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短短十六个字,生动地诠释了“不服老”三个字的含义。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迈向老龄化,“不服老”的老人也越来越多了。那么,有些人为何不能面对自己已经渐渐老去的事实呢,我们又该如何调整这种情绪呢?
“我还能再干几年”
“别看我年纪有点大了,身子骨和头脑却不输你们年轻人。 ”刚刚和公司签订了返聘合同的老罗对儿子说。为了显示自己不老,老罗坚持把头发染得乌黑,还经常抢着干家里的体力活儿。
老罗的同学苏阿姨退休后,就当起了志愿者,发挥余热。“我还能再干几年”是苏阿姨的口头禅。而且,苏阿姨接受起新兴事物,如电脑、网络、手机,速度也不慢。
更愿意乐观评估自己
“60岁并不是真的就进入了老年期。”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王大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人类的寿命逐渐延长,60—80岁的人可以称之为“年轻老年人”;人到了80岁以后,其认知功能才会明显衰退。“所以,对那些刚60岁的人来讲,是有条件不服老的。”王大华说。苏阿姨也表示:“我要活到老,奉献到老。”他们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人生,给人“不服老”的感觉。
虽然如此,但与二三十岁的人相比,60岁毕竟已经开始了身心的衰退,白发越来越多,体力也不同以往,各种疾病的侵袭频繁。这使他们的自尊越来越强,更希望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同。“我们不希望因为年龄的变化,而失去社会地位、变成废物,我们还要发挥预热,展现自己的价值。”老罗坚定地说。每当面对负面问题,他们更倾向于乐观估计自己,试图展示一个好状态给身边的人看,这也导致了不服老。
做事应量力而行
王大华说,既然衰老了,我们就要量力而行。有能力、有精力的,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感到逐渐力不从心的,就应尽快调整生活重心。
“我们以往的生活重心是工作。但当我们逐渐老去,终于有机会也有必要让自己歇一歇,放松一下了。”此时此刻,我们就要学会把重心转移到家庭上,与家人游山玩水、钓鱼、下棋、读书,悠然自得。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平衡,而不是只一味地拒绝衰老。”王大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