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灾区的平常一日。
5月28日下午,记者赴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县映秀镇。一路上,不时可见防疫队身穿防化服,背着消毒器,急匆匆走过。在漩口镇,来自上海疾控中心的防疫队正往镇四周的沟坎里撒着灭鼠药。在映秀中学的废墟边上,一名防疫队员和同事刚完成对一具遇难者尸体和周边的消毒。离开映秀镇时,防疫队员把守出口,所有车辆均喷雾消毒。
尽管只是灾区平常一日,却见灾区防疫之严格。
最新消息显示,灾区防疫已覆盖每个灾区的县乡村,每个村都有1到3名防疫人员,至今灾区尚未发现有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然而,灾后重建将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大灾之后防大疫”也必然是持续的挑战,期间的防疫工作丝毫不能松懈。那么,在一线5000余名防疫队员高强度工作的背后,我们的灾区防疫体系能否确保“无大疫”?
专家反复论证
防疫坚持科学精神
北川不用直升机喷洒消毒
损失惨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是否实施直升机喷洒消毒?一时为人关注。
中国疾控中心与四川省有关方面专家对北川实地考察,其后进行专家论证。专家组中有长期从事消毒、杀虫、灭鼠工作的,有气象、林业、畜牧兽医、省市疾控、管理方面的专家。
在综合现场考察和四川省最近4年疫情报告分析,专家们一致认为北川县城不宜采用飞机进行大面积喷洒消毒处理,理由是采用飞机喷洒,均为表面消毒处理,达不到对城区废墟的尸体、垃圾、粪便消毒的目的,北川城区已经没有居民居住,发生公共卫生问题的风险大大降低。专家们还提出了将城区废墟设立为控制区等三条应对措施。专家意见上达决策层,最终决定不再进行飞机喷洒消毒。
专家组成员袁洽劻说,这是灾区防疫工作坚持科学、实事求是的一个缩影。
手机直报
迅速恢复瘫痪的监测体系
首次增加症状监测
对防疫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卫生防疫组组长、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有充分的信心。信心来自于地震后我国开发的第一次手机直报疫情、第一次大规模的症状监测报告。在地震之前,这套系统已覆盖全国95%的县城和79%的乡镇。任何疫情的风吹草动,都会在0.6天内报告中国疾控中心和卫生部。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说,5月12日中午12时,中心还接收到四川的疫情报告。地震发生后,灾区的466个疫情报告点,只剩下20个有零星报告,灾区疫情报告体系遭受大面积破坏。
5月13日,在对灾区监测系统受破坏程度初步评估后,考虑到已有条件,疾控中心毅然决定紧急开发基于手机报告方式的疫情报告系统。立时,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设计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模块,将疫情报告模块植入手机……设计人员不分昼夜,只用了3天,就把手机直报系统设计成功,并与原先的网络报告系统对接成功。
5月22日,在地震发生后第十天,全面完成了在绵竹、都江堰、安县的培训、手机配送下发和部署工作。同日,网络直报平台接收到了灾区卫生防疫直报人员通过手机报告的疫情信息,标志着灾区疫情网络直报开始恢复。目前疫情应急监测报告已覆盖灾区的14县,灾区疫情监测已经没有空白点。
灾后防疫关键是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中国疾控中心疾控应急办主任冯子建说,除了以往病种监测,手机直报增加了症状监测。一些不明原因、未被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疾病,如发热、拉肚子、出疹等10种症状都被监测上报,从而免去灾区诊断不便的难处,提高了监测报告的敏感性。
帐篷实验室
“精确制导”灾后防疫
不必注射霍乱疫苗
四川茂县灾区第一个“帐篷防疫实验室”,已于10天前建成。
尽管灾区传染病应急报告监测体系建立起来,但需要实验室的技术支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王健说,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一是医疗点要及时发现并上报疑似传染病例,二是在实验室进行检测确诊。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说,灾后防疫一定要有证据和科学依据,进行导向性防疫。灾区防疫实验室的建立,是一种防疫上的“精确制导”,有什么病防什么病,而不是狂轰乱炸。灾区没有的传染病,不可能地震后冒出来。
有人曾提议要为易感人群注射霍乱疫苗。但徐建国认为,灾区易感人群目前不需要注射霍乱疫苗,我国感染霍乱的原因多与吃海鲜有关,在四川灾区,并非像沿海地区那样具备霍乱病菌生存的环境,灾区的实验室检测也没有发现霍乱病菌,只是大肠杆菌。因此,霍乱暴发只是小概率事件。这一观点随后被卫生部部长陈竺采纳,决定不打霍乱疫苗,只是作为储备疫苗。
饮水卫生也是灾区的一大难题。茂县实验室没建起以前,灾区群众饮水水样要运往成都监测。结果要等两三天,而且其间又不知道水样是否有了新变化。徐建国说,有了实验室,半个小时就能确定水样能不能饮用。
在汶川县漩口镇受灾群众安置点,随处可闻消毒水的味道,多数居民都领取了可对井水和泉水消毒的含氯制剂泡腾片,有的还拿到“灾区卫生防病手册”、“震后防病知识问答”等小册子。一位居民说,“不怕什么传染病了”。
“大灾之后防大疫,究竟防什么疫,不能说什么病都按一种力度防疫,一定要讲科学。”王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