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战地日记之一:灾情无情人有情
时间:2005年5月13日
地点:德阳市人民医院
天空依然下着大雨。
作为全军系统第一只派往灾区腹地的医疗救护队,我们在等待具体的行军和作战命令。行军途中,方接到总部指示,由于受灾最为惨烈的汶川地区交通不便,无法进入,都江堰地区将得到成都各医院支援,我部奉命赶往受灾重镇--德阳。经过一夜的风雨兼程,我们全体37名医疗救护队队员携带着数十万元的战备救援物质,于凌晨6点到达德阳市人民医院,第一时间出现在医院急救大厅。 由于昨日过度的疲劳和连夜旅途的颠簸,疲倦写在每个人脸上。德阳市人民医院赵鲁平院长和医务科长亲自到大门口迎接我们,第一句话就是"可把你们盼来了!"。乍闻此言,一股热流袭上心头。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急救大厅里挤满的伤员,或站或坐或倚靠,不论是伤员,还是平民,都衣衫褴褛,形同乞丐。眼见他们暴露的伤口,破烂的衣裤,满身的血迹,无助的表情,耳闻他们痛苦的呻吟,心底顿觉一阵酸楚。全体医护人员群激昂,纷纷请命,要求立即展开救护。在医疗队领导和当地医院的统一安排下,我们迅速补充了体力,立即进入了各自阵地,7:30,救护行动正式启动。
为迅速达到救治目的,又不遗漏伤员,指挥组决定先对伤员进行全面快速检诊,以确认伤情严重程度和诊治顺序。全体救护队员按建制分成了三个小组,在队领导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对所有伤员进行了系统巡查。经过仔细询问伤情和查体,及时拟定了检查项目和手术顺序。
8:30,按照各专家的专业划分,我们分散进入相应阵地。由于余震不断,给救治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大手术只能同时展开两个手术间,4个手术台。对此,赵副校长带领指挥组,对整个医疗队队伍进行了调整,确定了"空人不空台"的原则,手术、麻醉和护理人员实行轮台制,采取车轮战法,以保证手术的进度。救护队队长郭继卫大校与校本部的西南医院取得联系,请求紧急征调西南医院手术车,以加强手术力量。全体同志迅速进入三块主要阵地,小部分同志负责指挥伤病员的检诊工作,以使其能以最快速度到达相应治疗区域。一部分外科大夫加强到门诊手术扩缝室,完成简单的清创和小型一期手术。主力部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进驻门诊和急诊两个手术室,进行危重伤员的紧急救治。
随着一批批伤员的送达,救治工作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们脑海里充斥着一个信念:绝不放弃一条生命,不舍弃一个肢体!医务人员轮班上台,插空休息,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救治工作一直持续到深夜,成功打响德阳救护工作第一枪。
抗震救灾战地日记之二:珍爱生命,我们携手同行
时间:5月14日
地点:德阳市人民医院
德阳,地处中国西部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在德阳抢险救灾的这几天,是我们全体医疗队员经历洗礼的日子,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在大自然露出的狰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无论你多伟大,不管你多富有,任由你多强壮,也无法抗拒自然的摧残和生死的轮回。在告别死难同胞的那一刻,在截下美貌少女双腿的那一瞬间,在封闭柔弱无助的幼童双眼的一刹那,你是铁打的汉子,也难抑心中的酸楚。工作当天,我们处置的伤员已达上千人,先是颅脑损伤、骨伤和腹部外伤,随着从坍塌处挖出的伤员增多,病情转为以挤压伤为主,一个上午不得已截除了12条肢体。
大爱无声。所幸的是,越是恶劣的环境,越是残酷的折磨,越能激发出人性的善和爱,此刻,浴火的德阳,处处充满浓浓爱意,盛开着璀灿的人性鲜花。许多社会人士自发地加入到自愿者行列,义务运送看护伤员,不管多苦多累从无退缩,四面八方的人们送来了大量药品、干粮、被服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私家车和出租车加入到义务交通的队伍,餐馆老板无偿送来了可口饭菜,电信公司提供了免费电话服务!医务人员的责任更是淋漓凸显,他们夜以继日地连续工作数十小时,不管病员多脏、伤情多重,不管时间多晚,自己多苦多累,不管余震有多危险,只要有伤病员送到,抢救就从不中断!有了政府强有力的领导,背靠全社会的支持,我们战天斗地抗地震,誓与天公试比拼。我们坚信:胜利属于全体中国人民!
抗震救灾战地日记之三:医疗队来了洋外援
时间:5月14日
地点:德阳市人民医院
连日来,在地处地震灾区腹地的德阳人民医院急诊大厅的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的救护队伍里,还活跃着几个高鼻梁、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朋友,显得格外抢眼,他们就是医疗队的洋外援,来自美国的史杰明、丹尼尔和迈克。
27岁的史杰明和丹尼尔是美国微软公司的程序设计师,24岁的迈克是史杰明的表弟,今年刚大学毕业,三人对中国文化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强烈的好奇,多次结伴同行,游历了许多中国城市和名山大川,纯朴善良的中国人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行,三人自九寨沟旅游归来,途经德阳停留,不料却遭遇了汶川大地震。幸运的是,三人在此次地震中均毫发无损。
看到原本美好的家园,令人神往的天府之国,顷刻间变成一堆废墟瓦砾,到处尘烟四起.地震给灾区人民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深深地触动了他们,而中国政府及人民对地震做出的迅速反应,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精神也使他们深受感动。地震后的次日凌晨,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历经长途跋涉,第一时间抵达了德阳,未来得急作片刻的休息,便立即展开了伤员救护工作。解放军和当地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国难的举动也激起了三位外国友人的共鸣,他们主动请缨,要求加入医疗队,为救护工作提供能所力及的帮助。在两天多的救治工作中,尽管语言交流非常困难,三位外国友人还是借助手势和肢体语言与病员展开交流,干起活来真不含糊,抬送担架、喂送食水、擦洗伤口、维持秩序,事事都有板有眼,脏活累活粗活样样抢在前头,照顾病员却细致入微。有位感染伤者因未及时清而引起坏死,很大的恶臭,老远都能闻到,迈克硬是自始至终将其洗的干干净净,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这一举动被很多人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两天多的相处,我们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真正地体会到爱是没有国界的.临别之际,大家都有点依依不舍,健谈的史杰明显得有点哽咽,一再强调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和团结互助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并希望有机会再来中国.他们衷心地祝愿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中国人民一路走好,全世界人民的友谊天长地久。
抗震救灾战地日记之四:绝不放弃这只胳膊
时间:5月15日
地点:德阳市人民医院
5月13日深夜10点过,手术室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吵嚷,一位6岁的小女孩被抱进了手术室,她叫小红(化名),来自绵竹县汉旺镇一个幼儿园。地震当天,他们全园120余名小朋友只有三人幸存,她是从废墟中被人挖出来的,但不幸的是上肢被压砸长达30小时。推送进来的时候,小红已陷入昏迷,血压很低,尿量不到50ml,尿呈酱油色,右上肢已经略显乌黑,触之冰凉,感觉、运动及反射消失,表面布满张力性水泡,X片见右肱骨骨折。挤压综合征、休克、肾衰、骨折数种危险一齐袭向这个幼小的生命。怎么办,残酷的现实摆在医务人员面前。先抗感染,小红将不可避免地承受截肢所带来的终身痛苦;先行手术,休克可能无法控制,即或这样,截肢的可能性依然很大。时不我待,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队长、西南医院副院长郭继卫大校果断下达了作战命令:"想尽一切办法,尽一切力量,既要保住生命,又要保住胳膊!"
据此,医疗队迅速成立了由王序全教授、鲁开智教授、陈华教授、李龙坤教授、唐波主治医师、杨明友主治医师、陈小莉主管护师、游春梅护师组成的强大救治小组,制定出了"边抗休克抗感染,边手术"的作战方案。没有器械,就用钳子代替骨钳,一点一点地咬;没有药品,就从行军帐篷里扛来了自带的紧急用药;没有血源,现场自愿者主动献出了自己的鲜血。鲁开智教授迅速为患者行颈静脉穿刺,建立输液通道,并时刻守护在监护仪旁,寸步不离,经过充分的补血、补液、利尿、扩容、纠酸、脱水、支持和激素保护等强有力的综合治疗,患儿的血压逐渐趋于平稳,尿量逐渐增多,并趋于清亮。与此同时,胳膊保卫战也在台上同步打响。王序全教授果断切开了张力较高的上臂、前臂和手掌,顺势切开所有筋膜,小心翼翼地搜索并捡出了所有碎裂的骨片,随后又仔细查看了所有肌肉的色泽和血供情况,确认无误后,用止血钳咬除了多余的骨刺,并将断面磨平。为避免伤及神经,陈小莉还特地找来了小手电,随时照射手术视野,直到术程结束。陈华教授在台上还不忘随时揉搓患肢,以尽量加快血液循环,促进其恢复。经过1小时多的奋战,筋膜切开减张术顺利完成,患儿手臂的水泡逐渐变小,肌肉颜色缓慢回复。即便如此,为确保手术效果,专家们又严格观察了近1小时,确认可能恢复后,才将其复苏,送回病房。
次日,手术组又对小红进行了回访,确认了手术效果。一场紧张的胳膊保卫战以我方全胜而圆满结束,所有手术组成员都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抗震救灾战地日记之五:天若有情天亦老
时间:5月15日
地点:德阳人民医院
天,依旧下着瓢泼大雨。
救护战斗进入第二天,伤员的伤情和伤势有了较大变化。
昨天全天医院通过伤员800余名,以四肢骨折和皮肤裂伤为主,间或夹杂有部分颅脑伤和胸腹伤。大部分皮肤裂伤经清创缝合后均能迅速控制,闭合骨折者无生命体征异常者行固定,开放骨折则清创后加压包扎。即使是颅伤伤和胸腹脏器伤的患者,经及时探查处理,也多能很快稳定。看到一个个伤员从自己手中回复活力,虽然体力上劳累些,心里也甚感欣慰。
今天,情形在悄然改变。伤员的数量虽大幅度减少,伤情却越来越重,需要行大手术的患者比例越来越高,且需截肢的患者占了很大比重。截肢,这个我们最不想谈及的话题,却成了今天工作的主功课,心情自是不爽。
一个18岁的女中学生被推了进来,她今年高中毕业,正准备迎接高考。前景本一遍光明,但突如其来的地震改变了她的命运,校舍突然倒塌,全班48名同学全部被活埋,仅有四人生还,她就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在瓦砾中被掩埋了40余小时,终于获救。饶是如此,却要承受失去双腿的后半生。女孩很坚强,话语很单纯:"医生叔叔,谢谢你们了!我没有别的要求,只请你们多给我点麻药,我不想再痛了!"一丝辛酸刹那间从脚跟窜过我脊背,直捣鼻尖。骨科王序全教授忍不住一再提醒,截肢位置要低,一定要低,越低越好
让我们辛酸的还远不止这些。一位父亲得知自己13岁的女儿受压后,硬是用铁锹和双手将其掏挖出来,血泡和泥土模糊了双手,也顾不得擦洗,匆匆赶到医院,血水和泪水擦得满脸都是。得知女儿必须要截肢时,憨厚的老人显得有些木呐,语言却很干脆,"只要娃还在,怎么都成"。一位9岁的小姑娘自己拖着受压的残腿从倒塌的房角爬了出来,还不忘回过头去,帮忙拉出了两名受伤的同学!
这就是我们的同胞,在如此大灾大难面前始终没有丝毫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地与自然抗争。天公不厚道,人心其实比天高!有了这样善良的人民,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奉献,没有理由不对胜利充满信心。
全天下来,仅我们手术组就截掉下肢12条,上肢2条,截下的肢体装了四麻袋。望着那几个麻袋,所有人都沉默了,空气异常的凝重。
但愿明日有一个好开端,别再这样下去了!
抗震救灾战地日记之六:万众一心,百里大转移
时间:5月16日
地点:德阳市人民医院
连日征战,已使德阳人民医院和我医疗队官兵疲惫不堪。
幸运的是,这两天陆续又有五支医疗队开赴本地区,大大缓解了医务人员的压力。他们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河北省医疗队、雅安市人民医院、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大连医学院。
即便如此,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由于连日的手术和病员收容,德阳市人民医院已来重超负荷运转,加之余震不断,病房开放困难,床位、药品、手术器械已经严重短缺,许多伤员连术后起码的抗生素都使用不上,成为开展进一步救治工作的瓶颈。怎么办?是看着伤员们的伤口腐烂感染,等待败血症、坏疽等恶性感染的泛滥,还是主动出击,另辟奚径?
关键时刻,指挥部再次召开紧急会议,赵先柱总指挥果断提出向大本营求援,建议转移部分伤员回第三军医大学的各个附属医院,即使我们再累,再苦,也一定要保证伤员的及时有效治疗,我人民子弟兵在此重大的关键时刻,应该发扬连续做战、不怕疲劳、敢打必胜的优良传统,决不能延误任何一个伤员的诊治。此决议迅速得到指挥部通过。学校本部的各大医院得知这一消息,纷纷表示尽一切努力安顿好病员,并保证伤员的及时合理治疗,并请命要求收容尽可能多的病员。
得到校总部的大力支持后,我医疗队群激昂,迅速组织了三个医疗小组,深入到病区的各个角落,排查病情,寻找伤员,挑选情况紧急、适应征强的患者,以完成伤员转运的组织准备工作。许多伤员得知可以转运到安定的大后方接受治疗,均强烈表示愿意承受百里奔波的劳苦,远赴重庆。但转运终归是下策,对伤员,对医务人员、后勤人员、财务物力都是莫大的考验。经过仔细排查和严格筛选,指挥部队最后确定了60名伤员的大名单。
上午10点过,按照既定计划,我校本部派出了由近20辆各型汽车组成的转运车队,由我院李景波院长带队,驱车400余公里,亲自赶赴灾区前接伤员。其情之慷慨,其景之豪迈,令我医疗队人心振奋。队员们顾不上连日来的疲劳,与前接伤员的专家们一起紧密配合,确保了每一个转运病员的搬运和运送安全。
10点30分,一场恢弘的伤员的转运战正式打响。上至将军、院长、部门领导、专家教授,下至普通志愿者、伤员家属、旁观路人,都加入了这场战斗。有指挥喊节拍的,有奋力扛担架的,有抱身托膝的,有端茶递水的,众人齐心协力,通力合作,硬是将60名伤员从数层楼高的病房里一个一个地平安抬运到医疗车上。
亲人们还为我们和灾区的受难群众送来了多达数十万元紧缺的药品、食品和生活必须品,大大缓解了当前燃眉之急。看到眼前堆山似海的物质,心里不禁泛起缕缕思乡之情。家乡的亲人们,朋友们,你们可还好?我们离开的这段日子里,你们是否更加劳累,远方的家人们,爱人们,你们的思恋更让我们牵肠挂肚!
离别的时候到了,战友们依依不舍,紧紧相拥,祈盼回家团聚的日子早日到来。送走了亲人,许多人已经瘫坐在地上,离别的惆怅、疲倦的身心,已经分不清是哪个在作祟。
(以上日记作者为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 李龙坤)
抗震救灾战地日记之七:给最可爱的人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 乐东梅
在德阳市人民医院连续战斗4天后,伤员的通过量已逐渐下降。我们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决定将救治范围前伸,赶赴德阳重灾区--绵竹县汉旺镇,并去看望和慰问战斗在抗震第一线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们。
汽车行进在颠簸的公路上,好不容易抵达了一片废墟之地,这就是震后的汉旺。远望去,一堆堆残墙瓦砾旁,一幢幢残垣断壁下,映着星星点点的背影,他们就是战斗在此地的人民子弟兵。此时,他们已无暇顾及漫天的灰尘,也不在意我们的关注。近了,才看见,一个个官兵身穿的绿军装已被尘土染成了灰色。他们已经忘却了时间,忘却了周遭,忘却了生死,忘却了痛苦和劳累,一心只有一个目标:搜索地震后被掩埋的人们。他们仔细地搜索着每一个角落,汗水浸湿了衣衫,太阳将衣衫晒干。即使满背的灰尘,也能隐约看见最里层的盐渍。
什么是最可爱的人,最可敬的人?就是这些鲜活的精灵,我们伟大的人民子弟兵。
看到我们来了,部队首长集合了全体官兵。正眼看去,才发现他们的脸好黑好脏,只剩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了坚毅与朴实。简短的动员后,我们提出为他们查体检诊。在为一个战士擦药膏时,他突然问我:"护士小姐,请问你们有没有治贫血的药?"
"贫血!?你吗?"我的心被刺痛了一下。
"不是,是我的一个战友,他一直有贫血,这次来了后一直抢着脏活累重活重干,脸色很差,我们反复叫他休息,他就是不肯。正好你们来了,我们想弄点药给他。"
我无言以对,心里很感动,却更愧疚,我居然不能解决他的问题,只能劝其多休息,注意营养。
简短的就诊过程很快就结束了,战士们连一分钟也不想耽搁,又迅速地进入了阵地,早一刻找到掩埋的同胞,让他们多一分生还的希望,就是他们最朴实的念头。
这就是我们的战士,我们可爱可敬的子弟兵。此刻,我才理解了军民鱼水深情的蕴意。每遇灾情,险情,脏活,累活,冲在最前面的,永远是他们。他们不怕苦,不怕脏,不畏生死。在这尸臭满天、尘土飞扬的恶劣环境里,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去抢救可能的生还者。他们的一铲一锹,都关系着被掩埋者的生死,都牵动着万千家庭的命运。
感动已使我泪流满面,没有语言能诠释他们的伟大,表达我心中的崇敬。每遇危难,我们都屹立不败,每有坎坷,我们总能谱写胜利的凯歌,都源于他们的存在,源于他们无私的奉献。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这个巍峨屹立于东方达千年的恢弘灿烂的民族。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可爱的人啊,我们永远为你们祈祷,为你们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