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一个清晨,在北京某社区的小广场上,58岁的刘仲民和十余名同伴在一个深呼吸的收势后,结束了当天的太极拳晨练。对于诸多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练习场景。对于刘仲民来说,这已成为他十一年来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有机组成。
2005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向47岁的刘仲民出具了高血压、高血脂和右肾结石的检查结果,而之前他已经被确诊了冠心病。为了康复,他经过了多次手术,身体虽然有所好转但变得非常虚弱,一度不能自理。
三个月的住院对于工作狂刘仲民来说显得特别漫长,闲不住的他拾起了因工作中断了十余年的太极拳,没想到恢复效果良好。后来,他坚持每天练习两小时,两年下来,身体竟然完全康复。现在,他完全摆脱了针药,更是升级为一名兼职的太极拳老师,带着很多病人一起以太极拳健身、康复。
这是刘仲民与他的师父冯志强(陈式太极拳大家)长女冯秀芳在《太极疗·名家讲坛》拍摄现场的真实自述。在太极疗的数据库内,类似于刘仲民这样以拳健身、以拳康复的案例俯拾皆是。如果以14亿人的健康未来为背景,这样的案例有何样本意义、可以作何解读呢?
大势观澜,随曲就伸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健康被提升到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2020年大健康产业的规模要达到8万亿,2030年要达到16万亿,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大健康产业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据相关报道,美国的大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为17.8%,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比超过10%,而我国目前只有4%-5%。随着中国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以及老龄化的加速,巨大的大健康市场需求已经形成。
事实上,《纲要》并非“纸上蓝图、美好愿景”,而是健康中国系列政策的细化、深入。
2014年10月,俗称“46号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宣告了体育行业、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国家明确提出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元,激发了随后社会资本在体育业的创业热潮。
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是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首个顶层设计,是“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行动纲领,其明确勾勒了未来5年全民健身的蓝图——至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等。
201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在“十三五”阶段的一系列量化目标:到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系列政策预示着体育产业将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
《纲要》把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全服务链条作为大医疗服务的关键提出,将重心由“疾病治疗为中心”前移至“提前预防为主”。《纲要》中有两章涉及体育,分别从“健身休闲运动产业”、“体育医疗康复业”两方面对体育产业融入健康产业发展进行了战略规划,正是对体育在预防未病、病后康复两个阶段的功能定位。《纲要》的大健康布局无疑将推动全民健身、康复护理等医治的前、后端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文中尤其提及了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项目。
政策,本质上映射现实又被现实所呼唤,而一国之策亦显示了高层领导宏观布局、前瞻视野的智慧。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转型期,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而与此相映的严峻现实是:民间对生活压力、环境污染、医疗体系怨声载道;慢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发病率快速增长,未富先老的普通国人难以承受高涨的医疗费;经济转型缺乏支柱性增长引擎拉动;国家社会医疗支出增长比率远高于GDP增长率,预计到2018年中国医疗总支出将达到61242亿元,政府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年均增速17-18%,社会卫生支出增速15-16%,长期难以为继……
1:7的战略级减负效益
政府对医疗卫生费用的投入比例在明显增加,但对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显然杯水车薪。虽然之前鲜见从国家层面、产业高度来表示肯定,但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曾在正式场合表示“在运动健身中多投入一块钱,就可在医疗当中减少7—8元的投入。”另有(未证实的)一个联合国对运动健康投资增加和医疗投入减少的数据是1:3.2。全民健身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将预防疾病的关口前移,直接的效益便是医疗系统的前端压力减轻、国家社会医疗支出压力的缓解。
体育产业通过运动干预服务,安排科学合理的身体锻炼将治病前移到防病;结合身体、心理诊断分析,制订运动处方,利用体育锻炼进行心理调整与自我身体保健,可有效缓解亚健康状态。体育产业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健康产业链的前端要地。“体医结合”即体育产业全面融入健康产业将有助于向社会提供更多低价高效、难以替代的健康产品与服务,极大丰富健康产业的内容体系,成为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战略举措。
长期的老龄化趋势、不良生活方式为体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性机遇
根据世界通行标准,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10%就进入老龄社会,中国2014年底已经达到了15.5%,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而延续“四二一”代际结构的普及,今后几十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还将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递增。伴随着老龄社会的是老年病发生率和治疗费用居高不下,而这是运动康复治疗的最大对象群。
另外,主要因现代生活方式弊病造成的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生活方式病、心理障碍、精神障碍、残疾人、急性病恢复期患者、运动损伤等“失健”的康复和干预也是运动康复的主要对象。随着社会发展,服务需求倍增,这就给运动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增量消费者,这是推动运动康复产业发展的源头。
国内经济新增量的重要来源
截至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仅占GDP的0.64%,落后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比1%—3%的水平。同时,我国体育消费仍以运动服装、器材等“实物型”消费为主,“参与型”消费水平偏低,全年人均消费仅为150美元。差距背后,是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全民健身被视为激活体育消费的“金钥匙”。
同时,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运动健康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除了亚健康和老龄化的客观现实,大众认知和政策扶持也使得前景更明朗,产业发展趋势可谓一片大好。
在培育国家新支柱产业的命题下,健康产业的发展、转型自不必说,体育产业也必将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及就业保障的重要力量,即新的经济增量重要来源。
为国家减负、为经济增收、提升民生指数、应对老龄化挑战……顶层设计的一波波政策红利即将形成新的蓝海、风口。多数人无知无觉,很多人尚在观望,但健康不是GDP、不是数字、不是某个终点而是贯穿于生命的始终、生活的全方位,它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休戚相关,健康产业对于中国是长期的、具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
那么,太极疗为何坚持把太极拳作为投身健康产业的突破点,或者说为何把太极拳作为体医结合的突破点呢?
详推用意终何在——对太极拳的深入认知
太极拳生为武术、终为健康
2002年7月《时代周刊》的一篇文章将中国的太极拳比喻为“世界上最完美的运动”,这句获得国际背书的称誉被国内的太极拳从业者津津乐道、广为宣扬。事实上,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太极拳是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体育运动,在海外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并不逊于国内。
太极拳的起源有所争议,但俱都认同其以太极的阴阳之理为理论根基,兼修武、禅、道、心、医等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高端象征,同时跨越健康、体育、文化三大朝阳产业。太极拳始于武术技击,但其养生健康的基因发展却远胜于创始之初的技击。借助于建国后的国策推动,以国家创编的24式快速扩大其人群。发展至今,海量的习练人群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健身运动。
接触太极拳理论的人多从一篇《太极拳论》开始,作为最经典太极拳理论的作者,王宗岳曾言“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换言之,健康养生是太极拳创编、发展的终极立意,爱好和平的创拳者本就没想着用它来打架,它是重视拳理的哲拳、舍己从人的文拳、修身怡性的养拳,也因此,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学习方式、最终效果和其他武术、体育运动有着天然的大不同。
“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快欺慢耳!”,太极拳对诸多以强、快比拼的旁门并不认同;“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太极拳的玄妙并非易得、需要深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重在修己知人。
太极拳,如含蓄的谦谦君子,从一开始就对打斗兴趣缺缺,而对颐养健康含情脉脉。如今,它捧出的定情之物是——体医结合的运动处方。
传统太极入新军,体医结合新方向
太极疗创始人张欣曾在苹果中国任职多年,位至高管,但伴随着职场成就的是随之而来的高工作强度、高职业压力和无法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了身体的多种不适。机缘巧合,他通过练习太极拳迅速而显著地改善了健康状况。
2015年,在46号文和国家双创的力推下,体育业掀起了令人炫目的创业热潮。经过了反复思考,张欣联合了几个不谋而合的朋友于2015年年中启动了太极疗的创业、开始推广太极健康的理念,并于11月获得了数百万天使轮融资。而几位联合创始人或是太极拳界的一方泰斗、或是在医疗界有深厚积淀、或是张欣这样的有丰富的工商管理经验,相同的则是他们对太极拳都有着感同身受的认同感和振兴国粹的使命感。
彼时,距离2016年国家正式发布重在预防的新健康战略、体医结合等系列政策还有一年时间。
体医结合重在医治未病
体医结合,以体育运动的方式代替或部分代替医疗,使身体恢复健康。这是使病兆人群、康复人群和亚健康人群迅速回归健康的有效途径。体医结合是体育与大健康产业的一个交叉领域,人们以体育来健身这一行为由来已久,但将其提升至宏观国策、产业高度尚属新鲜。在对“健康中国”的新解读中,求医问药只是被动解决问题,如大禹治水前的“堵”,不能从根源上增强国民体质。现在更应强调的是体医结合,是“大健康、大卫生、大体育”的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以神医著称,但他却坦言兄弟之中医术最差。大哥最高,病情发作之前、病人尚未察觉便已除去病根;二哥次之,病情初起、症状刚显已药到病除;名声最盛的扁鹊医术却是最低,只能医治症状明显之病。因此有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之说。当“健康中国”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时,正契合了讲究整体观念、重在预防的中医“治未病”理念。
WHO报告曾指出,人的健康与长寿中与遗传的关系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象条件占7%,而最常见和最重要的60%取决于生活方式和行为嗜好。
我国疾病谱已经发生变化,多发疾病从传染病变成了生活方式病即慢性病。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生活方式病导致的死亡占中国总死亡率的87%,心脑血管病患者有2.9亿人,糖尿病患者有1.14亿人。80%的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糖尿病、70%的中风和50%的癌症都可以通过健康的养生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运动和营养是与健康相关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从体育的角度来解决慢性病问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体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郭建军说。
国内的体医结合实践尚在初期
体医结合是体育与医疗系统共同面对的课题。大众只知道应该运动,却不了解怎样运动对预防、缓解和治疗疾病有好处。这需要体育总局和卫计委各尽所长、共同研究不同病群应该怎样科学地运动。国内的“体医结合”实践已经开始小规模试行。
2014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与广安门医院、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合作,由医生对呼吸病患者进行运动量评估,体育专业人士指导锻炼,并使用运动心肺测试仪,对运动中的心肺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运动结合的治疗手段使患者病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医药费下降60%以上。
近两年来,他们已经将类似的治疗模式从呼吸病扩展到心脏病等其他慢性疾病,除了广安门医院,目前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湘雅医院的合作也已经展开,现已推广到社区医院。体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还有很多患者在排队等待。
作为体医结合具体体现的“运动处方”(Prescription Exercise),其概念自1954年就在国外被提出,世界卫生组织于1969年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在国外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运功是良医、运动即药物”观念的提出更是将运动处方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更精确、更科学的理论与实践高度。
针对肥胖、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已经占到整个医疗支出80%的现状,随着体医结合的深入,国家应联合相关企业逐步建立“运动处方库”,针对各类慢性病制定多样的体医结合治疗手段,投入使用的运动处方必然要经过科学验证,糖尿病人、高血压病人、骨质疏松病人不可能采用同一套锻炼手段。这是一系列大课题。同时,能够开具合理的、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康复师、运动防护师”也面临着巨大的需求缺口。
陈正雷的太极拳运动干预试验
对于太极拳在运动干预与康复领域的研究试验,陈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四大金刚之一的陈正雷是先行者。
2002年起,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医学院院长林欣教授(美国卫生部补充与替代医学专业咨询委员会专家)设计了系列试验,与陈正雷一起研究太极拳运动对身体的保健和康复作用。
2007年3月,美国《糖尿病治疗》杂志公布了一项研究结果,进行太极拳锻炼可以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并能对二型糖尿病人的血糖起到控制作用。二型糖尿病人会有慢性炎症,当运动过量时可导致发炎或其他问题。研究人员要求32名患者每周参加3个小时的太极拳训练,持续12周。结果发现,这些患者的血糖有了明显降低,免疫功能得到改善。研究人员指出,中国太极拳因为其动作的舒缓性,可以改善病人的心脏和肺功能,且能对人体的免疫系统起到改善作用。
2011年起,美国卫生部建议全民学习太极拳,以缓解日益高涨的慢性病和亚健康治疗导致的社会保险和医疗支出。
2013年3月23日,基于美国方面对太极运动干预的研究,陈正雷与中山大学河南校友会以及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联合成立了 “补充与替代医学太极运动干预研究中心”。其后的一些实践证明,合理的太极运动干预方法可能取代二型糖尿病服用降糖药和胰岛素,从本质上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2016年7月,太极疗团队邀请陈正雷先生参加《太极疗·名家讲坛》直播期间,专门与陈正雷探讨了包括其在美国的运动干预研究试验等相关话题,后续双方还会有深入合作。在太极疗团队看来,“太极+医疗”的概念是新事物,需要更多的陈正雷、王西安级别的人物来推广、示范,而市场足够大、足够深,在很长时间内都将是大家共同做大这块蛋糕。
和大多数传统太极拳从业者不同,太极疗一开始就不准备走寻常路,如同太极拳的内涵远胜一般传统武术,太极拳产业的健康新玩法也必须超越教拳、收徒、开馆的浅狭格局。如果不把太极拳先天的体医结合优势、健康养生价值充分挖掘、发挥,虽不至于焚琴煮鹤但也如同买椟还珠,对于这份宝贵的遗产是极大的浪费。
太极拳养生健康功效的简析
由于太极拳独特的创编思想和历史原因造成的竞技性流失,很多人只能看到它“传统、慢悠悠、老年人”的表象,却完全不了解其特殊的“以慢练快、以文练武、松柔圆活、中正安舒”的上乘思想。
它强调意识呼吸、放松肌肉,求得身心合一,起初以形引气,渐至势气共运,最后以气催形。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自始至终以意念贯穿,在运动过程中,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密切配合。这种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不温不火,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尤其是年老体弱、慢性病人群。
1、对于慢性病病群而言,多数体育项目都不适合。而太极拳以其松、柔、慢,特别符合慢病患者稳定期的身心需要,既锻炼了身体,也对性格和心理进行了改善。对于患有慢性病同时不适合大强度运动的老年人,太极拳以其强度灵活适中、练习动作舒展柔和,成为尤其安全、有效的锻炼方式,它几乎就是为慢性病患者、年老体弱者量身打造,而当前练习群体多为老年人则验证了其存在合理性。
2、更为可贵的、其他运动难望其项背的是太极拳对心性以至德性的强调修炼。太极拳的核心是阴阳的相济、调和,从修炼层次看是身心和、我与物和、我与天和。以守“弱”为旨,松静自然、可亲和万物却又如海纳百川般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它要求的气沉丹田、中正安舒培养人的沉着稳定的个性,使人遇事冷静、不骄不躁。它以柔和的圆弧韵律化解攻击,不丢不顶、随曲就伸,将对方的劲力引领、化解。
与“得”相对,太极拳更主要的是“舍”,它要求舍己从人,练习者要学习设身处地、以对方为原则,“舍僵转柔、舍拙尚巧、舍力化劲、舍外逐内”,对应于社会生活是“舍恶向善、舍骄从谦、舍浮躁趋平和”,舍无可舍便是所得,这对于物欲横流冲击下的现代社会具有极为现实的教诲纠偏意义。太极拳的习练过程本质上是培养体内正气的过程。而太极拳的保健治病功能正是人体培养正气过程中的自然效果。病为邪气,正气充沛则邪气无存,身体和精神状况自然就好。太极拳专注怡养身心的浩然正气,随着学习的深入,使习练者从外在的功利习拳走向内在的德性修养,人格品位和生活质量随之提高。
3、从实践看,太极拳形、意、气共同炼养的运动特点有别于偏重形体锻炼的西方体育。也因此,高度重视身心双修、文化内涵丰富的太极拳深受诸多中产、高知阶层、高净值人士的认可,这部分人群接纳传统文化、经历丰富、能够与太极拳理产生共鸣、能够体会太极拳的精细微妙,同时,更需要太极拳的松静柔活来舒展名利场上疲惫不堪的身心、需要太极拳深厚的国学内蕴来激荡智慧,马云、郭广昌等企业家是典型代表。
对于多数普通国人而言,未富先老、未富先病、一病返贫的悲哀仍然如头悬达摩克里斯之剑一般难以避免,而积极的体育锻炼是为数不多的有效主动选择。作为几乎没有过度运动(前提是正确的练习)等副作用、低成本、低门槛的运动形式,上世纪曾经的全国气功热和有着民间巨大存量人群的太极拳,实则是民众健康自保的自然、自发之选,有其深层的存在合理性。
不止是医疗前、后端的预防和康复作用,太极拳最有可能超越一般的体育运动、成为体育项目中与健康产业融合度最高的选择之一,深层满足大众的医疗健康需求,成为医疗卫生体系的有机组成。
当前的太极拳行业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流
虽有着美好、丰满的前景,太极拳的行业现实却颇为骨感。
太极拳目前主要有陈、杨、吴、武、孙与赵堡六大传统流派。大部分从业者传承某一流派,以教拳、收徒、开馆的传统业态发展。
陈式太极拳以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为根基呈现一个开枝散叶、广为传播的繁荣态势,传统的四大金刚和新生代的八大天王名声远扬、是陈式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陈家沟外的陈式传人也是英杰辈出如北京的冯志强、山东的洪均生。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孙子杨澄甫高徒辈出,于民国时期极大地提升了太极拳的影响力,其儿杨振铎嫡孙、杨式第五世杨军在海外(近年也在国内发力)推广国际杨澄甫太极拳中心成就不菲;在杨露禅的故乡河北广年,有杨振铎的四弟杨振基镇守家乡;北京崔毅士之后的崔仲三2015年曾代表太极拳界在中、印两国总理前领演天坛;上海傅钟文之后的傅声远、傅清泉父子主要在南方、海外推广;四川有李雅轩之后的陈龙骧、陈骊珠父女;江浙一带有牛春明之后的丁水德;香港有董英杰、董虎岭一脉在东南亚影响广泛。
吴式的嫡传第三世马海龙主持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坚持以传统方式传拳;吴式在香港的一脉吴公仪曾于上世纪50年代与白鹤拳名家公开对决堪称武林佳话;北京吴式以李秉慈、张全亮为代表;武式以翟维传、翟有禄父子为代表;孙式的第三代掌门孙永田和孙禄堂后世孙婉容在北京,张茂清在天津;赵堡和式一派以和有禄为主;另有一些小拳种如忽雷太极、腾挪太极在小范围内延续;而推举张三丰为祖师的武当太极流派众多,相同点是结合道教、养生为主。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遗产,与其相关的人们以各自理解从不同角度努力推动着行业发展,希望太极拳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但整体上仍以传统授拳的方式缓步前行,产业格局处于高度分散、个体单弱、不甚规范的小农经济形态,尚未触及产业链层面。
太极拳的深入发展首先面临着供需信息的不对称,知道太极拳好的人很多,但却无从寻找、识别明师;其次是规范化教学体系的缺失,供应方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社会用户体验,限制行业的整体发展。但这种春秋战国般的无序乱势,如混沌初始的无极之态,“太极者,无极而生”,客观上也提供了由乱而治、由散及聚的整合机遇。
2011年,马云、李连杰联合陈式四大金刚之一的王西安共同创办太极禅,以闪耀的明星效应展示了太极拳的新玩法,使得更多武术圈外的白领、年轻人群开始关注太极,对太极拳产业的整体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著名武术学者、世界太极拳网总编余功保曾任职于国家武管中心,在业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目前正在策划形式新颖、内容多样的系列太极文化活动,希望把太极拳以与时俱进的方式为更多人所了解。
经过多年积淀,太极人群已具有足够大的存量基数(国家武管中心数年前曾做统计,仅经常练习的人数就达五千多万)和正向认知,而太极拳本身潜质极佳,参考国外相关产业如瑜伽、跆拳道等发展,太极乃至传统武术业必将是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具有不可低估的市场价值,虽不知详、其势已现。
那么,太极疗将打出怎样的套路?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太极疗的姿态
2014年底开始的体育创业热时汹汹、凉也匆匆,与万众创业的喧嚣、转瞬出局的落寞相比,太极疗选择了低调而坚韧的打法——练内功、新传播、持久战。
1、苦练内功
太极拳业的问题积沉已久、非一时可解。太极疗沉下心来,没有“做个APP、圈一堆用户,再去圈VC”,而是先以微信公众号的二次开发为试验。也没有进行烧钱式的市场推广,而是广结联盟、布局未来、积蓄势能。
1)需求先行。以无厚入有间,先从市场最契合的部分切入,以市场增量激活行业存量,扩大市场规模、提升行业整体价值。太极疗团队中的几名伙伴2014年起就已经与国内300家医院进行合作,约10万左右的亚健康和待康复人群都将成为太极疗的未来用户。其他渠道的批量导入用户也在按计划进行,力求形成“新需求——优化供给——提升体验——培养市场——激发新需求”的正反馈闭环。
2)整合供应。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的痛点提供了契机。太极疗以保持中立的大局观抛弃门户之见,与业内百名核心名师、场馆广泛结盟,打造规模效应,通过聚集海量的供需提高匹配的精准度。
太极热点图——截止到2016年11月初,太极疗的合作拳馆国内已超400家、海外已超200家。
通过打造产业联盟,不断打通产业的上、下游,上游广泛链接健康类、保险类的大型机构,与健康领域的核心互联网企业群如康复之家、某线下中医连锁企业、若干中高端体检机构等进行紧密合作,同时批量导入包括亚健康、慢性病、待康复等不同类型的最终用户群,下游盘活存量、提高行业内的交易效率,最终提升产业规模,融入大健康生态的产业闭环。
3)标准建设。在标准化体系建立方面,太极疗从一开始就联合了专业学者、权威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检测和康复机构,开展太极与健康的学术性试验研究。而不久前,由卫计委牵头,组织国内相关医疗机构进行运动处方的试验研究,入选的太极疗将以社会试点单位的身份率先进入运动处方的研究前沿。
看起来简单的跑步,如果方式不适宜可能会越跑越伤身,大热流行的全马、半马对多数人来说与其是对意志的挑战不如说是利大于弊的过度运动。太极拳学习不当虽没有什么副作用,浅则成为有形无神的太极操,但如果要收获充分的身心健康功效,学习门槛并不低,而且与教练对拳理的认知、教学水平、敬业态度高度相关。因此,太极疗组织了专业团队,打破各流派的门户之争,开始研发中立的教练分级认证、用户分级培训的系列标准化体系,以弥补行业服务的规范化空白。
同时,以学术高度为参照标杆的《太极疗》书稿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书稿将用实践和数据说话,占领太极健康的理论试验与学术制高点。
这些dirty work(脏、苦、累活)将是长期、艰苦的过程,但同时,每一砖、每一瓦积累起的竞争壁垒也将成为太极疗的核心优势。
2、创新传播
打破太极“老人拳”的传统社会观念非朝夕之功,且需要创新性的传播。太极疗积极尝试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互动、视频传播方式,打造太极年轻化、时尚化、审美化的新品牌形象,从传播方式的创新上为行业开拓增量市场。
太极疗开创了《名家讲坛》、《健康行》系列自制直播视频,在整合行业资源、树立行业口碑的同时,着重传播太极健康的理念。同时,颠覆性的系列宣传片也在紧密制作中,新颖、时尚的风格势必引领太极传播的破冰之旅。“太极疗,疗健康”的宣传语是太极行业体医结合理念的首发,如同可乐之于碳酸饮料、谷歌之于搜索引擎、苹果之于高品质手机,太极疗将抢位占据人们对太极健康的认知心智,成为太极拳运动处方、健康管理方案的品类名称。
3、快速试错
李小龙曾言“人不动我不动,人欲动我先动”,这是一种练者神往、已入化境的理想状态,但适度的战略超前是必须的。
朝夕万变的时代,面对未知的方向,太极疗采取的是小步疾走的快速迭代策略。技术产品上开发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太极拳供需平台,在C端、B端以不同方式推广,传播上尝试名家讲坛直播、健康行、网红训练营、趣味H5互动,编撰入门级基础功法及教练培训规范,并以全新的创意宣传新太极形象。不怕犯错、只怕不做,不怕试错、只怕错过,太极疗创始团队的职业经历决定了执行力在构想筑实过程中的高度重要性。
面对可能的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诚如政策所指“健康医疗旅游、体育医疗康复、医养结合、健康文化产业、中医药健康旅游,也包括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健康服务和产品,大力推动第三方诊断和独立实验室类机构以及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咨询服务等新业态的发展”,与保险业、旅游业、养老地产业的深度融合及在海量用户基础上发展的健康大数据研究,都是太极疗下一步将探索的具有极大想象空间的蓝海市场。
如今,经历了多种试错的太极疗,已初步摸索出了战略落地的可行路径。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挑战与机遇并存
行业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太极疗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样巨大。标准化体系的建成非朝夕之功,在推广、落地的过程中势必面临很多既得利益者的排斥;“老人拳、慢悠悠”的行业成见根深蒂固,太极拳的大众认知更新需要广泛联合自上而下的各方力量,更是长期化冰之旅;如同可口可乐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产品在人们日常饮用中的比例,太极疗的目标是将运动处方植入用户的医疗健康预算、健康运动、养生休闲的时间,面临着医药、保健品、其他健身休闲方式等替代品的竞争,而这需要一个长期的消费习惯培养和改变过程,就目前的社会现实而言,常态运动尚未成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
然而,新常态、供给侧、振兴传统、全民健身大体育、防治结合大健康、老龄化、新生代……,政策东风已劲吹,时局皆备不我待。如果说传统武术培训市场是个小池塘,大体育、大健康市场是万亿级的海洋,体医结合的市场则堪比千亿级的长江。面对即将到来的产业变革机遇,“人顺我背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太极疗将顺势而为、扬帆出海,谋求更快、更大的发展。
结语
人们往往高估一种趋势的短期效应,也总是低估它的长期影响。
《纲要》只是刚刚出炉,2014年的46号文也不过出台两年,从出台时的兴奋、激动,到现在的迷茫、低落,都没有逃离历史一再重演的相似规律——人们高看近两三年的变化,却小看五到八年的趋势。
虽然盈利模式仍待进一步的清晰化,战略落地过程中仍有未可知的若干变数,但“体育+医疗”的前方已是晨曦初露,即使脚下的路稍显模糊,但太极疗们所做的是坚定自己的方向,以既定的节奏披荆斩棘杀出一条先锋之路,等在前方的一定是属于敢于破局的勇者红利。
不管是体育创业还是医疗创业,市场或许仍停滞在喧哗落幕后的寒冬,出局、凋敝之声不绝于耳。天地不仁,四季更迭的生命起落不过是世之常态,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看到在寂静肃杀的寒天冻土下,来年高枝上的春花正在谦卑而坚韧地生长!
“太极拳是个宝,我这后半辈的好身体,就指着这唯一的保健品了”,拍摄结束后,刘仲民在太极疗的练习场地上,悠然地打起常练的拳路,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