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得最早、呆得最久、晒得最黑、做事最踏实……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是第一个带领地方医疗队进入震中汶川县映秀镇的人。 大家说起他,爱用的字是“最”。现在,医疗队员已经换了一拨人,但他还坚守在灾区。
争取到映秀
为什么最早进入映秀的是广东医疗队?廖新波说:“这是我抢来的!向卫生部争取到了这个任务。”从都江堰向紫坪埔水坝前进的路上,廖新波傻眼了。紫坪埔是当时唯一通向映秀的水上通道,各路救灾队伍拥挤不堪。“救灾谁不急?救急也要找关系!”廖新波通过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争取到总指挥的亲笔批条。凭着这张批条,他带着医疗队闯过3道关,终于到达紫坪埔水坝。
坝上集结了大量的部队和物资,都急着要坐冲锋舟赶往映秀。一共10艘冲锋舟,每次只能搭10个人,迟迟轮不到医疗队。廖新波急了,救灾第一是救人。救出来的人,如果没有医生也不行。廖新波把医疗队化整为零,自己带着南方医大分队凭着通行条强行登舟渡江。
接着,是5公里5个小时的“路”。第一批先锋队15个人,每人都带着15公斤的药品、物资。“我是指挥官,我不跑前面怎么行?”廖新波带着队伍一路摸着石头“爬”往映秀。既要找“路”,还要注意流石,天黑看不到流石,只能靠听。“小陈、小周、廖厅……”队员相互大声喊名字。听到回音就继续走,听不到就停下等。
这条被当地人称为“死亡谷”的路,之前已有4人在此遇难。在几近垂直的陡坡上,有两次滚石就在廖新波身后一两米处滚入岷江。“不堪回首!”廖新波感叹。
救人还得自救
“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廖新波对医疗队用艰苦换来的成就感到很欣慰。
在来映秀之前,四川省卫生厅的同志告诉廖新波:“那里什么都没有,全靠你们自己。” 这里确实什么都没有,没水、没电、没粮食、没帐篷、没被子。救灾的官兵和部队医疗队都靠吃自己带的行军粮支撑着,而广东医疗队步行奔赴灾区时,背的大多是药品,食品短缺成了医疗队生存的最大难题。
除了救人,还得自救!廖新波第一个冒着余震钻进了漩口中学的废墟,从学生食堂里找到了大米、辣椒、碗筷、不锈钢锅。“我是指挥官也是战士。我不能让别人冒死先进去。”队员们陆续从学校废墟中扒出了桌子、被褥等物品。缺水,老乡说三四公里外有水源,队员们再进废墟找装水容器。第二天大家喝上了热水,泡上了方便面,生活一下子进入了“小康”。廖新波说:“这些都是用生命换来的。”
初到映秀,医疗队在漩口中学废墟前的篮球场搭起了野营帐篷。这种帐篷不能挡雨,一下雨,枕头竟能攥出水来。“要解决住的问题,不然队员很快就会垮!”指挥部照顾,给了医疗队3顶正规的帐篷。廖新波专门开会讨论“分房”。女士优先,给17名女队员分了两顶。剩下一顶,有人提议让年纪大的住,但没人愿意先住进去。最终这顶帐篷用来做仓库了。一周之后帐篷多了,医疗队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家。
还有更重要的事
第一批队员走了,第二批队员来了。第一阶段的抢救工作结束了,第二阶段的重建工作开始了。很多朋友劝廖新波,50多岁的人了,别熬坏了身体,撤吧。但廖新波选择留下来,因为帮助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尽快恢复运转刻不容缓。
地震破坏了当地的卫生院,医疗队终究要走,当地老百姓以后怎么看病?“等整体的重建规划出台、建设,来不及!”虽然惊心动魄的抢救工作已结束,但廖新波带领的广东医疗队越来越忙。
5月31日,由广东省对口支援映秀的临时板房医院开工建设。该院规划面积2000平方米,提供床位100张。资金由广东省对口支援,活动板房和安装工人、药品和医疗器械都从广州由专车运到映秀,10天之内该医院将完工并配齐设备投入使用。当地医务人员约30人,由医疗队进行培训。在正常运行后,该院全面移交给地方管理。这是震中地区正式启动建设的第一个医院。这个医院的发起人、设计师廖新波还兼职当搬运工。
廖新波坚持医院建在映秀目前唯一的水泥硬面场地——原漩口中学的篮球场,即现在广东医疗队的营地。对这块地和这所医院,廖新波“蓄谋已久”。最早按照指挥部的规划,所有的医疗队都要和部队一起迁入新开辟的宽阔区域。因为渣土地坑洼不平,被廖新波拒绝了。
最近学校废墟爆破,很多大石块散落到篮球场上,廖新波带领医疗队员很快清理干净。最终这块好地被保留下来,才有了今天这所医院的顺利建设。
廖新波为医院起名为“粤秀友好医院”,以纪念广东省和映秀镇人民共患难的深厚友谊。在今后3年至5年的重建规划过渡期内,这个板房医院将为映秀及周边地区一万多名群众提供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医疗、免疫规划“六位一体”的服务。
“我希望从这里传出汶川灾区重建的第一声锣鼓。”廖新波满怀希望地盼着这一天,那时他才能安心地走出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