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到过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的人都会发现,这里与别处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爷爷”、“奶奶”是患儿们对这儿专家的称呼。林节教授就被孩子们非常信赖地称为“林爷爷”。

  林节教授常说:“童心,是儿童精神科医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特点。”林节教授一直以一颗童心和患儿相处,对患儿富有同情心,所以病房的孩子们都愿意和他说话。“说话算数,我们拉拉勾。”林教授经常采用这些孩子们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与患儿沟通,比如和患儿制定行为契约,并且在下次查房时一定会核实契约有没有履行,让患儿感到安全,而且没有距离感。

  一次,病房里的一个患儿逃走了。林教授心系患儿的安全,赶紧嘱咐病房的医生、护士说:“还是骑自行车去找吧,这样视野开阔些。”尽管当时的林节已经60多岁,但他依然骑着自行车参加寻找,只因为这样可以看得更开阔些。有时侯,他还会亲自修病房里坏掉的下水道、水龙头等。

  发展儿童心理卫生事业是林节教授一生追求的目标。“儿童精神科不是挣钱的科室,全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只有几十名,我们坚持做下去就是为国家千千万万个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直至现在,他依然在呼吁,在奉献。他自己更是60年来耕耘在临床一线,双休日和周一的查房、每周两次的门诊,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如今,虽然已经81岁了,他仍然牵挂和关心着病房的工作及管理,每周一在病房的大交班从不缺席,事无巨细,严谨、细心,关心患儿饮食、起居和安全,以他多年的经验提醒病房的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

  “很享受与林教授一起查房”

  林节教授对科研非常重视。他常说:“临床是核心,科研是灵魂,没有科研的科室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在科研上寻求创新和突破是我们的核心任务。用科研来指导临床,用临床来证实科研,科研与临床并重发展。”尽管已经高龄,林教授依然关注国内外科研的最新动态,关注儿童心理卫生及相关专业的最新发展,亲自上网下载资料,阅读各种专业书刊和杂志,审稿、撰稿,孜孜不倦,乐在其中。他对国外研究资料具有高度敏感性,常常能够及时跟踪国际上最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创新点。

  林节在学科人才的培养上可谓费尽心血。无论是查房或者门诊,只要有机会,林教授就会和年轻的医师们谈谈最近他对儿童心理研究的一些看法,提出一些研究的方向,鼓励他们沿着这些方向做一些研究和探索。“不要忽视患儿病前的情况,儿童的任何心理疾病都是处在自身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变化的因素很多,诊断要谨慎。”林教授在查房时经常这样提醒年轻医生。林教授一直强调儿童心理卫生和成人心理卫生的不同,作为儿童精神科医生,应具备相关儿童心理发展和病理心理学的知识,在临床工作中始终不要忘了“发展”是儿童的重要特征。要重视患儿病前的情况,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病情,多考虑一些因素,全局性、系统性地考虑问题,多轴诊断。对重型精神病的诊断要特别谨慎。这些经验对年轻医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位年轻的医生感叹地说:“很享受与林教授一起查房,因为每次查房都能学到新的知识,开拓新的思路。最精彩的部分是精神检查和病情分析,林教授常常能挖掘出我们没有问到的核心症状。”这除了因为他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以及患儿对他的信任,还往往由于他在查房前一天做了仔细的“功课”——他在查房前一天会到病房了解病人的情况,看病历,熟悉病史,询问家长和患儿,回去后查相关资料,精心准备第二天的查房。所以,一些管床医生关于患儿的病情和家庭资料往往还没有林教授掌握得多。

  自主和创新是林教授对年轻医生的要求,他希望周围的年轻医生要多看文献,特别是国外的文献,只有这样,科研才有创新。他十分强调对文献的阅读,特别是国外文献,这样的理念贯穿在他对年轻医生的培养过程中。在需要的时候,林节教授会毫无保留地帮助年轻医生,认真修改年轻医生的病历和论文,帮助年轻医生明确科研思路。

  获奖理由:他从事儿少精神病学和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工作40余年,为创立我国儿少精神病学、开拓儿童心理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至今仍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从事儿童心理卫生的专家门诊及儿童精神科病房的查房工作,是青年医生的楷模,儿童的朋友,被孩子们亲热地称为“林爷爷”。

  获奖感言:我一直在临床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工作,感谢大家给了我这项荣誉。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世界。当前全球化对儿童少年精神影响很大,希望全社会都能为我国儿童少年精神病工作做更大的努力,使我们的下一代能健康成长。我虽然已经81岁了,希望还能和大家一道努力,继续为我国的儿童精神科奉献我的力量。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