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5月13日,救援人员在四川省都江堰市抢救受伤小学生。

  7.8级的地震,相当于300多颗1945年美国投在广岛的原子弹释放的能量。如今,这样的灾难又发生了,全世界的民众为此揪心、哭泣。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7.8级地震,瞬间夺去了成千上万的生命。截至15日11时,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共报告死亡人数14866人,25788人被废墟掩埋。由于交通受阻、通讯中断,1405人仍杳无音信……

  灾情发生后,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从政府到百姓都行动起来,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截至发稿前,中央财政紧急拨款11.1亿元,民政部调拨救灾帐篷12758顶。全国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8.77亿元。面对天灾,除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外,老百姓应从中领悟什么,学会哪些自我保护技能?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连线了地震、急救方面的专家。

  各界人士并肩抗灾

  这是一场难以预料的灾难。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约900名孩子被埋在了一座倒塌的教学楼里。绵竹市汉旺镇两所学校倒塌,至少有200人被埋。在受灾特别严重的北川县老县城,80%以上的建筑物因地震垮塌,县城周边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一位从汶川县映秀镇逃难至都江堰的男子接受采访时称:“我看见紫坪铺水库水位猛涨,山上的村庄在泥石流中瞬间消失,太可怕了!”汶川县县委书记王斌通过卫星电话,哽咽地说,汶川县威州、绵虒地区房屋大部分倒塌,县城3万余人在避难场所不敢回家。

  有人称,这次地震是自唐山大地震后,对中国的又一次重大考验。此次抗震救灾中,中国政府和百姓临危不惧、团结互助的精神令人振奋。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温家宝总理则立即动身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在都江堰市中医院5层旧楼废墟前,66岁的温总理躬身爬上断墙,拿着扩音器喊话:“大家再坚持一下,部队正在抢救你们。”脚下传来微弱回应,废墟里还掩埋着100多名病人和医院职工。救灾过程中,温总理强调,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他同时指出,山可以移动,但动摇不了广大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水可以阻断,但阻断不了香港和内地的同胞之情,无论何种方式的支援和帮助我们都表示感谢。

  此外,武警部队、医务人员等也奔赴灾区,参与救援。13日23时15分,武警驻川某师200人行军90公里,到达汶川县,成为第一支到该地的抢险救灾队伍。截至14日17时,卫生部已组织1700余名医务人员抵达灾区。

  在汶川蓥华镇中学救援现场,一名中年男子奋力地和救援人员一起营救孩子,他就是该校的康校长。据了解,康校长的岳父就在这次地震中丧生。得知这一消息时,他愣了一下,擦了把眼泪,说“知道了”,然后继续救助学生。他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没救出来,我就不会撤离现场!”

  地震当晚,在紧挨震中的成都,大家看到的不是惶恐与混乱,而是一支支长达数百米自发组成的街头献血队伍,其中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在北京、上海、唐山等城市,市民们纷纷走上街头采血车,踊跃献血。湖南省长沙市所有采血车全部出动,一天的采血量大概是平时的6倍。14日上午10时,带着北京人民无限牵挂与关爱的6000袋血液运往首都机场送往四川。此外,在不少城市,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门口也摆上了募捐箱。截至14日16时50分,北京市民已募集善款2768.75万元。这几天,成都数百位的哥开着车急速向都江堰灾区驶去。因为他们得知伤员很多,但运输力量不够,于是自发赶去援助。武汉等地的市民则聚集在中心广场,点燃蜡烛,为灾区人民祈福。

  网络上,人们为死者默哀,为伤者祈祷,更多的人开始捐钱捐物。一名加拿大网友说:“身在国外,但心系祖国。天灾面前总是有想哭的感觉。现在才发现自己对祖国,对我们这个13亿人的大家庭的热爱和眷恋。”

  地震来时如何逃生

  此次汶川地震,让这个看似遥远的天灾,顷刻来到了我们身边。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原副局长何永年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地震是由于岩石圈的岩层突然破裂释放出的能量引起的,可算是破坏性最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7.8级地震相当于300多颗1945年美国投在广岛的原子弹释放的能量。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发生数百万次地震。在中国,20世纪以来,6级以上地震发生655次,7—9.9级地震发生98次,7级以上地震约占全球同级地震的l0%。死亡人数年均2000—3000人,经济损失年均10亿至20亿元。

  何永年告诉记者,我国有41%的国土和许多大中城市处在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区。其次,城市大多数建筑物抗震能力不足。此外,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口及密度的增加,也增加了城市在应对地震方面的脆弱性。因此,在地震来临时如何自救,是每个老百姓必须具备的知识。

  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何钟琦指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95%以上由各类建筑物的破坏引起,致死原因主要是房顶塌落和灰尘呛闷。而地震中的逃生则分为技能逃生、求助逃生和器械逃生。中国灾难防御协会网站刊文指出,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的时间。此时应保持冷静,在12秒内正确避难。

  在家里时发生地震。首先要做的是保持镇定,如果你所处的房屋不是危房,建议就地躲藏,静观其变。何永年告诉记者,许多震例表明,强烈地震时有不少人就是因惊慌失措往外跑,结果不幸被楼上倒下来的东西砸伤、砸死。但如果住的是平房,且离门很近,则应在12秒钟内冲出门外。

  躲藏前,应先关掉煤气和电源,然后躲到承重墙墙根等处。因为房屋倒塌后,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包括坚固家具边、内墙墙根、厨房等空间小的地方。根据各国专家总结的经验,躲在家具底下受伤甚至残废的可能性更高;而选择桌边、床边、墙角等“生命三角区”更为安全。此外,躲避时千万别靠近窗边或跑到阳台上,这两个地方最危险。

  躲避过程中,保持身体蹲下或坐下,身子蜷曲,尽量缩小自身占有空间;抓住桌腿等牢固物体;最好能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过后,可从建筑物迅速撤退到室外空地上。在路线的选择上,应选择楼梯,千万别乘电梯。

  在公共场所时发生地震。应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慌乱地涌向出口,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在商场、书店、地铁等场所时,应选择结实的柱子边或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远离玻璃橱窗、柜台或其他危险物品。

  在户外发生地震。应选择开阔地点蹲下或趴下,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避开楼房、水塔、立交桥等建筑物;远离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危险物、悬挂物;避开狭窄街道、危墙等场所。如果正在开车,建议把车停在路边,选择步行。如果在野外,要避开山脚、陡崖等,以防山崩、泥石流滑坡;在海边,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地方转移,以避免可能发生的海啸。

  在学校、写字楼里发生地震。不要马上往外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桌子下面。待地震过后,再向室外转移。在室外操场等地,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地震时,还可能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果遇到火灾,要立刻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摇晃停止后,再向安全地方转移。转移时要弯腰或匍匐、逆风而行。如果出现有毒气体泄漏,也应同火灾时一样,用湿布掩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灾后救助要身心兼顾

  地震过后的救助同样重要,专家们指出,这主要包括外伤、心理,以及防止可能到来的疫情等次生灾害。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分会主任委员李宗浩介绍说,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何钟琦建议,对外出血等开放性创伤,应用手指按住动脉;如果旁边有绳子或皮带,要用其捆住流血动脉,并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作简单固定后再运转。遇到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

  俗话说,“大灾之后有大疫”。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医疗队成员、重庆新桥医院急诊科主任史忠教授指出,地震灾后应特别注意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经接触和土壤传播的疾病的预防。在受灾期间,主要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露宿时,暴露的皮肤最好涂抹防蚊油。“灾区群众应注意,别让破损伤口与土壤直接接触。如果条件允许,应给皮肤破损的人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伤口进行清创缝合,严重的送医院救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岳麟表示,还要注意饮用水卫生。“地震后供水除细菌性和化学性污染外,还存在尸碱中毒危险。所以,应尽快清除水源周围尸体,对局部环境进行认真的漂白粉消毒。”

  一场重大灾难,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创伤同样不容忽视。美国“9·11”恐怖袭击一周年时的一项调查显示,仍有70%的美国人表示未从当时的心理创伤中摆脱出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学博士王丽颖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正在待命,随时准备奔赴灾区进行心理干预。“面对灾难,当事人主要会出现两种心理。一种是精神上异常的兴奋,表现为惊恐、害怕等;另一种则是精神抑制,表现为麻木等。”即便这些情绪日后平复了,他们也可能从此认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不可预期的”。因为灾难打乱了之前的所有生活模式。

  王丽颖指出,这一方面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心理干预,“首先满足受灾人员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给他们以安全感;一段时间后,要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明白,‘有些事的确不可控制,但并非所有的事都如此’。”而对于非当事人来说,重大的灾难同样会影响他们的心理。“比如大部分人会因此感叹,‘生命是脆弱的’;有些人会压抑,甚至焦虑。灾难过后,人们的精神会在一定时间内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容易作出夸大危险性的心理暗示。”此时,可多做深呼吸,调整情绪;将自己的感受及时跟亲人或朋友沟通倾诉;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加强和同事的沟通、交流。

  急救意识、硬件设施仍需加强

  尽管在此次地震面前,各界都做出了及时的反应,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何永年认为,从这次情况看,不少民众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意识还需加强。“1989年美国北加州7.2级地震,8万人集中在旧金山的一座大型体育场内,地震的强烈震撼没有造成场内观众的慌乱,也没造成任何伤亡,这与民众素质、应急指挥不无关系。”何钟琦则表示,应把灾难意识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培养识字能力一样。

  首先,提高民众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持镇静的素质。何永年指出,如果地震发生时茫然失措,甚至从高楼上直接跳下去,那就全完了。在日本,由于从孩提时就接受过相关培训,因此灾难来临,人们大多表现得很镇静,能迅速判断自己该怎么逃,逃到什么场所。

  其次,硬件设施。政府对事故灾害,要有预案,将组织、物质、设施的准备做充分。在北京,地面上已建有40多个避难场所,是很好的开头,但相对于城市总人口来说,仍有不足。

  最后,加强逃生、避险知识宣传。何永年说,与国外比,我国公民这方面还有欠缺。比如宾馆客房的门后大多有疏散路线图,中国人一般不太关注,但外国人进门第一件事就会去看。“这就需要开展科普教育,举办各种讲座。最重要的是从娃娃抓起,建立更多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科普宣传教育场所。”美国的儿童灾难自救教育计划,就生动而详细地介绍包括地震、飓风等重大自然灾难发生时的自救常识。如列出了一个家庭在紧急情况发生时需准备必要物资,包括:一张记录家庭成员姓名、住址、生日、医疗信息的清单,可供3天之需的水和食物,收音机,手电筒,电池,哨子,保暖衣物等。据美联社报道,有关文字材料已被送至全美各地的教师手中,政府还斥资进行了广告宣传。而在日本,即便孩子也说得出,地铁里应如何开紧急门,如何逃出去。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