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5月20日电(王新文、汤宏、肖鑫)第二军医大学由221名专家组成的7支医疗队,在四川抗震救灾一线救死扶伤、奋力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被灾区群众亲切地誉为生命的“守护神”。
拯救,在勇闯禁区中进行
17日17时,第二军医大学驻安县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中心,接来了1名因地震导致颈部受伤、即将全身瘫痪的危重病人。
56岁的付利华在地震时不幸被砖头砸伤颈椎,当时就几近瘫痪。当第6天被救出时,他的身体极度虚弱。
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颈椎手术的风险极大。没有影像检查设备,没有核磁共振,只能完全凭技术和经验来判断伤病部位,很难保证手术的精确性;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实施这种手术都需要输血准备,但在灾区,没有可靠血液来源,一旦出现大出血,病人就有生命危险!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病人已接近完全瘫痪,胸部以下知觉接近丧失,再不进行手术,高位截瘫将无法避免……
为了挽救付利华,医疗队叶晓健教授在认真分析了手术条件后,决定勇闯禁区。
在麻醉科的协助下,他们经过2个多小时的努力,成功完成了手术。
在现场指挥救助的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张雁灵透露:据专家初步判定,这例手术是世界罕见的野战条件下全麻醉急诊颈椎手术。
手术,在暴雨前紧急实施
17日19时29分。1名幸存者被紧急送往医疗救护中心。
这名在废墟中生存了5天的幸存者被一线官兵救出后,辗转10多个小时后到达医疗队。由于几天没有正常饮食,加上多处受伤,他已处于休克早期。
医生在检查中发现,伤员脸部、胸部及双上肢全身多处皮肤擦伤,皮下淤血。双小腿皮肤、软组织大面积挫伤,肌腱、筋膜组织及骨外露,分泌物多,大脚趾几乎脱落,急需实施综合手术。
但病人血压偏低,心率偏高。是就地救治,还是后送绵阳?这时已经是晚上,根据预报当晚有雷雨及余震,并可能有泥石流发生,后送路途遥远,途中安全无法保证。
时间就是生命。医疗队成员经集体研究决定就地抢救。骨科、麻醉科密切合作,边麻醉、边抗休克。胸外科、耳鼻喉科和骨科医师分两组同时手术。
19时35分,手术开始。无影灯下,大家分工有序、分秒必争;手术室外,心内科医师已做好术后的循环管理准备,护士长安排好了术后重症护理。
21时,手术圆满结束。
病人醒来后,迫切地想硬撑着坐起来感谢救命恩人。队长钟海忠忙扶住伤员,安慰道:“赶快躺下,好好休息。腿保住了!”病人流着泪说:“谢谢恩人解放军!”
不一会儿,一场暴雨降临了。
生命,在危难中顺利诞生
18日中午,一名孕妇被紧急送至医疗救护中心。
这名孕妇在安县多家医院辗转,均被告知因灾后条件有限、无法实施手术,家属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救护中心。
医疗一队副队长毕建威、妇产科医师贺茜对孕妇仔细检查后,认为她破水多天,且胎心较弱,如发生宫内感染,不仅有丧失子宫的危险,甚至可能危及她和胎儿的生命。医疗队经研究并报告抗震救灾医疗队前线总指挥部后决定:立即就地救治,施行手术。
接生或剖宫产,在正规医院算不上什么,但在医疗条件很不完备的野战医疗所,确保母婴安全难度很大。
13时40分,手术开始。安县室外气温高达30摄氏度,军用帐篷搭建的手术室像个蒸笼。
手术室内,医疗队员分工有序,争分夺秒;手术室外,孕妇丈夫看着酷暑中忙碌的军医们非常感动。他对护士说:“这个孩子如果是儿子,就叫潘长海,如果是女儿,就叫潘海欣,让他(她)一辈子记住是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军医救了自己。”
13时48分,小女孩顺利剖出。在手术室外的父亲激动地说:“感谢解放军同志,感谢第二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