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大地颤抖、房屋摇动、通讯中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位于震区的惟一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医院,在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关键时刻,全院干部职工坚定勇敢、沉着冷静、连续作战,展开抗震救灾医疗救治。 截至5月22日1200,该院共接治受灾伤员1961人,累计收治入院伤员1187人,其中危重伤员858人;完成各类手术816台,死亡病例9人,死亡率仅为0.46%。该院是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援工作中收治伤员最多、危重伤员最多、手术量最多、医疗资源投入最多、伤者死亡率最低的医院。
正是华西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在灾难来袭时的坚守,才换取了数以千计伤病员的生命的延续。
地震来时,坚守!
“病人在,我们就在,如果大楼倒塌,如果不幸发生,我们将永远陪伴着这些病人。”——在第一波晃动暂停后,华西医院ICU病房的医务人员没有一人想到撤离,他们在轮流看护病人的同时,请当时碰巧在这里采访的《成都晚报》记者给每人照了一张相,因为这些照片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遗照。此时,每个病人的身上都插满了仪器,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他们患有各种各样的重病,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当着急的病人家属冲进ICU时,他们看到的是病房里平静如常,全体医护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就像没有发生过地震一样。
就在同一时刻,位于该院第二住院大楼的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层的手术室中,几十台手术正在进行。剧烈的震动使得手术台随着大楼一起摇晃了起来。虽然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但全体医务人员没有一人临阵逃脱。当第一波强烈的震感过去之后,在李波、伍晓汀、毛庆、朱精强等一大批主刀医生的带领下,大家一边按着手术台防止移位,一边相互安慰、相互鼓励,镇定自若地继续给病人进行手术。至5月12日下午17时30分,56台手术顺利完成,并全部取得圆满成功。
地震发生后,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马上赶到手术室,鼓励医护人员,要他们沉着冷静,细心完成手术。该院党委书记郑尚维指挥班子成员,组织上万名病人和病人家属的转移、安抚、稳定工作,要求医护人员“病人在哪里,就要陪伴在哪里。”从地震中撤出到地震后返回,全院近5000名住院病人无一例伤亡,无一例纠纷。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该院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成立了以石应康院长和郑尚维书记为组长、全体班子成员为组员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指挥中心,明确了组织分工和“举全院之力,有一线希望、尽百倍努力,挽救受灾伤员生命”的工作目标。
12日下午1530,指挥中心在第一住院大楼前召开了全院干部紧急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坚守自己的岗位;开通受灾伤员急诊抢救绿色通道;调整病床,空出床位以保证对受灾伤员及时有效的救治;停止所有人员休假,在急诊科配备多科联合诊疗团队;手术室资源全力保证受灾伤员救治;迅速组建由24名医务人员和6辆救护车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备齐所需物资,于1700出发,奔赴重灾区;各部门、科室做好各类应急物资、设备的筹备工作,保障医疗救治;全体共产党员、各级干部在关键时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坚守工作岗位,服从工作安排,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
抢救伤员,坚守!
“我们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对得起这个称号!我会和妈妈、和她一起努力工作,虽然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奋斗,为此我感到自豪!”——2006级骨科硕士研究生陈硕的母亲和女友都是医务人员,在15日通讯恢复后,接到女朋友的来电得知家乡都江堰的惨状,一直很坚强的陈硕忍不住泪流满面。地震发生后,陈硕一直和骨科的老师们奋战在抢救伤员的第一线,至今也未能和坚持在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工作的母亲、女友见上一面。
灾难发生后,急诊科的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里成了华西医院救治灾区伤员的第一道屏障。主管科室医疗工作的副主任曹钰天天通宵达旦地工作,尤其是12~15日这几天她基本没合过眼。在这段非常的时期,她根本没有时间和家人联络,更别说见到家人的面了。5月19日晚,曹钰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刚洗完澡换了身衣服,忽然听到电视里不断播出通告:可能发生6~7级余震!她立即抓起衣服赶回了急诊科,甚至来不及跟家人说一声。
黄富国,骨科教授,就在地震发生前几天,他才发生了严重的消化道大出血。这位不年轻,身体也不好的资深骨科专家,十天来带领自己的团队坚守在自己的楼层,处理着医疗上大大小小的问题,协调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多支医疗队的工作,还要亲自上手术台做手术。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饿了,就吃两口盒饭。
邓芸,ICU主治医师,是来自彭州的4岁小朋友刘欣怡的主治医师。17日,忙碌了几天的邓医生终于回家休息。她正带着孩子去超市买东西,科室突然来电说刘欣怡出现了危急状况。邓医生二话没说,当即把孩子托付给了超市的营业员,一边迅速赶回病房,一边给家里人打电话让人来接孩子。正当她在科室抢救刘欣怡的时候,家里人打电话来说由于超市员工没看住,孩子不见了。邓医生十分着急,但是为了病情严重的灾区孩子,她仍然坚持留守在病床旁,任由担心和牵挂的眼泪在心里流淌。让人欣慰的是,几个小时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孩子终于找到了。
护理病人,坚守!
“1000元我也要回医院!”——地震后为了能最快赶回医院,护理部主任成翼娟这样对漫天要价的某位出租车司机说。5月12日成翼娟正在北京参加护士节的庆祝活动。听说家乡发生地震后,她急忙给院里打电话,却因为通讯中断怎么也联系不上。13日凌晨她搭乘能买到票的最早的一班飞机赶回成都。由于当日成都的机场封闭,飞机只能降落在重庆。几经辗转,万分焦急的成翼娟终于在当天下午回到工作岗位,并立刻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此后,她持续奋战了十天,中间只在办公室做过短暂的休息。她说:“我不能离开医院,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找到我。只有在这里,我的心里才踏实。”
急诊科护士长李明凤也是在第一时间内就赶回科室,和同事们一起战斗在最前线。当意识到地震的严重性后,她配合其他科室开始了紧张的物资准备和工作部署。为了更好地统筹安排,52岁的她硬是把急诊室里的每个医护人员的电话号码都背了下来。有多少台推床可以投入使用,坏的有几个,有多少医疗物资可以用,有多少名志愿者可以调配,污染区有几个工作人员等等,她都牢记在心。地震以来的十多天,她天天守在急诊科,开始几天每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由于站立时间过长,腿部肿胀,只能穿着弹力袜。但是她和她的护理同事们仍然尽全力在坚持着。
吴春树,耳鼻喉科护士,5月6日她的母亲因为脑溢血被送到华西医院住院。地震发生后,每天都有大量伤员从灾区送来,为了给危重病人腾出床位,医院不得不将震前的部分病人分流到其他医院或者劝其回家疗养。吴春树的母亲并不在劝退的病人之内,但为了尽可能地多空出一张床位给灾区伤员,她主动提出把母亲送回老家由父亲照顾,自己却一直在病房工作,至今没有回家探望过。常言道,忠孝难两全,当忠与孝冲突的时候,她选择了忠于职守,忠于岗位,忠于对病人深深的爱。
图为华西医院紧张有序地接诊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