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午11时10分,马元江被抬上担架送上去成都直升机。
在废墟里呆了178小时22分钟的马元江,正朝着他的生命奇迹迈出一大步。
“真是一个奇迹。”自昨晚一直守护着他的第三军医大学新侨医院护士长罗春梅,感叹不已:“这7天里,他几乎没有进过一滴水,没有进过一粒米。 难以想象。”
因为刚刚获救身体极度虚弱,记者没有采访马元江,所以无法详尽地知道,这7天里,他究竟是靠什么挺过这身体极限。但是,仅从我们的所见所闻,已经看到:每一个生命奇迹的背后,其实是一幅幅动人画面……
18日晚:同事虞锦华的获救,让孤独与黑暗中的他,既振奋,也低落
18日晚,随着虞锦华被迫施行了双小腿截肢脱离废墟后,被埋在虞锦华下层的马元江,情绪突然波动起来,一会儿振奋,一会儿低落。
虞锦华与马元江,同为映秀镇映秀湾水电总厂的同事。马元江在二楼办公,可是,当大楼塌陷,马被埋在十几米以下的深处,不断的呼救中,他得知虞锦华就在自己头上不远处。
黑暗与孤独中,他们靠着话语来相互鼓励。千万不能睡觉,一睡可能就永远睁不开眼了——31岁的发电部主任马元江一次次鼓励着小虞,也提醒着自己。
小虞是在5月16日被山东救援总队救援人员发现的。马元江在5月18日下午被发现。
被埋在更深处的马元江,是怎样的心情?从他后来跟志愿者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情绪十分复杂。一会儿,觉得离自己被解救进了一步,一会儿,又担心自己的救援难度更大,生命无望。
他绝望过。妻子也在同一个厂工作,但直到现在,仍没有下落。他也想放弃,但是,活着,亲自去找妻子——这样的意志,竟支撑他在滴水未进和未食一粒米的情形下,挺到了第七天。
19日深夜:决不放弃最后一丝生命气息
已近半夜,倒塌了的水电总厂大楼废墟前,靠临时发电机撑起的灯光,还在照射着。
此时,距马元江被埋在废墟中的时间,已经178个小时了。
由于楼房立柱、楼板厚重坚固,救援依然困难重重。救援队员利用风镐、液压钳等先进救援设备,冒着恶臭和余震的危险,一点一点深入,一厘米一厘米推进。
但没有人想到过要放弃。
他究竟靠什么来维持着生命?人的意志竟有如此的坚强?此时,闻讯赶来的不少救援人员和灾区群众,屏住呼吸,为马元江加油。
救援的空间实在太小,加上天气升温,体力消耗十分巨大。但,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下,上百人次的换防、内攻,终于凿开近10米的水泥钢筋通道。
19日21时左右,抢险队员才终于看见并触摸到马元江。马元江在废墟里终于首次吸食了救险队员送的营养水。
20日零时50分,解救出来的马元江,双眼立即被蒙上纱布,送往新侨医院在镇上的“临时病房”采取紧急处理。虽然此时的他还比较清醒,但是,全身极度虚弱,左手臂也面临着截肢的可能。需要立即送到条件好的医院。骨科教授王卫东亲自制定方案,护士长罗春梅一宿没合眼,她又忙着为马元江清创处理、监测指标。
20日清晨6时:一声轻轻的“他好吗”,竟让双眼蒙着纱布的马元江激动起来
山区的晨雾刚刚淡去,一位个头小小,看上去不到20岁的男子,轻缓地走了进来。在门口探探,悄悄地问罗春梅:“他好吗?”
这个被许多队友称作“小猴子”的人,是3天前在路上刚加入到四川共青团志愿队队伍中的,名叫尹春龙。
就这三个字,已经让病床上的马元江动了起来。他不顾心率的加快,努力着说了句:是小尹吗?你快把电话给我留下,等我好了以后,一定要去感谢你们。
这些带着四川口音、安徽口音和陕西口音的志愿者,在虞锦华截肢救出后,就一直陪伴着他,他们的声音对于马元江来说,太熟悉了。
“我想感谢的人太多了。”清醒的时候,马元江对罗春梅说。“他们给了我生的机会。但是,我却特别想看看那些声音背后的人,因为,我听说他们只是一群和我一样的志愿者。”
20日中午11时: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孙大发安排直升机送马元江走,抢争每一秒钟
经过晚上的现场救治,马元江的生命体征比刚刚救援出来的时候,明显稳定好转。体温不再那么凉,但也有了低烧的征兆。
按照计划,当天马元江将乘坐直升机转运到成都。上午,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孙大发乘坐直升机前来映秀镇慰问和看望医疗队员时,得知了马元江的事,正准备赶赴下一个震区点的他,立即表示,直升机先送马元江走,早一秒钟是一秒钟,治病要紧。
几分钟后,载着马元江的直升机迅速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