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常看到不少截肢者因配不到合适的假肢,而出现残肢下端过敏,甚至溃烂的惨状,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的潘莹,她便发明“可调型双囊腔假肢内衬垫”。该发明不但获得大奖无数,还申请了国家专利,并已进行临床实验。 潘莹说,希望自己的发明能在2年后,令截肢者舒适地使用假肢。
见残肢过敏萌生发明念头
2006年,潘莹由于同学的亲人在医护部门工作,常能看到不少截肢者下肢残端皮肤过敏,甚至溃烂。她请教医生得知,那是由于残肢存在肥瘦变化,可假肢接受腔并不能调节大小,导致残肢与接受腔形状不匹配,而更换接受腔又相当昂贵,最终产生不良反应。从此,她产生了为截肢者改良接受腔的想法。
智能设计消除患者尴尬
2007年7月,潘莹开展了这个课题的研究。潘莹观察到,注水囊腔会在截肢者运动时发出连串水声,令人十分尴尬。她就开动脑筋,将注水层改为充气层。但是,如果对内衬垫进行充气的话,会为截肢者带来不便,应该设计一个智能充气装置。可怎样才能做到“智能”呢?她陷入了艰苦的思索之中。
一天,潘莹看到父亲用自动血压计测量血压,立刻灵机一动:气压就是衡量内衬垫是否紧贴残肢的一个标准啊!于是她向厂家了解血压计制作的情况,将其制作原理注入自己的发明之中,经过三次改良,07年11月,微型智能充气装置终于诞生了,安装于假肢内衬垫内。
随后,潘莹的假肢内衬垫获得第五届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奖一等奖,08年4月获得第二十三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现在,在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的支持下,她的产品申请了专利,现处于临床测试中。
低成本制造惠及截肢灾民
5.12大地震中,从电视上看到截肢的灾区群众痛苦的脸容,潘莹很震憾。她对记者说:“希望我的产品能尽早为灾区截肢者服务!虽然医学用品的临床测试一般需要两年,但截肢后还要花一年左右才能佩戴假肢,所以我的产品应该赶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