了下面。我眼中噙着泪水,拍下了映秀中心小学最后的惨状。

  武警成都支队政委李丕金,是一个令我敬佩的人。他的家乡北川受灾严重,失去了4名亲人,还有6人没有音讯,可是他强忍悲痛依然带领部队官兵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从12日到16日的4天三夜,他指挥部队抢救出600多名受灾群众。他身先士卒,凡是艰难险重的任务他都冲锋在前。为防止灾区疫情发生,16日,部队接到搬运和掩埋遇难者遗体的任务,李政委担心年十八、九岁的年轻战士有心理障碍,他就主动去抬第一具尸体,并进行耐心讲解,打消了官兵们心中 的顾虑。看着他那熬红的双眼,作为军人的我,心中默默地向他敬了个军礼!

  在映秀镇采访的大部分时间里,我手中的相机始终没有歇息,几千张数码照片真实地见证和纪录了这段载入国家灾难史的震中映秀。

  因为断电,深夜的映秀镇一片漆黑。没有电,照片就发不出去,正在我焦急万分的时候,发现成都军区13军的一支先头部队带了一台小型发电机,就像见到了救星。我急忙在部队的帐篷旁架起海事卫星,连通笔记本电脑,挑选出15张数码照片传回北京总社。其中,《灾区"生命之鹰"》组照中直升机救人的照片,被第二天的《德阳日报》在一版用半个版的篇幅刊登。

  在映秀镇采访的两天两夜,令我终生难忘:没吃、没喝、没地方住,没洗过脸,没刷过牙,没换过衣袜,也没刮过胡子,甚至没有大便,因为两天没吃到什么东西。脸上和头发里全是土,脸被太阳晒的黝黑,就像回到了原始社会。随身携带的一件雨衣,成了我过夜的唯一装具。每天晚上半夜发完稿,雨衣就地一铺,席地而睡,山里夜间气温变化大,总会在后半夜冻醒。

  在这里,强烈的余震每天都有很多次,开始还有些在意,后来就习惯了。记得第一天凌晨2点30左右,一次6.1级的强余震发生,将躺在地上的我震醒,不远处的山体滑落的巨石砸落在岷江里,发出"轰隆隆"的轰鸣声,也不时将我从睡梦中惊醒。

  汉旺惨状,让我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绵竹市汉旺镇,距离汶川地震震中直线距离约30公里,灾情十分严重,海军陆战队2750多名官兵摩托化开进36小时,于16日凌晨4时赶到汉旺镇后,立即展开救援行动。

  我得到消息后,马上和陆战队陈昌锋旅长取得联系,掌握部队救灾进展,并以最快的速度走出映秀镇,经成都转战汉旺灾区。

  17日下午,我终于赶到汉旺镇东汽中学救援现场,陆战队官兵已经在这里奋战多时,一边配合消防队的救援挖掘机清理废墟,一边继续寻找遇难学生的遗体。

  在现场的陆战队员告诉我说,大地震造成汉旺东方汽轮机厂的东汽中学和东汽技校倒塌,中学受灾最为严重,至少有300多名中学生被埋在倒塌的瓦砾中。

  据资料显示,汉旺曾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全国首批57个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全国500家小城镇试点镇,全国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试点镇,2001年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镇示范点的光荣称号。汉旺镇幅员面积53.4平方公里,其中非农人口4万。2004年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24,258万元,财政总收入2,857万元。是全国57家综合改革试镇之一,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丰佳镇乡,全国小场面镇建设试点镇,全省百强镇乡之一。

  汉旺镇还分布着全国三大汽轮机生产企业之一的东方汽轮机厂、全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的清平磷矿、省内黄磷生产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华丰磷化工有限公司和汉旺黄磷有限责任公司等大中型企业6家,镇村两级工业企业45家,已基本形成以机械加工、矿山采掘为主体,建工建材为优势,磷化工业为龙头的工业格局。

  可是,出现在我眼前的汉旺,却是一片倒塌的废墟,这里的人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美好的家园。汉旺镇约有60余座高层建筑,强震后几乎没有一座建筑完好。据说,地震发生时,汉旺镇政府的领导正在开会,一名副镇长由于迟到了5分钟,侥幸活了下来,其他班子成员全都被掩埋在镇政府大楼的废墟里。当时,东方汽轮机厂车间里有上千名工人在上班,地震时厂房倒塌也都被压在废墟里。保守估计,汉旺镇因地震死亡数超过上万人。

  在东汽中学,我目睹了救援人员寻找遇难学生遗体的悲壮场面。当一具具变形的遗体被从废墟里抬出时,我明显地感觉到现场的空气被凝固,令人窒息。尽管人们都戴着口罩,还是能够闻到浓烈的气味,非常难闻。

  在汉旺镇小学的操场上,摆放着几十具刚刚挖出来的学生遗体,检疫人员在进行逐一登记,家长们要在这里认领自己的孩子。这是个多么悲壮惨烈的场面啊!当家长们看到自己模糊不清的亲生骨肉时,砰发出撕心裂胆的哭泣声。见到此情此景,我的心灵遭受到平生最强烈的震撼!顿时泪流满面,不忍心按下手中相机的快门。

  清平深山,生死接力大营救

  5月18日,灾后第6天,绵竹市天池乡和清平乡的第一批因地震被困的89名受灾群众(其中15位重伤)被海军陆战队员成功营救。我用相机纪录了这次生死接力大营救的全过程。

  天池乡和清平乡地处绵竹西部山区,与震中汶川县只有一山之隔,是绵竹市的重灾区,进山道路完全被毁,河谷两侧多处坍塌,对外通信完全中断,山高水险,河道堵塞,地震形成的"天池"把很多村落淹没,1000多名清平乡磷矿和天池乡的矿工和群众被困在因地震形成的孤岛上。

  在进山的险路上,我们不断迎面碰到从山里逃出来的群众,他们满面灰尘,衣衫褴褛,脸色灰暗,已经走了两天的山路。他们说,由于断水断粮,围困在小木岭的人们把草根都吃光了。"孤岛"上已有4人因虚脱而死亡,昨天有80多人想游水逃生,只有6个人活着出来。

  18日清晨6时,刚刚接到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的海军陆战队救灾部队,立即由两栖侦察队50名队员组成"党员突击队",在内无信息、外无向导的情况下,冒着坍塌的悬崖、纷纷坠落的山石等危险,利用橡皮舟跋涉过河,用攀登绳翻山越岭,冒死向深山进发。

  上午9时,李副参谋长带着队员抵达天池乡养老院。眼前的景象让他惊诧不已。经了解,这些老人年龄平均都在85岁以上,最大的91岁,最小的也有85岁。老人们大都故土难舍,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经过队员们的反复劝说,老人们终于答应下山了,但又提出了新条件,要带着自己的家什走。老人们的家什中既有日常生活用品,还有鸡鸭。为了尽快把老人们撤到山下,没办法,李副参谋长只好答应了老人的要求。崎岖陡峭的山道上,队员们有的背着老人,有的提着老人们的行李,艰难地向山下移动着。

  乱石中,一副副担架在石缝中艰难穿行。只见他们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坎,在乱石中若隐若现。此时,队员们已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奋战了5个多小时。他们采取人员接力的科学方法,不停留半步,连续奋战36小时,徒步行军几十公里,成功营救出受困群众142人,其中重伤员18名,挽救了受灾群众的宝贵生命,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63岁的王兴国老人是此次营救的受困群众中伤情最严重的一位。由于房屋倒塌,他的腿已经严重变形。他的孩子也是一位刚毕业的军校学员,在这次地震中也受伤了。看着陆战队员们一张张稚气的脸,这位刚强的老人在担架上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山口,一辆辆救护车在等待着伤员们的到来。

  救援成功后,在海军陆战队的迷彩帐篷里,我用海事卫星将15张《生死接力大营救》的照片发回北京。

  在我20多年的军事记者生涯中,曾参加过89年青岛黄岛特大火灾、91、94、98年南方大抗洪、99年烟台大海难、2003年新疆巴楚加师大地震等许多灾难性报道,都没有像汶川大地震这样悲壮、惨烈和震撼!使我再一次经受了生与死的人生洗礼。

  几万张新闻照片,已经成为明天的历史。我们活着的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从汶川地震现场归来的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作者:查春明 )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