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孔畅从汶川回来广州之时,瘦了10斤,原来的大肚腩变成了小肚腩;李想瘦了15斤,原来的小肚腩没有了。从外观上看两人相同的情况是,黑色的脸庞,被晒得褪皮的手臂,那形象“就跟矿工没啥两样”。

  医院给赈灾归来的“英雄”们放假10天,但是这些平素习惯了忙碌的医生却闲不下来。回来的第二天孔畅开始出门诊,“刚开始出门诊的那几天,病人都是先在门外探头探脑几次之后才敢进来的。”去汶川前主要在骨科门诊工作的李想微笑着告诉记者。 他脸上仍留着晒黑之后褪皮的痕迹,只能留给时间去慢慢恢复以前的光鲜。

  他们都是广东首批前往四川赈灾、并率先进入震中汶川进行医疗救援的医疗队成员、广东省中医院的骨科医生。广东医疗队首批前往四川灾区进行医疗救援的队员一共有111人,从5月13日晚上火线出发到达四川,到5月27日下午回来,这支队伍的大部分人,包括孔畅和李想在内,在汶川映秀镇战斗了14天。

  孔畅: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孔畅用小夹板为伤员固定

  地震发生时,副主任医师孔畅正在医院病房里忙碌,听到四川发生强烈地震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消息后,孔畅就想,这么大的灾难,广东会不会派医疗队驰援灾区呢?他隐约觉得自己似乎在等待着什么。5月13日上午是孔畅出诊的时间,看到第40个病人的时候,他的电话响了——作为科室技术骨干,孔畅被医院选中,与医院的另外一名骨科医生李想和麻醉科的两位医生(肖建斌、季刚)一起,加入广东火线集结的首批医疗队,当天晚上就出发去灾区一线救人!

  打完电话,孔畅仍然很淡定,继续给病人看病。但是门诊一结束,他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冲回病房,仔细交代好所在医疗小组住院病人的注意事项,以及下一步治疗方向。然后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里,回家收拾简单的行装,只与妻子和不满5岁的女儿说了声“我要去四川赈灾了”,就又匆匆地赶回医院待命出发。

  当时,唯一让孔畅有点犹豫的是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年迈的父亲,他不想让父亲担心,于是便打算瞒着他。母亲知道了,对他说:“这么大的事情,你还是和老头子说一下吧。”父亲听着孔畅的电话,一直沉默着,直到最后才说了一句话:“这是好事,你去吧!”32年前,孔畅的父亲作为骨科专家,曾参加了唐山大地震的救灾工作,地震是怎么回事他再清楚不过了。可此时此刻,他对儿子的选择没有多说一句话。

  这一去就是大半个月。

  5月14日凌晨2点半,广东医疗队到达成都,稍作休息之后就前往都江堰待命。当时震中汶川还没有医疗队进去,形势非常紧迫。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组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在当日天黑前在映秀镇建立一支医疗队,希望就落在了最先到达的广东医疗队身上。

  医疗队先是分成10个小分队,每人带上3天的口粮和重达30公斤的药箱,分批坐上冲锋舟先赶到紫坪埔大坝集合。当满载着20个人和药箱的冲锋舟出发时,水波一荡,旱鸭子孔畅有点怕,真有点前路未卜的感觉。

  他们抵达大坝时天色已晚,只得夜宿大坝。第二天天一亮就启程徒步赶往映秀,前方的路充满山体滑坡和滚动而下的石头,岷江在脚底下咆哮着,他们每人背着30公斤的药箱,硬是在这条“死亡之路”上连滚带爬了3个小时,终于到了映秀。

  眼前的景象让孔畅等深感震撼:“几乎所有的房屋都被夷为平地。”队员们都感觉这里像是“死亡孤岛”。但是他们的到来也让活着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队员们没有机会喘息,马上开始了搭帐篷、救伤员、建医疗点,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进到映秀的前几天,孔畅他们和救援人员一起到处寻找幸存者,只要发现有生还者,他们立即冲上去紧急救援。5月16日上午,一救援点传来有生还者的消息,他们立即奔了过去。下午2时,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露出了头,“神志清楚,可以说话。”孔畅和李想毫不犹豫地爬上了废墟。无法吊针,他们就咬开盐水袋,喂进伤员的口中。就在此时,突然发生了强烈的余震,他俩赶紧趴在水泥乱瓦上,尽量俯下身子,护住伤员的头部。

  两小时后,男孩被救出,他身上爬满了蛆,医生们扑上去,拼命想救下这个虚弱的生命,可10分钟后男孩还是走了,两位医生的泪水夺眶而出……

  “当时医疗条件极差,一些简单的急救手术可以做,但大手术完全没有条件。”眼看着救出来的伤员生命流逝,这些平素做惯了大手术的医生们又无奈又痛心。孔畅说,重伤员只有转移出去,才有生还的希望。于是当运载伤员的直升飞机到来时,这些技术精湛的医生们都充当了运输员的角色,每一个队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练就了百米运动员的能耐。但是,他们却远没有运动员标准的饮食,在头3天没有补给的时候,他们每人每天只喝一瓶矿泉水,只吃一包方便面。后来在有补给的时候,饮食才算勉强有所保证。

  “在这次大地震的救灾之后,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思考,怎么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建立一种应急的机制和办法,救援和医疗怎么配合,流动的手术室怎么进来,野战医院怎么建立。这样更多的伤员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孔畅回来后告诉记者。

  李想:行走在映秀的中医

  李想比较细心,出发时带了一副针灸。他是四川成都人,在听闻地震发生后就主动请缨,5月14日凌晨刚到成都时,他的家离所住的酒店只有十分钟的路程,他却没来得及去看一眼父母。

  李想是一名中医,他告诉记者,虽然医疗急救似乎西医较擅长,但中医药在灾区一线的急救和防疫阶段发挥了重大作用。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由于石膏、夹板等比较重的骨科器材没法带入,李想和孔畅就用中医小夹板给伤员们固定。“小夹板很轻,容易携带,还可以就地取材。”李想告诉记者。

  而如云南白药、中药贴剂等中医骨伤药,在灾区急救阶段也给伤员们带来了明显的疗效。对于防疫,中药的用处就更大了,例如由于老吃方便面,灾区的群众都上火或者感冒了,肠胃也不舒服,板蓝根、黄连素、霍香正气液等经典中药就派上了用场。

  对于扭伤的病人,如果伤势较轻,李想就用中医的手法给他们复位,用穴位按压的方法减轻他们的痛楚。至于他带去的那副针灸,则一直没有掏出来,直到5月18日一位女队友莫名奇妙地病了,才体现了中医针灸的神奇疗效。

  当时有位女队员,她和所有队员一样,自去汶川后就再也没有机会洗澡。几天来,暴雨和毒辣的太阳相互交替,把她的衣服淋湿了又晒干,反反复复的黏着状态让她焦躁难安。有天傍晚这位女队员实在撑不住了,就用仅有的一盆水洗澡,正值生理期的她由于几天的体力透支变得更加虚弱,冰冷的水一浇到身上,顿时让她觉得眩晕。但洗完后不久她还坚持和李想去做饭,然而饭还没做好,这位女队友就觉得不对劲,脚一点力气都没有,头越来越晕了。李想就把她背回帐篷,队友们围上去,没有发烧,血压正常,这是怎么回事?正当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李想灵机一动,掏出了银针,用中医平衡针给这位队友缓解症状。针完之后,这位女队友马上就觉得头不晕了,脚也不软了。队友们惊叹,中医针灸真是神奇!而李想的脸上则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支广东医疗队在映秀共驻扎了14天,在后一周的时间,李想背着药箱“老在外面晃”,干脆就做起了游走乡村的“江湖郎中”。映秀以及周边的村子,很多百姓都记住了这位帅气的中医大夫。李想回来后告诉记者:“如果我的医术再好一些,就可以帮助更多人了。”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