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灾后防疫的关键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闻玉梅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说,最关键的是用清洁卫生的方式进行预防。她还说,当前地震灾区要重点严防气性坏疽等创伤感染、肠道传染病和老鼠蚊子传播疾病。

 
 预防为主:清洁环境,清洁每个人 

    灾后防疫,预防为主。闻玉梅告诉记者,预防为主首先就要注意环境消毒。“现在灾区普遍喷洒药水,有人会问,药水能够治疗疫病吗?”闻玉梅说,“其实药水主要是消毒剂,它不是用来治病的,而是用来防病的。”药水对人是没有妨害的,不过喷洒时要把眼睛闭起来,屏住呼吸,最好不要让消毒水进入体内。 
 

    其次是正确处理遗体。现在除了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废墟喷洒消毒水,还往遗体上喷药,主要是防止病菌在遗体腐烂的时候传播开,防止从灾区出来的幸存者受到感染。

    再者,要重视上、下水道的卫生和垃圾粪便处理。在各种传染病里,肠道传染病是最容易传播的,而肠道疾病的病菌就是通过饮食进入人体的,因此,灾区要特别注意上、下水道。

    上水方面,要尽量提供合格的饮用水。“我们在电视里看到,战士带的水自己舍不得喝,要留给受灾群众喝,所以灾区的洁净水是很宝贵的。”闻玉梅说,“还有武警战士看守水龙头,防止有人浪费水,也是这个道理。”饮用水一定要经过含氯消毒剂的过滤,如果有条件,最好是煮沸再喝。

    下水方面,不能让粪便造成污染。地震发生后,各地运了许多流动厕所到灾区,就是为了防止粪便到处散播。“灾区要提倡粪便统一处理,挖坑深埋,并进行消毒。”闻玉梅说。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灾区的人们要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尽量不握手。“我们在SARS期间也是这样做的。”闻玉梅说,“现在也要提倡。”

    要高度警惕气性坏疽

    创伤感染是灾后容易出现的传染病。“一个人好不容易被救出来,虽然伤口经过消毒,但是不见得不会被感染。”闻玉梅说。

    比较严重的创伤感染是气性坏疽。“气性坏疽的特点很明显,就是血水里有气泡。”闻玉梅说,“如果伤员在包扎后两小时感觉绷带紧了,松绑后过了两小时后又感觉紧了,那就不是绷带的问题,而有可能是气性坏疽,感觉紧胀是因为血水里有气泡。”

    气性坏疽病菌有芽孢,能够感染。它是厌氧菌,一般出现在伤口深处,因此在战伤、地震伤中较常见。出现气性坏疽一般是要截肢的,否则血水会感染到全身。

    破伤风也是创伤感染,一般是创口接触到泥土后污染的。它的特点是,创口不化脓,但是毒素进入身体会引起肌肉痉挛、抽筋。“破伤风一定要预防,出现创伤就要用抗毒素,一旦发病几乎100%死亡。”闻玉梅说。

    第三种创伤感染是伤口化脓,也就是葡萄球菌感染、绿脓杆菌感染。这是比较常见的,但是相对不是很严重。

    肠道传染病最常见

    闻玉梅对记者说,在各种传染病中,肠道传染病最为常见;而肠道传染病中,最容易传播的是痢疾。“痢疾菌只要很少几个就能感染。”闻玉梅说,“这跟伤寒不一样,伤寒需要许多病菌才会感染。”怎么知道人得了痢疾呢?如果大便次数过多,便中有脓血,那就是痢疾。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排便后很短时间内又想排便。

    还有一种Noro病毒,它引起的症状是无法控制的腹泻,像水一样的腹泻,泻到无法从马桶上站起来。也有的病人发生呕吐现象。“Noro病毒不大有生命危险,除非病人大量失水,但是也要注意。”在灾区,小孩比较容易出现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这时要给孩子少量补充糖盐水。不能多喝,否则又泻掉了,没有效果。

    霍乱也是灾后较容易出现的肠道传染病,一般在靠近水的地方较多出现,它的症状是米泔水样的腹泻。

    老鼠蚊子要严防

    大灾之后要防止鼠疫传播。鼠疫本来是老鼠的跳蚤在老鼠之间传播的,不过鼠蚤也可传人。在我国,鼠疫已经基本消灭,但不能说完全没有了。有些原来没有人的地方,野鼠之间也可能还有传播。地震以后,这些野鼠跑出来,它们身上的鼠蚤会咬人。

    鼠疫的初期表现是腺鼠疫,就是淋巴等处感染,这是可以治疗的,只要用链霉素就可以。可怕的是腺鼠疫再引起肺鼠疫,就是呼吸道感染。“因此鼠疫要早期发现,有发烧的人,我们就要摸他的淋巴结大不大,看是不是有了腺鼠疫。”闻玉梅说。

    老鼠还会引起钩端螺旋体病。这种病菌存在于老鼠肾里,通过老鼠排尿出来,会污染水源、稻田。假如水体被鼠尿污染,人在水中时,病菌就会钻进人的皮肤,病情严重的话会引起全身问题。

    蚊子会传播乙脑或登革热。乙脑的症状是高热、头疼、呕吐。我国是有乙脑疫苗的,但是也要注意防止传播。预防乙脑就是要灭蚊。

    闻玉梅提醒说,灾区的人和进入灾区的人都应该尽量穿长袖长裤,防止昆虫叮咬,传播病毒。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