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天来,记者一直跟随来自各方的防疫专家在灾区开展灾后防疫工作。专家发现,灾区防疫仍需要消除一些防疫误区,仍需要在基础防疫上下大功夫。
消毒与防疫不能画等号
茂县县城海拔平均在1500米以上,每逢晴天,炙热的阳光炙烤着一切裸露的东西。 尽管只来了十几天,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已经让很多防疫人员的脖子、鼻子、胳膊上退了一层皮,还有一些防疫人员的胳膊起了很多红疙瘩。
“这样强度的光照,能起到很好的消毒作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王健说,“马路、广场等空旷地段的水泥地面这时是不需要消毒的。”
走在灾后茂县县城的街道上,不时会看到一些人员在开着消毒车、背着喷雾器在大街上喷洒消毒剂。在茂县的几个进出口处,也都有防疫人员在对进出的车辆进行消毒。一位消毒的疾控人员向中国CDC的专家请教:“这样做有必要吗?”
来自中国CDC和第二军医大的防疫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消毒是灾后防大疫的一个必要手段,但“消毒并不等于防疫,灾区也不等于就是疫区”。大面积、高浓度地使用消毒剂,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也会造成环境危害。专家表示,灾区使用消毒剂要控制量和使用范围。
建好管好厕所很重要
防疫专家更看重基础防疫对灾后防疫的重要性,其中,建好、管好受灾群众安置点的厕所,就是专家一直在向灾区政府反映的问题。
茂县滨河路位于岷江的东岸,地震后,越来越多的人或自发或被安置在这里,上厕所成了受灾群众的一个大难题。
5月28日上午,记者在滨河路看到,居住在此的上千受灾群众在使用3个临时挖成的蹲坑解决“方便”问题。人多蹲坑少,排队上厕所成为这里的一景。到了晚上,急于上厕所的人只好随地大小便了。记者在这面斜坡上看到,很多处都有粪便和小便的痕迹,一下雨,这些粪便就会冲进近在咫尺的岷江。
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腹泻室主任阚飙说,在受灾群众、外来援助人员都居住在街头时,建好、管好厕所成为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和保持环境卫生的一个难题。
5月28日,中国CDC的专家决定自行出资在受灾群众居住点建立一个国际难民署推荐的一种简易厕所,看看建造费用以及使用效果,以便向当地政府推荐。
要建立传染病病房
地震后,茂县县城医院的房屋大部分已经损毁,各大医院都在帐篷内的医疗点开展医疗服务。医疗条件的简陋,使得对传染病病人的管理有心无力。
在茂县县政府广场,有一个传染病病房,这里住有甲肝、乙肝等传染病病人。传染病病房的帐篷与其他病房的帐篷紧紧挨在一起,传染病病人与其他病人共用一个厕所,甚至喝一个水桶里的水。专家担忧地表示,在灾区防疫中,传染病病房的管理比平日更重要。
在得到专家的建议后,茂县政府很重视,在阿坝州职校对面的空地上设立了几排帐篷,准备让茂县人民医院和茂县中医院集中到这里办公,同时也在下风处设立了专门的传染病病房。但随着外援队伍的不断增加和条件所限,至记者发稿时,茂县人民医院的传染病病房依然挤在茂县广场的受灾群众帐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