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以及他们的父母将成为“5·12”地震过后心理干预的重点对象。
有些孩子拒绝与人交流,目光空洞;有些家庭同时失去2个孩子,父母、老人精神受到巨大打击,已经出现神情恍惚、不吃不睡的症状,这些人亟需危机干预。 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林紫表示,青少年幸存者受到心理冲击和出现应激反应的情况严重而且普遍,青少年的成熟度还很低,生活经验不够,抗压能力也比较弱。此次地震学校人员伤亡情况严重而且集中,如果不及时干预,集体情绪的扩散蔓延将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影响。
“爸妈很快就会来找我”
汶川大地震中的孤儿刘小桦的故事触动了亿万国人的心。5月13日夜,温总理在绵阳九洲体育馆,带着硬咽叮嘱这位不断哭泣的羌族孤儿。我们不知道,这次灾难会在这个12岁的小女孩心里留下多大的心灵创伤。三天后,当她在绵阳市社会福利院见到记者时,还是不断地重复着这样一句话:“爸妈很快就会来找我的,他们正在翻山过来找我。”这份不可能实现的等待,已经成为孩子的心理支撑。
刘小桦亲眼目睹了同学、老师从求生的呼救到绝望的呻吟到悄无声息的死亡过程,后来又得知外婆、弟弟的死讯。虽然已得知父母遇难,但小桦一直都拒绝接受这个事实。据医治刘小桦的心理医生说,她具有典型的复合型精神创伤特征,具体表现为返回(灾难现场)、惊恐、哭泣、恍惚、错乱、极度紧张、高度警觉、梦呓(快逃快逃)。
干预不及时就是一生的阴影
孩子无论身体还是心灵都比成人更脆弱。
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生单怀海说,经历灾难时,成人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可能包含了个人经验与理解的因素,而儿童的心理创伤则直接来源于他看到的和听到的:教室轰然倒塌、父母被压在废墟之下、哭喊、鲜血与死亡。这些强烈刺激后孩子的反应比较单调:通常就是不停哭闹或者不开口说话。而倘若心理辅导只是进行抚慰,虽然能暂时平复激烈的情绪,但并没有有效干预孩子的心理问题。因为灾难还会对孩子造成慢性的、长期的心理影响,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才能降低这些慢性心理疾病的发生几率。
单医生强调,危机干预不仅要及时,而且对每个孩子都要进行!由于慢性的心理症状潜伏期长,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一开始看来并不明显,可一旦忽略就会错过最佳干预时期。所以,对每个亲历灾难的灾区儿童,都要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让他们把地震时看到的情景、家人的状况都说出来,一方面是种宣泄,另一方面在表达的过程中观察他们的语言、行为是否有异常的迹象,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此后才能针对地进行认知治疗或者使用药物。
沟通可能会相当困难,许多孩子因为恐惧会拒绝去回忆。地震孤儿小桦就对心理治疗时的交谈产生了“阻抗”。一谈到遇难的弟弟,小桦一下子像崩溃了一样,浑身开始抽搐,把头埋到膝盖下。看似残忍,但治疗必须继续,鼓励孩子把情况描述出来。如果选择逃避,不敢去面对,看起来可能什么事都没有,实际上心灵已经产生了巨大的阴影。
民间心理专家自费赴灾区安抚学生
其实在地震灾区,还有数千像小桦这样的孩子,他们亲眼目睹灭顶之灾的降临、家人与同学的死亡,这在他们心中已经刻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心理专家呼吁,在挽救了这些孩子的生命、治愈了他们受伤的身体之后,别忘了拯救他们同样重伤的心灵。
5月15日,申城首支民间机构组织的心理专家队伍自费出发前往成都,驻扎之后,他们一方面对灾民进行评估,一方面为部分受灾的师生、家长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这支队伍总共6人,由曾经参加过台湾“9·21”地震心理援助的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许见声带队。据悉,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已和台湾心理专家廖炳煌合作,昨天,他们开始对报名参加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危机干预培训。此外,还有包括上海心理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高校心理协会、晓霆成长中心等多家机构正在对志愿者们进行专业培训,志愿者将在接下来的半年内轮流前往灾区,为灾民进行有计划的心理辅导。此外,更多的心理咨询志愿者将留在上海,为即将回来的医护人员和在沪四川籍人员进行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