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打了预防针后发烧,手脚都出了皮疹,医生说只是接种反应,但幼儿园说可能是手足口病不给上学……”“孩子拉肚子去看急诊,但是急诊室很多看起来像是手足口病的孩子,万一把我的孩子传染了怎么办?”连日来,羊城晚报接到大量家长关于手足口病的报料、咨询电话,为了给读者解惑答疑,本报记者昨天下午采访了多位临床、防疫专家和医疗行政人员。
儿科接诊:家长紧张过度
“手足口病是临床常见病,今年我们医院接收到的门诊急诊病例与往年差不多,目前还没有发现由EV71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病例,家长无须过度紧张。 ”昨天下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处处长刘全木梁在专科门诊出诊时,耐心地向一群过度紧张的幼儿家属解释———这名三岁男孩因为普通的感冒咳嗽,昨天凌晨、上午、下午三次被带到该院挂号看病,病童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家总动员,把刘全木梁围得水泄不通。
“刘主任,为什么孩子退烧了,咳嗽却加重了?”“我明明看到他的喉咙很红,怎么不是手足口病?”“报纸上登的安徽和佛山的病例都走得很急……请您再仔细查一查,孩子今天很想睡觉,会不会是得了手足口病的脑膜炎并发症?”“可不可以请您出张证明,托儿所一听说发烧就不给他去上课了……”
面对这群紧张兮兮的家长,刘全木梁只好细细解释:很多普通感冒的孩子,慢慢退烧后咳嗽会加重,这是正常现象;喉咙充血是感冒咳嗽的常见体征,手足口病除了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外,手掌或脚掌部还会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会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这名患童并没有上述体征,达不到临床诊断的标准;孩子吃的感冒药本身就有嗜睡的副作用,并非脑膜炎……
“我今天下午已经向很多批家长这样解释了。”刘全木梁告诉记者,手足口病一直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但是今年由于媒体过度报道,导致家长过度紧张,这几天门诊和急诊的医生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做解释工作。
刘全木梁告诉记者,由于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一共有10种之多,成年人一般均在其婴幼儿阶段已经悉数感染过全部病毒并自发产生抗体,所以该疾病一般不会导致成年人患病。但从传染性疾病预防角度来看,家长可能感染病毒并不发病,但却将病毒传播给孩子,因此也应注意个人卫生,熟记15字防控口诀———“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广州监测:未见危重病例
广州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前天下午介绍,手足口病的疫情发布权在广东省卫生厅,广州不另行发布。但据监测,今年广州市发生的手足口病病例与往年差不多,以散发病例为主,少数幼儿园有3名以上的聚集病例。到5月4日为止,广州市未出现危重、死亡病例,除了从化有一例患儿曾经住院治疗外,其他患儿均病情较轻,无需住院治疗。广州市目前还没有报告由EV71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病例。
广州市儿童医院院长龚四堂指出,目前该院每天平均接诊手足口病病例数约30多名,占每日5000多名门诊量的比例还是比较低,今年医院就诊患儿数量与去年相比没有明显增多。
据介绍,广州市二级以上医院都可收治手足口病,目前很大一部分收治于市儿童医院。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并不复杂,往常都是医生直接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就可上报,治疗则以对症治疗为主,没有特效药。
专家指出,手足口病有多种病原体,EV71是其中一种,绝大多数病例一个星期内可以自愈,而由EV71引起的重症病例比例较大,主要是引起重症脑干脑炎,导致呼吸中枢衰竭。但绝大多数临床医院不具备EV71肠道病毒检测的条件,目前仅广东省疾病控制中心、广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和广州市儿童医院个别单位可以进行。
专家称发病一周传染性最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全球性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顾问、广东省疾病控制中心主任医师许锐恒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介绍,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组(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EV71感染引起的病例,病情较重,出现合并症较多。EV71 脑炎可致命,马来西亚1997年和台湾1998年的手足口病爆发就出现过脑膜炎致死病例。
许锐恒指出,感染病毒到出现症状(通常第一症状是发热)的时间一般为3~7天 ,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由于手足口病不像脊髓灰质炎和乙型肝炎那样有疫苗预防,因此要有效预防手足口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最为重要。
家长应确保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餐前和如厕后,用肥皂洗净双手;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掩住口鼻;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不要与他人共享同一份食物或共饮同一杯饮料。污染物和被污染的表面需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患上手足口病的儿童在水泡未彻底干涸及结痂之前,应留在家中。患儿在这段期间应避免同其他孩童接触,不应该上学或去托儿所,直至康复为止。家长不应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或人多的地方。
我国1981年曾报告手足口病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年~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973年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年~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 71、Cox A16病毒均有分离。
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月~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
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中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十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
感染EV71手足口病病情最重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这次安徽阜阳暴发的疫情和广东佛山高明的两例死亡病例,均为EV71引起。其他病毒引起的婴幼儿患者,大多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因此人一生中可感染多种类型的肠道病毒,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刷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
临床特征:发热手足口部疱疹
临床诊断: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预防措施:居室通风常常洗手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员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